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國(北京)自由貿易區總體方案》和《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工作方案》的決策部署,以更高水準開放促進高品質發展和高效能創新,特製訂本實施方案。
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基本規劃情況
(一)規劃範圍內的土地利用
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用地面積21.59平方公里,建築規模總計約1840萬平方米,截至當前已利用用地的建築規模約533萬平方米,未利用用地(含在途項目)建築規模約1307萬平方米。組團內規劃産業用地面積約900公頃,建築規模約1500萬平方米,其中已利用的産業用地面積364公頃,建築規模約490萬平方米;可利用的産業用地約536公頃,建築規模約1010萬平方米。
(二)優勢産業
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為主,並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和智慧製造等行業。
1.翠湖片區。重點發展人工智慧、下一代通信網路、智慧網聯等數字産業,入駐企業數量共計73家,總産值約265億元。
2.永豐片區。重點發展積體電路、新材料、創新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空天産業、高端裝備和智慧製造等産業,入駐企業數量共計472家,總産值約400億元。
二、未來3年發展目標
以科技創新片區“數字經濟試驗區、全球創業投資中心、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區”三大基本定位為圓心,以海淀區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金融科技、人才引進、“2+1”三區共建五大發展重點為半徑,到2023年,先行先試一批科技體制改革政策、産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實現突破。探索建設國際資訊産業和數字貿易港,搭起“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接橋梁,“1+N”引領産業集群發展。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服務新形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提供“引才聚才育才”全流程保障。充分發揮海淀區“三區疊加”制度優勢,探索聯動共建機制創新。
(一)科技創新成為海淀發展最亮底色
提高科技體制改革成色,區內重點産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股權分紅激勵等多向突破,推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地見效,提升法律服務對技術創新的保障力度。聚焦大資訊、大健康、高端裝備和智慧製造、能源環保及新材料領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産權,推進創制國際標準。培育一批支撐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市場化知識産權運營平臺,提升創新資源統籌能力和創新服務供給能力。聚焦基礎晶片、作業系統、下一代行動通訊、人工智慧、區塊鏈、醫藥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安全可控的關鍵底層技術。
(二)數字貿易港建設“1+N”引領産業集群發展
積極爭取中央授權,充分運用RCEP簽署的機遇紅利,以重點項目和企業案例為切入推進數字貿易港建設。積極對標其他地區先進做法,探索開闢數據跨境傳輸監管的創新機制。開展跨境數據流動試點,分階段推動跨境數據流動有序開放。持續跟蹤國際主要經濟體的前沿研究和實踐經驗,探索構建接軌國際、適用性強的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和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稟賦,打造跨國合作的5G、工業網際網路、空天産業、積體電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網路與資訊安全等新興産業集群。推動一批數字化智慧化新基建,搭建一批新興數字技術的聯合研發和生態孵化平臺,探索一批面向數字貿易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
(三)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
用科技創新勾勒金融服務新形態,為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簡稱“金科新區”)核心區建設凝智聚策獻力,向建設“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看齊。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策源地優勢,吸引頂尖機構開展底層關鍵技術的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拓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加強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防範。深入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監管沙盒),引導測試機構建立健全企業標準體系,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通過標準化手段增強創新成果生命力。全面發展專業服務,引進和培育高端專業服務優勢企業,金融科技技術創新與專業服務“並蒂開花”。進一步完善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做實做強“海淀創新基金係”,吸引一批有實力、有耐心、國際化的天使投資、股權投資和並購資本,支援依法合規地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境內外私募平行基金,打造全球創業投資中心。
(四)功能性機構和人才引進推升國際性
雙向並重提升國際人才比例,推進境外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等高含金量政策落實,發揮中關村論壇和頂級科學家峰會的“虹吸效應”,提升海外歸國人才和國際專才的聚集度。人才服務保障內容提質擴容,搭建“引才聚才育才”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確保精準具體可操作、抓細落地有實效。引進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化中介機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援駐區高校院所、高科技企業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研發中心、離岸孵化中心等創新體,對依託創新載體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優質創業項目等予以專項支援。
(五)探索“2+1”三區聯動共建機制創新
海淀作為“三區疊加”的核心區域,率先探索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兩區”建設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聯動共建機制,形成“經驗探索-交流合作-對標遷移”的正反饋環和具有倍增效應的“放大器”。海淀區科技服務業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力量,積極探索有序錯位補位發展格局,推動周邊地區産業鏈深度融合、承接技術轉移、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明定位深挖潛,探索與周邊地區建立資格互認、成本分擔、利益共用機制,培育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涌流、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營商環境和開放生態。力爭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數字貿易規則、科技創新制度體系、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科技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領域推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
三、主要任務和舉措
(一)推動高水準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1.多措並舉深化投資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資促進、項目跟蹤服務和投訴工作機制,實施外資大項目招引、落地、投産全流程跟蹤服務系統。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重點産業和領域的投資和産業促進政策,吸引和聚集全球性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和數字跨國企業總部等高端功能性機構在海淀集聚。完善“走出去”綜合服務和風險防控體系,推動建設“高科技企業國際化經營綜合服務示範區”項目,通過政府引導、第三方參與的方式,為科創企業出海搭建專業化綜合服務平臺,降低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出口管制、經濟制裁、投資審核、隱私保護、海外上市等方面的合規風險,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統籌組織推進本區“兩區”投資建設項目,協調落實項目支援政策。
2.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適度放寬醫藥研發用小劑量特殊化學製劑的管理,支援在區內建立備貨倉庫。對符合政策的區內研發機構科研設備進口免稅。
3.積極創新服務貿易管理。對標發達國家地區先進經驗,創新監管服務模式,對區內企業、交易單據、人員、資金、商品等進行追溯和監管。
(二)着力推動創新驅動提質增效
4.優化人才全流程服務體系。結合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統籌推進國際人才公寓、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商業等服務配套。深入實施“海英計劃(升級版)”,試點人才舉薦制,為入選人才提供涵蓋“個人貢獻獎勵+創業扶持+創新培育+生活保障”的全方位支援政策。建設(國際)人才會客廳和人才驛站,培育“人才服務專員”,推動人才服務進園區、進樓宇、進企業。整合外籍人士政務服務事項,完善國際人才工作生活指南,探索為國際人才設立涵蓋居留、就業和創業等多種服務的一站式服務窗口。推進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在人才引進和工作居住證辦理等人才服務場景中的應用。在中關村壹號園區試點建立全市首家“人才工作事權下沉試點園”,推動市、區相關人才服務事權下沉。在區內增設定點醫院,對境外人才發生的醫療費用,開展區內醫院與國際保險實時結算試點。支援在區內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5.強化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探索開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識産權評估機制,進一步完善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機制以及質物處置機制。支援北京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建設,探索開展知識産權證券化工作。積極推進知識産權保險試點,鼓勵海淀區企業參與知識産權保險投保工作。支援在中關村開展外國專利代理機構設立常駐代表機構試點工作。充分發揮中國(北京)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中國(中關村)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的作用,建立專利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和快速維權的協同保護體系。
6.營造國際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積極推進區屬研發機構以及駐區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探索形成市場化賦權、成果評價、收益分配等制度。鼓勵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定址海淀,開展“反向創新”。優化對科研機構訪問國際學術前沿網站的安全保障服務。配合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在區內試點探索實施綜合用地模式,即在用途、功能不衝突前提下,實現一宗地塊具有多種土地用途、建築複合使用(住宅用途除外),按照不同用途建築面積計算土地出讓金,不得分割轉讓。探索實行産業鏈供地,打造戰略新興産業集聚區。在區內試點建設離岸創新創業中心,開展創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動試點,支援離岸創新創業。支援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援科技項目。
(三)全面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發展
7.穩步提升數字貿易國際競爭力。探索接軌國際又符合國情的數字貿易規則,加強跨境數據保護規制合作,促進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的國際互認。發揮區內骨幹企業和網路社會組織積極性,參與資訊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數據跨境流動等重點領域規則制定。探索創制數據確權、數據資産、數據服務等交易標準及數據交易流通的定價、結算、品質認證等服務體系,規範交易行為。探索開展數字貿易統計監測。
8.鼓勵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應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系統規範跨境貿易、法律合規、技術標準的實施,推進區塊鏈在政務服務、金融服務、信用資訊、城市管理、公共安全、衛生健康、電商交易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全市自主可控底層開源平臺建設,積極構建産業生態系統。會同企業共同設計搭建科技應用場景,探索相關機構在可控範圍內對新産品、新業務進行測試的監管機制。
9.探索建設國際資訊産業和數字貿易港。立足中關村軟體園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數字貿易港,積極對標其他地區先進做法,推動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的國際互認,試點數據跨境流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軟體實名認證、數據産地標籤識別、數據産品進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建立以軟體實名認證、數據産地標籤識別為基礎的監管體系。持續跟蹤國際主要經濟體的前沿研究和實踐經驗,探索構建接軌國際、適用性強的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和監管機制。
(四)高品質發展優勢特色産業
10.科技服務業。制定完成《中關村科學城創業孵化平臺載體分類分級評價和資金支援方案》,通過業務獎勵和補助等多種方式支援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創業基地發展,不斷提升中關村科學城創業孵化平臺載體聚集創業服務能力。積極落實支援科技創新、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向區內企業提供關鍵法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和知識産權機構參照《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發展行動計劃》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企業,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
11.資訊服務業。根據北京市關於公共數據開放的總體要求,定期組織編制全區年度公共數據開放計劃,搭建落地“海淀區大數據平臺”項目。向外資開放國內網際網路虛擬專用網業務(外資股比不超過50%),吸引海外電信運營商在區內設立合資公司,為在京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國內網際網路虛擬專用網業務。支援開展5G、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中關村環保園智慧網聯示範應用效果。依託中關村自動駕駛示範區,開展第三方自動駕駛測試、智慧汽車基礎地圖應用等相關試點工作。取消資訊服務業務(僅限應用商店)外資股比限制,配合市級部門對接外資企業開展軟體即服務技術研發、項目落地與場景應用。支援分級分類推動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海淀政務雲平臺的整體功能架構、運維體系和安全體系,爭取落地“海淀區政務雲平臺建設項目”。依託“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積極推動開放開源機構、平臺發展,鼓勵國際知名開源軟體代碼庫和開發工具服務商在區內落地,支援開源社區交流平臺、代碼託管平臺和應用服務平臺的建設。
12.醫藥健康産業。重點發展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和智慧醫療。開展跨境遠端醫療等臨床醫學研究,區內醫療機構可根據自身技術能力,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幹細胞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項目。支援設立國際研究型醫院或研發病床,加速醫藥研發成果孵化轉化進程。制定中關村科學城醫藥健康産業規劃和醫藥健康産業政策,結合人工智慧技術以及臨床研究優勢,重點圍繞細胞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高端醫療器械、智慧醫療服務佈局重大産業平臺和重點項目;圍繞“網際網路+醫療”,為網際網路醫院、智慧醫院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13.專業服務業。探索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所。建立過往資歷認可機制,探索具有境外職業資格的金融、建築設計、規劃等領域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經備案後,可依規辦理工作居留證件,並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服務,其境外從業經歷可視同境內從業經歷(金融領域有法律法規考試等特殊要求的,須通過相關考試並符合要求的條件)。充分發揮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平臺作用,探索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及爭議解決機構經北京市司法行政部門登記並報司法部備案後,在區內設立業務機構,就知識産權、國際商事、投資等領域發生的民商事爭議提供仲裁服務,依法支援和保障中外當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財産保全、證據保全、行為保全等臨時措施的申請和執行。探索在民用和簡易低風險工業建築工程項目中推行建築設計師負責制,納入簡易低風險審批流程的項目。
14.教育業。探索引進理工類學科國際教材。探索外商投資舉辦成人類教育培訓機構,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優質項目在海淀落地。
15.數字文化産業。重點發展游戲電競、網路視頻、數字音樂、網路文學等産業領域。完善和優化數字文化産業支援政策,探索建立數字文化知識産權交易平臺。吸引國際知名數字文化企業在海淀落地,支援區域數字文化企業“走出去”。鼓勵開展網路游戲引擎研發等跨境合作。落實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探索文化關鍵技術和先進應用場景、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形成一批在數字文化創作、生産、傳播等環節的先進應用場景。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數字文化産業園,暢通網路游戲研發出版綠色通道,打造國家領先的北京市精品游戲研發基地。推進定慧裏電競文化中心、西三旗電競産業園和音樂産業融合創新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援游戲引擎、雲游戲等應用技術和硬體設備的研發。舉辦數字文化大會,匯聚游戲創新大會、網路文學+大會、文化科技裝備展、數字藝術展和國際電競賽事,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産品供給,繁榮文化消費。
(五)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
16.打造全球創業投資中心。進一步完善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做實做強“海淀創新基金係”,吸引一批有實力、有耐心、國際化的天使投資、股權投資和並購資本,支援依法合規地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境內外私募平行基金。進一步強化金融發展空間佈局,探索建立特色金融功能區,引導金融要素向科學城北部佈局,為“兩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撐。
17.擴大金融領域開放。配合人民銀行探索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試點,爭取將海淀區企業納入試點名單。鼓勵更多外資銀行獲得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鼓勵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展跨境金融服務,支援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支援跨國公司通過在境內設立符合條件的投資性公司,依法合規設立財務公司。
18.推進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創新。支援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依法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積極推動影響金融科技功能應用的底層技術發展,圍繞支付清算、登記託管、徵信評級、資産交易、數據管理等環節,支援金融科技重大項目落地,支援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水準。聚焦數字金融、數據金融發展機遇,深入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監管沙盒),探索建設數字貨幣試驗區。努力佔據金融科技技術創新制高點,探索創新大數據在金融領域開放共用、優化大數據共治共用機制、推動多方數據安全等技術落地示範。培育和集聚一批優質金融科技企業和技術人員,豐富實現金融科技場景應用,建立應用場景發佈機制,形成業務場景與金融科技相結合的金融科技生態體系。
19.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探索開展適合科技型企業的個性化融資服務。在依法依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援區內汽車金融公司開展跨境融資,按照有關規定申請保險兼業代理資格。配合市級監管部門推動區內註冊的融資租賃母公司和子公司共用企業外債額度。
(六)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路徑
20.深化産業鏈協同發展。創新跨區域産業合作,探索建立海淀區與津冀地區的總部-生産基地、園區共建、整體搬遷等多元化産業對接合作模式。鼓勵區內企業與天津、河北自貿試驗區企業抱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多方聯建、共用境內外合作園區發展成果。
21.推動形成統一開放市場。根據市級相關工作要求及北京市京津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功能和納入事項,組織落實北京、天津、河北自貿試驗區內政務服務區級事項“同事同標”,推進跨區域通辦。
(七)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22.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探索建立市場化招商引資獎勵機制,有效拓展招商渠道和觸達範圍。支援開展企業投資項目“區域評估+標準地+告知承諾制+政府配套服務”改革。全面推進“區塊鏈+政務服務”應用,持續增加區塊鏈應用場景,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以企業和個人兩個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為主線,設計場景式服務,通過技術引領政務服務創新,初步構建全鏈條、全場景、全時段的海淀政務服務新生態,將智慧政務向改革縱深推進。落實不動産登記機構主體責任,全面實施不動産登記、交易和繳稅線上線下“一窗受理、並行辦理”,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前置環節。
23.強化多元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訴源治理工作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及時化解。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努力構建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充分利用現有審判資源,為金融訴訟提供綠色通道。支援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落地運營。
24.健全開放型經濟風險防範體系。推行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推動“海淀區專項資金使用企業信用報告項目”和“海淀區專項資金使用合規度評價項目”落地。聚焦投資、貿易、網路、生物安全、生態環境、文化安全、人員進出、反恐反分裂、公共道德等重點領域,進一步落實好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完善反壟斷審查、行業管理、用戶認證、行為審計等管理措施。堅持底線思維,依託資訊技術創新風險研判和風險防控手段,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保障
成立由區主要領導挂帥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兩區”的重大規劃、重要政策、重點項目及相關工作方案、年度計劃的實施,協調解決跨部門重要事項和問題,督促檢查有關工作的組織落實情況。開展“兩區三平臺”人才支援計劃專題調研,組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團隊,成立“兩區”建設專家顧問團。加強與國內外高端智庫合作,組建“兩區”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兩區”建設配備專業支援和諮詢保障。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成立由主管區領導牽頭負責的招商引資協調工作組,負責統籌協調招商工作,開展推介和招商引資。一是完善“兩個庫”。圍繞科技創新、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數字貿易等産業,統籌市區兩級、行業協會、企業等多方投資促進活動資源,梳理完善“重點引資目標企業清單庫”、“重點投資推介活動庫”,編制重點産業招商地圖,合力引進知名目標企業,統籌組織好系列投資促進推介活動。二是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投資北京洽談會、京港洽談會等投資促進平臺,創新開展招商活動。瞄準重點區域、重點産業和重點企業,精心組織開展多層次、高頻率專題招商活動,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與服務,一對一深入洽談。三是鼓勵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投資和産業促進政策,探索建立市場化招商引資獎勵機制。
(三)強化人才支撐
聚焦自貿區建設中的人才需求,加快吸引匯聚一流人才。建立健全國際化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的制度體系,以“高精尖”為導向,以中央、市、區重點人才工程為抓手,面向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等領域,着力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企業家、投資家和專業服務人才。聚焦開放型經濟重點領域創新和運營人才需求,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有序穩妥參與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按照分類培養、整體提升的原則,加強國際商務、對外經貿等重點領域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系統開展人才分層分類培訓,全面提升人才隊伍專業素養與國際化視野。聚焦自貿區建設中的國際化需求,延伸拓展自貿區與海內外人才聯繫交流網路,建立與海內外知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各領域優秀人才的緊密聯繫,打造首都人才交流合作的全新陣地。
(四)集約高效用地強化空間支撐
創新集約高效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方式,挖掘釋放自貿區片區産業空間,為片區高品質生産性、生活性服務配套釋放産業空間分類採取彈性年期出讓、租賃、先租後讓等多種供地方式,探索試點産業用地彈性供應機制,針對不同類型高科技企業的生命周期約定産業用地使用權出讓年限。適應産業結構調整、科技研發和産業融合發展的需求,適應産業創新跨界融合發展趨勢,建立寬鬆靈活的産業空間管理機制,鼓勵發展産業綜合體和産業創新體,研究土地複合混合開發利用等規劃引導措施。探索集體土地流轉補充科研用地需求,為科技創新企業增資擴産及時提供用地補充。採取財政補助、租金補貼、廠房統租、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和引導舊廠房改造引進科技創新企業和項目。合理安排開發建設時序,嚴控開發成本,壓縮項目開發周期,加快土地釋放。
(五)做好經費保障和資金支援
設立自貿區産業發展基金,支援發行自貿區建設債券。充分發揮PPP牽引作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自貿區建設。加強項目包裝策劃,積極爭取國家和市級資金支援。一是加快制定相關政策。支援數字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和創新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打通相關産業鏈。用好用足相關先行先試政策,研究制定相關新技術新産品示範應用支援措施,積極在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中應用。二是完善新型研發機構培育機制。試點穩定資助和經費自主使用,建立符合創新規律、以品質績效為導向、激勵與約束並重的財政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和管理模式。突出創新包容性,鼓勵自由探索,支援耐心資本落地,適度支援非共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