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農業、畜牧業、漁業
  2. [發文機構] 中共北京市委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3-03-28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3-04-04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3年 第24期(總第804期)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字號: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現將《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8日  


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要從“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舉全市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北京應有的積極貢獻。

  做好2023年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更大力度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

  一、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

  (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責任制。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其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5.8萬畝以上。實施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推廣高産優質高效品種,開展高産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打造一批百畝“樣板田”、千畝“示範方”、萬畝“産業帶”。嚴格“菜籃子”區長負責制考核,確保蔬菜産量達到200萬噸以上。實施蔬菜産業提升行動,優化佈局特色發展區和産業推進帶。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進老舊設施改造升級,支援標準化、宜機化、智慧化設施和植物工廠建設,提升一批500萬級育苗場,建設4個高效設施農業試點項目。明確永久基本農田範圍內設施蔬菜種植項目用地和備案政策,強化用地保障。落實生豬産能調控責任,能繁母豬保有量穩定在5萬頭左右。出臺奶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實施一批漁業高品質發展項目和水産品加工項目,穩步提升畜禽水産品保供能力。加大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力度,推進基層網格化監管,全面推行農産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

  (二)抓實“田長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守住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和166萬畝耕地保有量,推動永久基本農田及其儲備區劃定成果應用。嚴格落實新增耕地聯合驗收機制,強化復耕復墾耕地品質提升。啟動建設1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5.5萬畝以上,重點補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編制實施農田灌溉發展規劃,新增3萬畝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持續加大農村違法違規建設打擊力度,抓好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問題專項整治試點工作,完成非住宅類專項整治試點,落實“大棚房”問題長效監管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全面落實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本市任務。強化耕地分類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三)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農業生産防災救災資金物資保障,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建立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確保農業用種安全。統籌抓好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動植物疫病蟲害常態化防控,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健全基層監測預警網路,編制實施本市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治規劃。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擴大糧食蔬菜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四)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調控。嚴格落實糧食地方儲備規模,優化儲備品種結構,適時開展市級儲備糧輪換,做到“常儲常新”。支援重點保供企業與綜合實力強的物流企業簽訂應急配送協議,提高應急狀態運輸保障能力。動態實現每個鄉鎮(街道)至少有1個、人口集中的社區每3萬人至少有1個糧食應急供應點。加快推進環六環路成品糧綜合儲運保障中心建設,在環京周邊地區新建60個蔬菜生産基地。建立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

  二、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五)建設農業中關村。圍繞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國家農業創新戰略力量的牽引帶動作用和成果就地轉化能力,實施科技賦能鄉村産業振興行動,深化政企研合作模式,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業中關村。積極落實向農業中關村核心區賦權事項,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成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果業、奶業、溫室園藝示範園,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等項目落地。堅持産業需求導向,開展6項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14個農業科技應用場景建設,孵化轉化一批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支援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等通過“揭榜挂帥”“賽馬”機制,開展核心技術科研攻關。聯合國內知名涉農高校、科研機構,共建農業科技成果技術轉化中心,推動建設農業科技領域成果轉化基地。建設11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北京創新團隊,組織在京農業科技資源,開展産業技術協同創新與轉化。在優勢産業區創建100家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用好農業科技大講堂、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等平臺,推進農業科技雲平臺建設並試點運作。實施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加快綠色智慧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推進小麥、玉米和水稻等智慧農場建設,在生豬飼喂、果園採摘等關鍵環節開展機器人應用示範,探索將設施農業、智慧農場、糧食烘乾等裝備納入中央農機購置與應用成套設備補貼試點。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規模化畜牧養殖機械化率、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2%、85%、47%。

  (六)打造“種業之都”。組織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完成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和第一次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開展北京鴨等特有畜禽水産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行動。承接開展國家育種聯合攻關項目,繼續實施10個北京優勢特色物種種質創制及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重點提升31家種業陣型企業。支援各區圍繞主攻方向發展現代種業,推進平谷區畜禽種業創新示範區及國家級畜禽種業創新基地、通州區農作物種業創新示範區、延慶區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基地、密雲區蜜蜂育種基地、大興區國際植物新品種引進綜合測試基地、昌平區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總部建設。繼續辦好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持續開展種業知識産權保護和監管執法年活動。

  (七)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做好“土特産”文章,大力發展精品現代農業。做精鄉村特色産業,培育壯大區域特色優勢産業,創建一批主導産業全産業鏈産值達到億元的農業産業強鎮、産值達到千萬元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推進平谷區、密雲區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及房山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等14個國家級或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打造引領鄉村産業振興的平臺載體。強化品牌引領,培育提升20個“北京優農”品牌。啟動果樹産業助力鄉村振興三年行動,實施果樹提質增效20萬畝以上,發展林下經濟20萬畝,建設老北京水果綜合性示範基地15個,鼓勵本地生産果品精深加工。支援凈菜、預製菜企業生産加工設施建設,推介10家凈菜、預製菜示範企業和加工基地,推廣應用預製菜生産技術規範。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産品電商直採、定制生産等模式。加快鮮活農産品市場建設和提級改造,統籌推進6個物流基地和4個農産品一級綜合批發市場規劃建設。發展鄉村餐飲購物、資訊中介等生活服務,打造一批鎮級商業綜合體。拓展“暢遊京郊”“京華鄉韻”等品牌建設,開展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遊行動,提升4個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60個美麗休閒鄉村、100個休閒農業園區,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

  三、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八)創新農業經營方式。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力爭提前兩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4:1的“十四五”規劃目標。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援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和家庭農場示範區實現10個遠郊區全覆蓋,扶優做強100余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機作業、植保疾控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完成糧食作物生産託管試點項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探索推動“小田並大田”,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提高農田利用率和産出率。深化“村地區管”,推動實現農村涉地合同管理流程信息化、資訊數據可視化,健全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範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九)促進農民穩崗就業。強化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適當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整合農村公益性崗位設置,逐步擴大崗位規模,提高崗位工作績效及收入水準。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建設,培育推介10個以上創新創業典型。廣泛推行訂單式、功能表式、配送式等培訓模式,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各1萬人次。落實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措施,新增4萬名農村就業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

  (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出臺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果的若干措施,規範集體經濟組織運作管理,完善成員集體資産收益權權能。健全農村集體資産監管體系,紮實做好農村集體資産年度清查,強化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全面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出臺農村集體經濟高品質發展規劃,研究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入股負面清單,探索通過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産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嚴格控制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規模。持續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保持現有對接幫扶機制不變並建立長效鞏固提升機制,推動“消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四、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十一)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改造提升農村戶廁1000座,加強農村公廁日常維護。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生活污水,實現150個村莊污水收集處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開展150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創建。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新增100處村頭一片林,創建50個首都森林村莊,完成各村莊綠化覆蓋率調查。批次推進農村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架空線維護和梳理整治。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監管體制機制,鼓勵各區創新管護模式,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參與運營管理,壓實管護主體責任,聘用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參與管護。持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深化愛國衛生運動。

  (十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200個左右村莊美麗鄉村基礎設施補短板任務。實施30處城鄉供水提升工程,分類保障飲水安全。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高品質發展,創建“美麗鄉村路”300公里,建設農村街坊路100萬平方米。持續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節能農宅建設,基本完成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研究推動農村住房品質提升試點。啟動500戶山區農民搬遷工程,研究完善搬遷政策。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推動農村公共機構及農宅光伏發電應用,因地制宜改造升級山區農村電網,完成1.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

  (十三)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梯度均衡配置區、鄉鎮、村三級公共服務資源,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緊密型醫療服務共同體。優化農村地區學前教育資源佈局,加強基礎薄弱園幫扶。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建設,全覆蓋啟動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工作。健全“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推進異地社區養老服務試點,支援發展農村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新建2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建立“城區醫院進農村”專項幫扶機制,組織城市大醫院對口支援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化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佈局,按照“村用、鄉鎮管、區統籌”原則推進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加強村衛生室運作保障和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落實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機制,提升鄉村醫療衛生體系綜合服務、應急處置和疫情防控能力。

  (十四)推動農村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穩步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水準,鞏固擴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出臺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評選50個市級生態農場,建設一批種養結合示範基地和迴圈農業示範園,在順義區打造全域農田廢棄物迴圈利用模式。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45%、42%,建立25個節水示範區。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創建,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開展農産品“三品一標”行動,評定80個市級優級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15個現代農業全産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綠色有機農産品産量達到36萬噸。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確定重點物種並加強風險監測。以持續提升生態涵養品質、加快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為重點,促進生態涵養區發展。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生態産品總值核算統計制度,試算全市生態産品總值及分區核算結果,探索建立生態産品總值與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分配聯動掛鉤機制。深化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保持橫向補償力度不減,研究運用市場機制調節用地、用能等資源,促進結對區協同發展。

  五、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

  (十五)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這條改革主線,讓農民分享更多改革紅利。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做好不動産統一登記與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有序銜接工作。全面加強農村宅基地及建房審批規範管理,穩慎推進昌平區、大興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房地一體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和確權登記,妥善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出臺點狀配套設施用地政策,強化産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深入推進集體林場改革,建設20個新型集體林場、30個市級示範性林場。

  (十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充分挖掘城鎮與農村、平原與山區各自優勢,強化區域統籌創新,優化城鄉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佈局。圍繞承接中心城區部分專項功能疏解轉移,推進平谷區馬坊鎮等新市鎮和懷柔區楊宋鎮等重點發展小城鎮功能區建設,打造城鎮體系關鍵節點,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研究減量目標下就地城鎮化的實施路徑以及土地轉用、社會保障、資金支援等配套政策,創新政策機制,逐步解決城鎮化歷史遺留問題。穩妥推進城市化成熟地區鄉鎮向街道轉制。研究理順城鄉結合部地區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制定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全面城市化改革措施、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減量提質規劃以及綠化隔離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加快構建環城綠色發展新格局。加強規劃村莊以外的現狀村莊房屋建設管控,推進村莊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高標準創建國家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大興區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門頭溝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區,積極推進“百師進百村”成果轉化,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範鄉鎮、示範村。

  (十七)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各項制度,全市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不低於7.5%。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充實涉農資金項目庫,優先支援項目品質高、儲備充足的區,強化項目績效管理和監督。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研究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鼓勵和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把更多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進涉農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建設,制定涉農行政許可清單實施規範,不斷優化農業農村領域營商環境。

  (十八)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落實人才返鄉留鄉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等支援政策,搭建社會工作和鄉村建設志願服務平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援計劃、青春建功行動計劃等,培育100名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和一批“神農領軍英才”,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經營管理能力培訓。繼續舉辦農村創業創新大賽,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優秀創業項目評選資助,培育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利用農業職業院校辦學資源,送教下鄉、開設“田間課堂”,建設一批通識課程和“三農”特色課程。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突出業績水準和實際貢獻,並向服務基層一線人才傾斜,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將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繼續實施鄉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京醫老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等,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充分發揮市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作用,強化首都鄉村振興高端智力支援。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十九)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研究制定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和落實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的行動方案。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健全“五大振興”專班工作機制。涉農區區委書記要當好“一線總指揮”,鄉鎮黨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鄉村振興上。推動優秀年輕幹部到偏遠鄉鎮任職鍛鍊。統籌開展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涉農區區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做好迎接中央對省級黨委和政府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相關工作。加強鄉村振興統計監測。推動出臺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基層聯繫點制度,深入開展“三農”幹部“進村入戶走基層”活動。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鼓勵和引導基層探索創新。

  (二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用好“市級抓示範、區級抓重點、鄉鎮抓輪訓”三級培訓體系,持續抓好涉農幹部培訓。實施村級基層黨組織分類提升計劃,選樹一批紅色試點村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村,推動一批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轉化提升。加強駐村第一書記管理考核、激勵保障和典型宣傳,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壓實幫扶單位責任。穩步推動“三農”服務隊伍學歷教育,培養村務管理專業人才,儲備村級優秀後備幹部。開展鄉村振興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整治,強化對村幹部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推行黨員戶掛牌、黨員設崗定責、在職黨員回村報到服務等做法,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二十一)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繼續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學榜樣我行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主題活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進農業文化遺産特色生産基地及活化村建設,遴選最具京味代表性的傳統農業生産系統參與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開展村規民約示範提升行動,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北京市系列慶祝活動、北京農民藝術節等,支援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

  (二十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強化區、鄉鎮、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完善吹哨報到工作機制,推動鄉鎮擴權賦能,夯實村級基礎。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三務公開”制度,積極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示範工作。開展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規範工作,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建設,深入推進“法律進鄉村”活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推進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深化接訴即辦、“每月一題”,破解一批農村地區高頻共性問題。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做好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工作。

  (二十三)健全政策推進保障機制。市有關部門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實施支援鄉村振興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系統整合、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各涉農區要完善鄉村振興政策落實機制,督導區級部門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落到實處。市區兩級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防止“一刀切”,以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標準化考核,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強化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及時調整制約鄉村發展的不合理政策規定,統籌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著力推動“三農”領域加快走上投入就有産出、支援就有發展的正向迴圈發展軌道。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