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人〔2019〕6號
各區教委,各相關高校和職業院校: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師〔2018〕13號)、市教委等五部門《關於印發〈北京市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辦法(2018—2022年)〉的通知》(京教人〔2019〕5號)等相關文件要求,結合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要求
1.總體思路:圍繞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市教育大會精神,立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使命,堅定辦學方向,堅持服務需求,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培養體系,創新師範生培養模式,深化師範生教育課程改革,強化師範生教育實踐,充分發揮師範院校在實施卓越教師培養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於創新教學、善於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下同)教師。
2.目標要求: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辦好一批高水準、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教師教育(師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顯著增強,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顯著更新,以師範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新形態基本形成,實踐教學品質顯著提高,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健全,教師教育師資隊伍明顯優化,教師教育品質標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師範生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準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培養造就更多骨幹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二、改革任務和重要舉措
3.全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養成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師範生堅定“四個自信”;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師範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組織經典誦讀、開設專門課程、組織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師範生熱愛祖國、奉獻祖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為師範生師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內容,將“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細化落實到教師培養全過程。加強師範特色校園、學院文化建設,着力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卓越教師。通過實施導師制、書院制等形式,建立師生學習、生活和成長共同體,充分發揮導師在學生品德提升、學業進步和人生規劃方面的作用。通過開展實習支教、邀請名師名校長與師範生對話交流等形式,切實增強師範生的職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感。
4.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培養體系。進一步發揮師範院校在師範生培養中的主體作用,重點建設好市屬師範院校,發揮教師培養的示範引領作用。增加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三所院校師範類本科專業招生計劃,支援相關院校增設相關學科教育專業(師範),委託相關院校培養師範生,擴大師範生的培養規模。鼓勵相關高校通過與普通高中貫通培養、調整專業結構等方式,重點加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辦好一批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委託相關院校定向培養等,擴大大專及以上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模。支援相關院校擴大特殊教育專業招生規模,加大特殊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培養力度。積極爭取增加一批教育碩士、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引導鼓勵有關高校擴大教育碩士和教育博士招生規模。支援一批有基礎的高水準綜合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範專業,創新教師培養形態,重點培養教育碩士,適度培養教育博士,造就高素質複合型教師。
5.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適應五類教育發展需求,分類推進卓越中學、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培養改革。面向培養專業突出、底蘊深厚的卓越中學教師,重點探索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積極支援高水準綜合大學參與。面向培養素養全面、專長髮展的卓越小學教師,重點探索借鑒外國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經驗、繼承我國養成教育傳統的培養模式。面向培養幼兒為本、擅長保教的卓越幼兒園教師,重點探索幼兒園教師融合培養模式。面向培養理實一體、德業雙修的卓越中職教師,重點探索校企合作“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培養模式,主動對接首都戰略新興産業發展需要,支援相關高校開展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研究生培養工作。面向培養富有愛心、具有複合型知識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師,支援相關院校重點探索特殊教育知識技能與學科教育教學融合培養、與師範院校和醫學院校聯合培養模式。
6.深化師範生教育課程改革。鼓勵支援有條件的高校自主設置“教師教育學”二級學科,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以《教師專業標準》《教師資格考試標準》為基礎,落實《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修訂)》,調整師範專業的培養方案,堅持以能力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培養師範生為學生學習與發展提供諮詢的能力、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教學研究創新與專業發展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深化師範專業的課程改革。大力推進師範專業的小班化教學,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7.着力提高實踐教學品質。相關院校要統籌規劃教育實踐課程,系統設計,構建包括師德體驗、觀摩見習、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教研實踐等貫穿培養全程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建立健全教育實踐課程標準、實踐計劃、實踐手冊、實踐評價等實踐教學工作規範,建設教育實踐管理資訊系統平臺,嚴格教育實踐全過程管理。全面落實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為師範生提供全方位、及時有效的實踐指導。推進師範專業教學實驗室、師範生教育教學技能實訓教室和師範生自主研訓與考核數字化平臺建設,強化師範生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訓練與考核。建立健全以指導教師評價為主,兼顧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實踐基地負責人評價的多主體參與評價制度,全方位評價師範生的教育實踐表現,全面提升師範生教育實踐能力和水準。遴選建設一批優質教育實踐和企業實踐基地,在師範生教育實踐和專業實踐、教師教育師資兼職任教等方面建立合作共贏長效機制。
8.深化資訊技術助推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工智慧、智慧學習環境等新技術與教師教育課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等,建設開發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及時吸收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最新成果,開設模組化的教師教育課程,精選中小學教育教學和教師培訓優秀案例,建立短小實用的微視頻和結構化、能夠進行深度分析的課例庫。充分利用好國家教師教育精品線上開放課程,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形成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落實師範生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提高師範生資訊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創新線上學習學分管理、學籍管理、學業成績評價等制度,大力支援名師名課等優質資源共用。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課程教學實施情況進行監測,有效診斷評價師範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品質,為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等進行教學決策、改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品質、保證教學效果提供參考依據。
9.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支援建設市級統籌協調,高等學校與中小學協同開展培養培訓、職前與職後相互銜接的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着力推進培養規模結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資源建設、教學團隊、實踐基地、職後培訓、品質評價、管理機制等全流程協同育人。鼓勵支援高校之間交流合作,通過交換培養、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同步課堂、學分互認等方式,使師範生能夠共用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推動醫教聯合培養特教教師,高校與行業企業、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中職教師。大力支援高校開展教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教師培養校內協同機制和協同文化,鼓勵有條件的高校依託現有資源組建實體化的教師教育學院,加強辦公空間與場所、設施與設備、人員與資訊等資源的優化與整合,聚力教師教育資源,彰顯教師教育文化,促進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
10.深化教師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高校加強與境外高水準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構建師範生國際化培養平臺,共用優質教師教育資源,積極推進雙方聯合培養、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鼓勵高校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形成具有北京特色、輻射區域、影響全國的師範生國際化培養模式。支援高校積極探索本科師範生與教育碩士境外培養、師範生境外教學研修、境外高水準大學教師駐校教學等多種途徑,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化的優秀教師。支援高校積極參與國際教師教育創新研究,加大教師教育師資國外訪學支援力度,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唸經驗,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
11.建強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師範院校、教師教育學院、師範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支援力度,配足配優符合卓越教師培養需要的教師隊伍,納入高層次人才支援範圍。加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培養力度和教師教育師資國內訪學支援力度,通過組織集中培訓、校本教研、見習觀摩等,提高教師教育師資的專業化水準。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指導高校建立符合教師教育特點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和推動教師教育師資特別是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開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研究。對教師教育師資的工作量計算、業績考核等評價與管理,應充分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特點;在崗位聘用、職稱評審、人才推選、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實行傾斜政策。通過共建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特級教師流動站、企業導師人才庫等,建設一支長期穩定、深度參與教師培養的兼職教師教育師資隊伍。指導推動開展高等學校與中小學師資互聘,建立健全高校與中小學等雙向交流長效機制。
12.構建追求卓越的品質保障體系。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標準實施辦法》,積極協調組織相關高校申報師範類專業認證,進一步加強師範類專業建設。推動高校充分利用資訊技術等多種手段,建立完善基於證據的教師培養品質全程監控與持續改進機制和師範畢業生持續跟蹤反饋機制以及中小學、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並應用於教學,推動師範生培養品質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品質文化。
三、保障機制
13.加強政策支援。優先支援計劃實施相關高校師範生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教師教育師資國內外訪學。積極爭取增加教育碩士和教育博士招生計劃,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推進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教師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將卓越教師培養實施情況特別是培養指導師範生情況作為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和職稱晉陞、中小學工作考核評價和特色評選、中小學教師評優和職稱晉陞、中小學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評選、名師名校長遴選培養的重要依據。
14.加大經費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統籌市級財政高等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資金和中央支援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支援計劃實施高校。根據教師教育發展以及財力狀況,適時提高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在相關重大教育發展項目中將卓越教師培養作為資金使用的重要方向。
15.強化監督檢查。建立卓越教師培養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督導機制。市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對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各相關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落實計劃2.0的具體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