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科技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大數據工作推進小組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發文字號] 京大數據發〔2021〕1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1-03-23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1年 第17期(總第701期)

北京市大數據工作推進小組關於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

字號:        

京大數據發〔2021〕1號

各區人民政府、各相關部門: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大數據工作推進小組    

2021年3月5日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

  為加快推動“十四五”時期北京智慧城市發展,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等要求,助推“兩區”建設,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特製定本綱要。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七有”“五性”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融合貫通的數據為核心、以泛在有序的感知體系為突破、以廣泛普遍的聯接為手段、以開放協同的全域應用場景為牽引、以健康可持續的創新生態為原生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建設為有力保障,全局性謀劃、統籌性設計、創新性重塑、持久性攻關,構築北京發展戰略新優勢,持續打造健康、宜居、安全、韌性的智慧城市發展樣板。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統籌規範的城市感知體系基本建成,城市數字新底座穩固夯實,整體數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域場景應用智慧化水準大幅躍升,“一網通辦”惠民服務便捷高效,“一網統管”城市治理智慧協同,城市科技開放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城市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數字經濟發展軟環境不斷優化,基本建成根基強韌、高效協同、蓬勃發展的新一代智慧城市有機體,有力促進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發展,全面支撐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高品質發展平臺。

  三、發展思路

  在“四梁八柱深地基”框架基礎上,夯實新型基礎設施,推動數據要素有序流動,充分發揮智慧城市建設對政府變革、民生服務、科技創新的帶動潛能,統籌推進“民、企、政”融合協調發展的智慧城市2.0建設。圍繞“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矛盾,牽引政府流程再造、部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成為“政府變革新抓手”;聚焦高頻難點民生問題,增強科技賦能,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和民生保障能力,創造“智慧生活新體驗”;通過全域場景開放、數據有序流動,吸引創新要素,落地創新成果,推廣“燈塔”示範項目,助力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四、主要任務

  (一)加強感知、平臺賦能,夯實智慧基礎

  統籌城市感知體系。建立全市感知終端“一套臺賬”,強化感知終端統籌管理。推進智慧桿塔等感知底座組網建設,實現多種設備和感測器“一桿多感”綜合承載。統籌政務感知網路建設,加速NB-IoT等感知網路覆蓋。建設全市統一的感知管理服務平臺。基於“城市碼”推進城市實體感知數據統管共用。

  夯實雲網和算力底座。持續擴大5G網路建設規模,積極推進千兆寬頻接入網路建設,開展冬奧會(北京賽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光纜建設。加快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部署。推動有線電視網路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加大公安、教育等行業專網統籌力度,繼續推進1.4G寬頻集群網建設。加快建設可以支援高級別自動駕駛運作的高可靠、低時延專用網路。建設健康雲、教育雲等行業雲,承載智慧城市惠民業務。支援發展混合雲和邊緣雲,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北京人工智慧超高速計算中心和全球領先的綠色數據中心,提供普惠算力資源。積極探索人工智慧城市服務(促進)中心等政企聯合共建模式,推動人工智慧服務賦能千行百業。

  強化基礎平臺和數據服務能力建設。推動空間計算作業系統、區塊鏈工廠、未來智慧系統平臺、隱私計算基礎平臺等建設,支撐數字化、區塊鏈、人工智慧、可信計算等場景應用。不斷完善市、區、街(鄉鎮)三級目錄鏈管理體系,加強市大數據平臺匯聚、共用、開放等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探索建設虛實交互的城市數字孿生底座。開展社會數據的統採共用、分採統用,積極探索構建政企協同、合作共贏的數據融合治理體系。

  (二)整合資源、通達渠道,便利城市生活

  深化“一網通辦”服務。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統一入口、統一預約、統一受理、統一賦碼、協同辦理、統一反饋,助推數字政府建設。推動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等在政務服務領域應用,促進政務服務“減環節、減材料、減次數”,實現全部事項支援全程網辦、全域通辦。推動高頻證照跨省共用互認,實現京津冀高頻事項 “跨省通辦”。完善網上政務服務支撐體系,打造數據同源、多端同步、千人千網的個性化政務服務,深化“辦好一件事”主題服務,推進政務服務領域數據共用和業務協同。

  持續增強政民互動效能。圍繞“七有”“五性”要求,開展12345市民服務熱線綜合評價工作,完善全程監督、自助查詢、自動考核的“網際網路+12345”市民精準服務體系,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訴求,實現“接訴即辦”。拓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渠道,整合12345移動端、“隨手拍”等多種政民互動渠道,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發揮市民參與和監督的作用。

  (三)統合力量、聯通各方,提高政務效能

  推動城市運作“一網統管”。以城市事件為牽引,統籌管理網格,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城市運作“一網統管”應用體系,推動城市管理、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等領域的“一網統管”,提高城市公共資源配置優化能力,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創新,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提升城市科學化決策水準。基於市大數據平臺,建設城市大腦中樞,全面支撐領導駕駛艙迭代升級,構建以城市人口精準管理、經濟活動監測、城市運作感知、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為核心的城市運作管理與決策支撐體系,實現全局統攬、精準服務、高效決策。

  推動基層治理模式升級。推進市級數據下沉賦能,加速推進基層應用與業務部門垂直系統融合整合,推動接訴即辦、吹哨報到等業務應用的協同辦理。構建市、區、街(鄉鎮)、居、民網際網路協同平臺。推動智慧平安小區與北京健康寶等防疫成果融合應用。突出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業務與黨建業務協同聯動,使黨群關係更緊密、服務管理更精準。

  (四)開放共建、繁榮生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加強數據開放流通。深化重點領域數據專區建設,推動政府、社會數據深度融合,充分激發數據價值。建設數字貿易孵化平臺、服務平臺,吸引和培育數字貿易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推進大數據交易所建設,構建數據交易生態,促進數據跨境流動。

  推動政府開放場景。開放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場景,探索“揭榜挂帥”“毛遂自薦”等政企對接機制,引導優質企業參與場景建設,利用“大場景”開放帶動培育“大産業”。推進“智慧城市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孵化培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産業發展。推動建設完善智慧城市相關産業聯盟,搭建政企連結、合作橋梁,推動産業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有效合作,引導産業“供給側”改革。

  加速城市科技創新。超前佈局6G、量子通信、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開展5G超高清視頻直播、自動駕駛、自動化物流等典型場景的示範應用。推進普惠AI戰略,提供低時延、高併發、廣接入、高可靠的人工智慧等開源創新技術服務,帶動人工智慧産業聚集和産學研用協同,實現AI等技術賦能行業。優選發掘業界優秀“燈塔”項目,發揮標桿示範作用,落實“十百千”工程,打造智慧城市創新應用新高地。

  (五)把握態勢、及時響應,保障安全穩定

  強化新基建安全。實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網路信任體系,建立網路資訊空間安全策略管控、網路監測預警、應急協同調度等防護能力。加強物聯感知終端安全管理。全面普及多視角租戶安全服務,建立事前防禦、檢測,事中防護和事後響應的全方位安全能力。

  加強數據安全防護。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體系,明確不同數據安全級別的技術和管理防護措施,完善數據安全監測發現和應急處置體系。建立健全與智慧城市發展相匹配的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探索構建零信任框架下的數據訪問安全機制。強化對數據專區的安全管控,在深化數據融合應用的同時保障數據安全。

  防範公共安全風險。推進智慧平安小區行動計劃,開展社區、樓宇安防系統智慧化改造。深入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推動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保障國家重大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作。促進食品、藥品可追溯一致性標準實施,加強進口食品冷鏈監管。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建立常態化大數據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等城市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全面提升城市運作安全保障能力。

  (六)整體佈局、協同聯動,強化領域應用

  深化體系交通領域整合。推動智慧信號燈“綠波調節”,推廣公交信號優先系統,開展試點區域內執行任務救護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的“一鍵護航”。優化出行體驗,探索公共交通“一碼通乘”,推動定制公交、預約出行、共用單車、汽車分時租賃、停車位錯時共用等多樣化交通出行服務模式。持續提升全市交通綜合治理水準,推動重點站區“一屏統管”,保障冬奧交通管理指揮調度。擴大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範圍與規模,探索重點區域“全息路網”,開展創新應用,促進創新發展。

  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協同。加強感知統籌,建立生態環保“測管治”一體化協同體系,提升生態環保綜合執法效率。提高重污染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災害、森林火災等場景一體化應急管理服務能力,加強水環境管理、水旱災防禦、農業農村管理、公園管理等智慧化應用。鼓勵社會企業創新生態環保應用,激活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動能。

  加強規劃管理應急聯動。摸清城市運作、安全生産、自然災害等監測基礎設施家底,強化城市風險管理,加強應急狀態下一體化指揮調度與應急救援處置的能力。推廣具有“一桿多用”功能的城市智慧燈桿。基於“時空一張圖”推進“多規合一”。探索試點區域基於城市資訊模型(CIM)實現規建管運一體聯動。構建安居北京住房保障民生服務平臺,提升建築工程監管服務水準,深化住建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機制,利用隨手拍、政務維基、社區曝光臺等方式快速發現城市管理問題。

  豐富人文環境智慧應用。推動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建設,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進基層,推進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管理平臺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基於特殊人員畫像開展社會幫扶救助,打造溫暖宜居社區環境。通過“北京通”等政務移動端實現失業保險申領、住房公積金提取、職業資格認定等事項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拓展扶農助農手段,利用電商平臺促進農産品直播帶貨、直銷社區。推動開展線上文旅展出、線上體育健康活動和線上演出活動,加強雲轉播、沉浸式觀賽、多場景一臉通行等智慧技術應用體驗。 

  強化執法公安智慧應用。提升城市執法聯動能力,建設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化辦案,強化跨區域、跨部門執法辦案協作。構建科學完備的執法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市、區、街(鄉鎮)層級的執法監督全覆蓋。建設智慧法院,開展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等業務,實現網上辦理、公開等服務。進一步促進治安防控和基層治理智慧化,聚焦服務2022冬奧會等重大活動,提升多部門整體協作、突發事件實時預警、警務決策扁平指揮等能力。 

  優化商務服務發展環境。建設完善“網際網路+監管”體系,推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變革,推動信用監管、非接觸監管、非現場檢查成為重要監管方式。開展“免申即享”試點,根據企業特徵進行政策精準匹配和主動推送,優化惠企政策觸達。支援平臺型企業建設商業服務平臺,實現商家互通、消費場景間互通以及線上線下互通。優化商務服務統籌監測與調度體系。支援數字貿易轉型升級,圍繞大型服務貿易會議發展線上會展經濟。

  匯聚終身教育領域資源。推動“百千萬”教育資源開放共用,推動“網際網路+教育”發展,加快智慧教室建設。構建學分銀行資訊系統,探索為市民建立終身學習成果檔案。持續優化産教融合模式,打造實訓基地。支援高校、研究機構構建教育科研數據專區,提供公共政策設計與倣真、政府管理創新等創新支撐。

  激發醫療健康領域動能。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健康資訊服務體系,支撐以社區智慧家醫為抓手、中西醫結合的基層資訊惠民服務。推動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數據在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間的授權使用;探索醫學人工智慧基層輔助系統的應用。構建“1個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監管總平臺+N個網際網路醫療子平臺+1個網際網路醫院公共服務平臺”的網際網路醫院監管服務體系。強化重大疫情跟蹤體系,助推疫情精準防控。

  五、支撐保障

  (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新時代統籌發展模式

  完善智慧城市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統籌領導,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分工協作機制和工作調度機制。加強對各區指導,推動市區兩級智慧城市一體化協同發展。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提高事中事後監管和財政績效評估的精細化水準,推動政府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強化智慧城市建設統籌力度。以智慧城市行動綱要為藍圖,圍繞統一框架分解和落實任務,形成整體推進路徑。完善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評審管理辦法,建立項目統籌管理閉環,加強基礎平臺和應用服務統籌約束能力。建立智慧城市評估評價體系,依託“月報季評”制度,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應用成效的監督評價。

  (二)發揮市場作用,形成政企聯合共建新機制

  探索智慧城市産業運營新模式。建立數據專區運營單位建設管理和績效評估機制,積極吸納、引導高科技企業和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大力推動人工智慧、邊緣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應用孵化+商業合作”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生態建設。

  多方並舉破解智慧城市資金難題。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入,探索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支援的投融資模式。充分利用行業發展專項資金,帶動全産業鏈高品質發展。

  (三)完善政策標準,強化人才保障等支撐措施

  推進立法和標準建設。出臺數字經濟等地方法規,明確各方主體在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共用、開放、應用等方面的義務和責任,為數據在全社會範圍內的安全有序流動創造條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的應用規則與標準規範,通過統一標準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智慧城市互聯互通。

  加大人才吸引和培訓宣傳力度。加大對人工智慧、大數據、積體電路、軟體和資訊服務等關鍵技術人才的扶持培養力度,引進全球創新領軍人才,構建高層次智慧城市建設管理人才隊伍。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城市展會或高峰論壇,促進項目落地、資金落地、人才落地。開展智慧城市場景應用競賽等活動,面向社會擴大智慧城市創新和創意資源引流,增強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認知度、參與度和獲得感。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