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衛生、體育/醫藥管理
  2. [發文機構] 中共北京市委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1-03-27
  6. [發文字號] 京發〔2021〕8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1-04-07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1年 第18期(總第702期)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字號: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現將《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7日  


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精神,結合本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到2025年,首都中醫藥衛生、經濟、科技、文化、生態“五種資源”發展更加協調,對健康北京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明顯提升。

  二、優化中醫藥服務體系

  (一)開展國家級、市級中醫醫學中心建設。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好市級中醫醫學中心。鼓勵央屬、市屬中醫醫療機構通過醫療聯合體等方式在基層設立門診部、診所等服務延伸點,逐步實現連鎖經營。建成以國家級和市級中醫醫學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

  (二)加強非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功能。優化提升政府舉辦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室建設,具備條件的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設置中醫科室並提供中藥飲片服務。到2025年,實現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9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4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

  (三)補齊中醫藥服務短板。擴大中醫醫療機構老年病科服務規模,改善服務條件,鼓勵中醫醫療機構提供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養老護理等服務。建設中醫藥健康養老聯合體,更好發揮中醫藥在養老機構中的作用,在養老護理員分級培訓和照護工作中增加中醫內容。建立市屬中醫醫療機構與兒童醫院協同機制,推動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推動開展代表性中醫婦科、兒科流派名醫傳承品牌工作室建設。支援兒童用中成藥研發。

  (四)完善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機制。在定點醫院開展重點傳染病中醫藥證候學資訊監測,完善傳染病預測預警機制,實現中醫藥“早參與、早用藥、早治愈”。加強中醫藥古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更好發揮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的作用。依託國家級和市級中西醫結合傳染病臨床基地,開展傳染病防治能力培訓,加強中醫藥群體防治方案和防治技術在全市的推廣和普及。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開展中藥預防性投藥等工作,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藥戰略儲備目錄,加強中藥戰略儲備。

  (五)發揮中醫藥在康復服務中的獨特作用。組織制定實施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肺係病等慢性病,腫瘤等重大疾病和肢體傷殘等創傷疾病的中醫藥康復方案。到2025年,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90%的村衛生室至少完成1名醫師(或鄉村醫生)的中醫康復技能培訓。

  (六)高水準規劃中醫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廣中醫藥重點專科託管創新機制,推動河北雄安新區與北京中醫藥合作,促進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共謀共建共用發展。

  三、改善中醫藥服務模式

  (七)打造中西醫結合發展高地。加大對現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支援力度,豐富中西醫結合內涵,提升服務水準。鼓勵綜合醫院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建設10至15個中西醫結合重大疑難疾病臨床防治基地。實施非中醫醫院中醫藥工作提升計劃,在市屬醫院中建立中醫醫院牽頭、聯合其他醫院中醫科的中醫醫療聯合體,健全中西醫多學科診療常態化機制,遴選並推廣10至20種常見病種的中醫藥技術方法。實施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同攻關計劃。到2025年,形成並推廣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癡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50個病種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八)完善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基層工作機制。完善區域中醫醫師基層定期巡診制度。推廣普及100項基層中醫醫療技術。加強社區中醫藥服務的監測,完善中醫藥工作評價體系。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醫學生規模。完善退休中醫醫師基層服務補助標準。在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培訓中增加更多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內容。

  (九)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實施中醫藥重點專科提升計劃,建設好中醫藥服務優勢明顯的10類重點專科,打造中醫藥臨床服務優質品牌。整合現有資源,推動建設20個中醫藥特色服務示範醫院、3個有中醫藥特點的急危重症臨床基地和10個中醫內病外治臨床應用基地。建立中醫醫療技術分級分類目錄,加強對高風險中醫醫療技術事中事後監管。建設北京市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率先在全國篩選出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

  (十)升級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治未病處方庫,試點治未病處方制度。將適宜治未病項目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在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中醫治未病相關保險産品。將治未病服務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健康聯合體試點。推進治未病服務項目納入醫療機構收費項目試點,確定收費標準。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

  (十一)啟動健康北京中醫藥行動。發佈《首都市民中醫養生保健手冊》,在全民健身運動中大力普及太極拳、健身氣功(如八段錦)等養生保健方法,將中醫藥系列行動覆蓋全生命週期。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定期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評價。建設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方法庫,推動建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人員基於第三方的培訓機制。建立與媒體的聯動機制,加強對中醫藥健康知識宣傳和資訊發佈的指導。

  四、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

  (十二)推動中醫藥科研平臺建設。探索市級中醫藥研究機構的建設。整合央地中醫藥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科技資源,推動中醫藥參與“三城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等科技創新園區的建設。推動創建國家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支援企業、醫療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協同創新,建設中醫藥産品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平臺,以産業鏈、服務鏈佈局創新鏈,完善中醫藥産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著力推動中西醫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強強聯合、匯聚創新。

  (十三)完善中醫藥創新保障機制。梳理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建立以産業目標為導向的科學問題庫。發佈中醫藥科技規劃,中醫藥創新研究項目按科研項目管理方式給予支援。建立名老中醫經驗方開發保護機制,落實中醫藥法關於建設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和數據庫的要求,探索建立中醫藥知識産權保護評估機制。

  (十四)落實“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依託北京市衛生健康資訊平臺以及資訊基礎設施和公共數據資源,加強對中醫藥特色健康服務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中醫藥服務資訊數據開放共用。逐步提高中醫醫療機構電子病歷分級評價和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等級。支援中醫醫療機構開展網際網路服務,應用前瞻性技術開發中醫智慧輔助診療系統,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和遠端醫療服務。

  (十五)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快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養,建立中醫藥標準研究、制定、推廣和監測體系。圍繞中醫、中藥材、中藥産品、中醫藥醫療器械設備等方面,制定和推廣一批相關標準。加快建立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

  (十六)加強中醫藥綜合監管信息化。依託北京市衛生健康監管資訊系統,加強中醫藥綜合監管資訊的匯集、分析、研判,建立部門資訊共用機制。完善中醫醫療機構綜合監督制度,健全中醫藥品質控制體系,建立健全中醫藥品質抽檢抽查制度,會同相關部門建立違法失信聯合懲戒制度。

  五、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

  (十七)啟動中醫藥文化“鑰匙”工程。統籌各級各類社科研究機構等建立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闡釋中醫藥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以及與其他中華優秀文化的內在聯繫。

  (十八)推進中醫藥文化遺産的保護。開展北京中醫藥文化資源普查。穩步推進中醫藥文物、老字號、名醫故居等的保護利用工作,組織申報相應級別文物保護單位和認定不可移動文物。積極推動實施國家和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醫藥項目的申報和保護、展示、傳承、振興計劃。

  (十九)推進中醫藥文化推廣普及。借助現代數字傳媒、動漫演藝等方式傳播中醫藥文化。在中小學開展中醫藥文化“六個一”(一經、一書、一園、一操、一網、一班)行動。探索在高等學校開設中醫藥選修課程,支援在高等學校建立中醫藥社團,在老年大學開設適合老年人特點的中醫藥課程,在社區課堂、市民學校等社區教育培訓活動中開展中醫藥健康知識講座。推進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機關、企業、社區、農村、家庭,支援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藥博物館健康發展。

  (二十)強化中醫藥在“兩區”“三平臺”建設中的作用。推動中醫藥積極參與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等重要活動服務保障,推進中醫藥國際服務。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援中醫藥技術和方案與援外項目有機融合發展,建立中醫藥國際合作項目庫,搭建中醫藥健康養生國際綜合服務平臺,實施“新時代神農嘗百草”工程。鼓勵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和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會同北京冬奧組委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醫體驗服務。

  六、加強中醫藥傳承和人才培養

  (二十一)建立中醫藥典籍分類分級傳承制度。啟動中醫醫藏保護項目,對醫學名家的遺稿、醫案、經驗方、傳統診療技術、醫療機構製劑進行挖掘整理,建立中醫醫學方藥錄。將醫學古籍和傳統知識納入北京中醫藥數字博物館建設內容。利用數字化、影像化等技術優化名老中醫藥工作室活態傳承手段,建立傳承資訊數據庫並實現共用。建立名老中醫藥專家分領域指導教學機制。

  (二十二)加強中醫藥學術傳承向臨床服務轉化。推動名老中醫藥專家依託工作室設立以其學術優勢和特色為核心的診所、門診部,將符合條件的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

  (二十三)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定本市中醫師承教育管理辦法。支援名老中醫藥專家開展多層次的師承,培養不同層級的中醫藥傳承人才。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激勵機制,將師承經歷納入首都名中醫評定條件。推進中藥企業建立中藥專業人員師帶徒制度,培養中藥行業“大國工匠”。已開設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市屬高校,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課程建設,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加大與在京部屬高校在中醫藥傳承發展上的合作力度。

  (二十四)分類培養中醫藥優秀人才。改革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立中醫規培師管理制度。允許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參加臨床類別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啟動北京中醫院士培育計劃,明確“北京學者”“科技新星”等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對中醫藥人才的支援。實施基層中醫藥人才紮根計劃、中西醫結合人才雙優計劃、中藥技術人才培育計劃。開展首都國醫名師、首都名中醫、首都中青年名中醫評定。實施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計劃,探索開展優秀中青年西醫師學習中醫培訓班,支援設置中西醫結合教學門診,建立中學西、西學中臨床雙向互學制度。

  (二十五)改革完善中醫藥人才職稱制度。推行中醫藥職稱分類評審制度,建立基於社會評價、同行評議和以醫院績效考核、師承教育為主體,以中醫藥服務能力指標為重點的職稱分類評價標準。同等條件下評聘高級職稱時,可優先評聘長期在基層服務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

  七、促進中醫藥健康産業發展

  (二十六)強化中藥材資源管理。建立中藥資源普查制度。鼓勵龍頭中藥企業創建國家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支援林下中藥材種植項目。完善第三方檢測機構品質認可制度。鼓勵條件適宜的低收入村通過中藥材種植增加收入。加強京津冀中藥材産業共建共用發展。

  (二十七)加強中藥飲片品質監管。修訂本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指導行業協會建立中藥飲片分級制度,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健全中藥飲片品質的協同監管機制,試行醫療機構中藥飲片品質責任師崗位制度,完善醫療機構中藥飲片品質抽檢制度,建立品質資訊公告、品質指數和退出管理制度。

  (二十八)加快中藥新藥研發。實施項目制管理,加強對中藥研發機構的指導。增加創新中藥和先進中醫醫療器械研究開發投入和臨床資源支援,完成3至5個基於醫療機構製劑的中藥新藥申報。推進中藥臨床應用評價工作,定期組織開展本市醫療機構中藥臨床應用情況的評價,建立與公立醫院藥品採購、基本藥物遴選等的聯動機制。

  (二十九)構建中藥全過程追溯體系。制定中藥大品種目錄,完善醫療機構中藥使用管理,健全西醫合理使用中成藥培訓制度和處方權授予制度,健全中成藥處方前置審核制度和點評制度。促進現代資訊技術在中藥生産中的應用,推進中藥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做好本市信用資訊共用平臺和公示系統與國家相關係統的對接。

  (三十)實施中醫藥健康産業精品工程。開發具有中醫藥健康特點的旅遊景點、線路、衍生産品,鼓勵發展適宜與旅遊産業融合的中醫藥健康産品和服務項目。健全以中藥為原料的食品標準,規範保健食品的宣傳和經營行為,開發中醫藥健康産品,鼓勵餐飲企業開發食養服務。

  (三十一)強化中醫藥健康産業人才支撐。加大對康復、醫養結合、養生保健、中藥炮製等中醫藥健康産業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培養的支援力度。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鼓勵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設立技術技能崗位,健全中醫藥技能崗位管理制度。

  八、完善中醫藥發展保障措施

  (三十二)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健全完善市、區兩級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各區黨委和政府要建立本區中醫藥事業組織領導機制,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強化首都醫藥衛生協調委員會推進中醫藥發展的相關職責,切實依法履行保護、支援、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責任。市、區要分別將履行中醫藥發展責任納入對黨委和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

  (三十三)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建立中醫藥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中醫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時兼顧中醫醫療服務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特點。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對部分慢性病病種實行按人頭付費。對部分中醫優勢明顯、治療路徑清晰、費用明確的病種探索按病種付費,合理確定付費標準。積極將適宜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藥製劑品種按規定納入醫保範圍。

  (三十四)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在切實保障公立中醫醫院政府投入責任落實的基礎上,對其提供的中藥飲片、中藥製劑、中醫非藥物療法等特色服務繼續執行中醫藥特色績效考核補償。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中醫藥健康産業,引導商業保險機構、社會基金支援中醫藥産業發展。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