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2016年以後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主題分類] 經濟、交通/資訊産業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6-12-01
  6.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6〕57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7-01-11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7年 第1期(總第493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字號:        

京政發〔2016〕57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日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引領作用,以建設新型“智慧北京”為主線,以完善資訊基礎設施、構建資訊惠民體系、推進城市智慧管理、培育融合創新生態為重點,全面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産業升級等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統籌協調。按照整體規劃、合理佈局、突出重點的思路,加強規劃建設和運作維護統籌,妥善處理政府、市場和公眾之間的關係,構建條塊結合、城鄉一體、京津冀協同的信息化發展格局。

  融合創新。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廣泛應用,引導傳統産業與網際網路、大數據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實現信息化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共用普惠。推動資訊基礎設施及共性平臺集約建設、開放共用,以購買服務和政企合作方式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推動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融合利用,促進形成惠及全民的資訊服務體系。

  安全可控。大力發展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産品和服務,著力推進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資訊基礎設施,健全完善統籌集約、可信可控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體系,確保公共資訊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信息化成為全市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創新、升級發展的新引擎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助推器,北京成為網際網路創新中心、信息化工業化融合創新中心、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智慧城市建設示範區。

  建成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光網城市,政企用戶寬頻接入能力達到千兆,百兆寬頻成為主流。第四代行動通訊(4G)實現全覆蓋,用戶突破2000萬。物聯網感知設施和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有線電視數字化及高清交互普及率達到90%。

  形成智慧化城市管理體系。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城市規劃、市場監管等領域的智慧感知和精準管控能力明顯增強,網格化社會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實現融合運作、城鄉覆蓋,基本形成基於大數據的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撐體系。公共交通全面實現準點預報,環境監測和預警預報水準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高標準智慧城市示範區。

  構建便捷化公共服務格局。體驗式消費、線上線下融合服務等新模式廣泛普及。公共數據開放單位超過90%,行政審批網上辦理率超過95%,教育、健康醫療、公用事業等資訊服務更加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網路共用程度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覆蓋面顯著提升。

  培育高端智慧、綠色融合的産業生態。基於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新産品、新模式和新業態,以及跨界融合企業大量涌現,分享經濟不斷壯大。金融、商務、製造、文化、能源等領域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發展水準和企業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生産管理水準大幅提升。

  二、完善資訊基礎設施

  (一)升級網路基礎設施

  提升公共網路服務水準。建設城鄉一體、快速高效的全光纖網路,具備全網千兆接入擴展能力,實現用戶簽約頻寬最低50兆、普及100兆。推動電信企業進一步提速降費,第四代行動通訊實現有效面積全覆蓋,並在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冬奧會場館、2019年世園會園區等重點區域開展第五代行動通訊(5G)商用示範。持續推進有線電視高清交互網路系統優化擴容,構建融合智慧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路。

  升級改造政務服務網路。對市級有線政務專網和800兆無線政務專網進行網路佈局調整,提高專網設備國産化率,提升網路服務保障能力。研究800兆無線政務專網與物聯數據傳輸專網在寬頻數字集群業務方面的融合方案,確保實現業務互通和安全可控。

  (二)優化物聯網感知設施

  完善智慧運作感知設施。優化地下管線智慧感知監測體系和城市公用設施、建築、重點公共場所等的視頻監控設備佈局,加快建設城市環境感知和自動監測設施,加強對大氣、水、噪聲、輻射、土壤等生態環境要素的物聯網監測。推進智慧停車場、多功能路燈桿、綜合管廊等新型物聯網整合載體建設,推進以北斗為主體的導航和位置服務終端佈局。建設完善公共和政務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加強對物聯管理對象和感知設備的規範管理,實現各類感知數據的共用匯聚和整合應用。

  建設智慧生活感知設施。整合公共事業、政務、便民生活等服務資源,推動基於數字電視的智慧生活綜合服務雲平臺和終端設施建設。推動基於網際網路和智慧硬體的智慧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支援在社區、公共場所、辦公樓等區域部署智慧服務終端和可穿戴設備應用環境,支援智慧機器人、智慧支付、虛擬現實等智慧化應用。

  (三)建設大數據和雲計算基礎設施

  建設雲服務設施。統籌建設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雲平臺和電子政務內網雲服務平臺,推動全市各部門應用系統遷移上雲。統籌建設政務數據中心體系,形成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市政務服務中心、市資訊安全容災備份中心、數字北京大廈為核心節點,以若干重點領域數據中心和區級數據中心為支撐的電子政務發展格局。推動建設交通、醫療、教育、文化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公有雲服務平臺,在養老、健康醫療、家政服務、旅遊休閒等民生領域鼓勵發展公有雲服務。

  構建數據資源體系。梳理政務資訊資源目錄,健全數據採集機制,統籌建設市、區兩級大數據匯聚中心,完善各級業務數據庫和人口、法人、空間地理、電子證照、社會信用等基礎資訊庫,並實現與國家基礎資訊庫對接。建設完善重點領域主題數據庫,實現信用、交通、環保、醫療、教育、旅遊、養老等重點領域的數據匯聚和交叉檢驗。整合房屋建築、道路交通、城管執法、園林綠化、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社會管理等行業數據,建立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和市情綜合數據庫。

  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用。升級市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建設大數據交易中心,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用清單,明確公共數據共用範圍和方式,健全數據資源開放共用機制,推動政務部門和事業單位間數據共用和公共數據開放。制定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優先開放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地理、文化、養老、教育、環保、旅遊、農業、統計、氣象、市場監管等領域的政府數據,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集中開放。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主動採集並開放共用數據,加強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匯聚。

  三、構建資訊惠民體系

  (一)推進公共服務便捷化

  整合政務服務資訊。以居民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標識開展統一電子證照服務,實現群眾辦事“一號”申請。建設完善市政務服務中心資訊系統平臺,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一網”辦理,並有效對接電子監察系統,確保政務服務事項全過程信息公開和全流程監督管理。完善“首都之窗”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功能,升級完善“北京服務您”市民服務綜合平臺,推進北京法人“一證通”應用,建成市民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北京通“一號式”線上線下惠民服務整合為契機,打造集約便民服務渠道,率先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落實資訊利民惠民政策。

  完善社區資訊服務。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理。推動水電氣熱繳費、細顆粒物污染預警、交通誘導等各類公共服務進家入戶,實現網上自助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建設社區服務電商平臺和智慧生活體驗店,規範智慧菜櫃、智慧快遞櫃等智慧服務終端應用,推進社區周邊教育、醫療、餐飲、超市、娛樂等服務資源網上整合,拓展自助服務、社區代辦、郵政快遞等服務渠道,打造社區“一刻鐘”商圈。

  加強農村資訊建設。建設運作1000家益農資訊社、200個智慧鄉村和500家智慧農場,促進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探索打造以企業為主導、多方共建的智慧鄉村公共服務平臺,推進資訊進村入戶。完善北京移動農網、村級資訊服務站及農村黨員幹部遠端教育平臺等農村資訊服務體系。

  強化特定人群資訊服務。搭建民政、衛生、社保等領域的大數據平臺,有效擴展住房保障資格審核、低保申請復審等民生保障領域的大數據應用,支撐勞動就業、社會救助和扶貧脫貧等服務功能向社區(行政村)延伸,向城鄉勞動者和特定人群提供就業幫扶、社會救助等資訊服務。推進助殘信息化應用,推動政府網站和社會媒體的無障礙建設。加強流動人口信息化服務,實現面向流動人口的購房、子女教育、婚孕等資訊的及時推送和線上服務。

  (二)推進民生服務智慧化

  發展智慧教育教學服務。加快推進資訊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推動優質義務教育資源學區共用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開放共用。積極推動“網際網路+”教育有序發展,搭建教育雲平臺,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基於教育大數據創新線上教育教學模式,提供針對不同受教育人群的智慧教育服務,滿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需求。

  普及智慧健康醫療服務。完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信息化體系,實現城鄉患者持卡就醫、實時結算。統籌建立市、區兩級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資訊平臺功能,推動醫療衛生機構間資訊共用,實現電子健康檔案社區居民全覆蓋。實施數字化醫院建設,建設北京人口健康雲。建設養老服務平臺和老年人口數據庫,建立完善醫療、養老、健康服務一體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廣普及面向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手機、可穿戴設備和急救呼叫設備,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探索養老機構與醫院遠端醫療合作模式,試點開展定制化養老醫療健康服務。

  推進智慧旅遊文化服務。完善“北京旅遊網”,推進智慧旅遊建設,打造特色景區文化,發展首都工業旅遊。建設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資訊平臺,建成“智慧世園”。建立旅遊投訴及評價全媒體交互中心,加強旅遊市場信息化監管。發展新媒體服務渠道,搭建文化傳播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數字文化服務進社區入家庭。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用平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互鑒。鼓勵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文化藝術産品交易、影視作品眾籌,培育網路劇、微電影等新型文化業態。

  四、推進城市智慧管理

  (一)精細管理

  綜合管理。推廣開放式網格化管理模式,推進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城市管理、社會治安融合運作、城鄉覆蓋,通過實現與首都之窗、微信、微網志等公共平臺對接,鼓勵市民廣泛參與城市綜合管理工作。統籌建設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和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真正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等功能“五位一體”、實用高效。統籌建設“多規合一”的資訊管理平臺,充分發揮信息化對全市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管控的支撐約束作用。

  人口管理。以落實《北京市實施〈居住證暫行條例〉辦法》為契機,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全市聯網、部門聯動的常住人口資訊系統,加強人口資訊共用,實現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促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産業轉移。建立人口管理宏觀決策服務平臺,為人口管理、産業空間佈局、交通設施建設、能源資源調配等提供決策支撐。

  交通管理。建立全市統一的綜合交通服務大數據平臺,完善交通數據多渠道採集和匯聚整合,加強交通數據開放共用和多元化融合利用,支撐路側停車、出行導引、暢通道路微迴圈等政策制定和實施,促進緩解交通擁堵。支援企業發展移動交通服務,穩妥推進定制交通和分享經濟模式發展。推進重要交通樞紐資訊服務設施建設,增強綜合交通安全運作和極端氣象條件下的交通保障能力。

  環境監管。實施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用,促進環境治理業務協同。建立環境資源資訊中心,完善大氣、水、森林等實時線上環境監控系統,整合多部門、多渠道環境資訊資源,推進生態環境大數據的綜合分析和預測預警應用。強化固體廢棄物等垃圾污染物監測、風險防範。建設國土資源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提升土地資源空間利用效率。建設自然資源資産管理資訊系統,加強對林地、農田、草地、水面、荒山荒地等的資源資産登記和管理。

  (二)精準調控

  強化經濟調節。完善市宏觀經濟基礎數據庫,建立健全與高精尖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經濟調控數據體系,定期發佈有關統計指標和數據。加強網際網路數據資源與政務數據資源的關聯分析和融合利用,支撐財政、金融、稅收、統計、消費、投資、進出口、産業運作、勞動就業、品質安全、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動態監測和預測預警。

  加強市場監管。推動政務部門和企業數據開放共用,建立全市統一的市場監管資訊平臺,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管的環境和機制。對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食品、藥品、農産品、日用消費品、特種設備等重要産品加強監督管理,利用物聯網、射頻識別等資訊技術,建立産品品質追溯體系。加強網際網路交易監管,推行網路經營者身份標識制度,完善交易行為的監督管理手段和機制,推廣應用網站可信標識,推進電子商務可信交易環境建設。

  (三)精確保障

  信用資訊共用。加快全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庫建設,完善市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促進信用資訊整合利用,並實現與國家信用資訊共用交換平臺的互聯互通。促進實施信用承諾、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資訊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以及各行業“黑名單”等制度。強化執法處罰數據與信用數據庫、前端審批管理和末端執法處罰等數據對接,推動信用記錄在行政審批、財政資金補貼、政府採購、政府購買服務、科技項目立項等領域的共用應用。

  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加強市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構建全市統一的綜合應急指揮體系,提升綜合協調指揮能力。圍繞人、地、物、事、組織等基礎資訊要素和吃、住、行、消、樂等基本活動軌跡建立首都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集情報研判、社會防控等於一體的維穩與應急處置技術體系。完善安全生産智慧監管網路,提升監管能力。建立電梯應急處置物聯網資訊平臺,提升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能力。加強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的儲存、運輸、銷售等流通環節的全過程信息化監控。完善人防工程安全使用監管體系,實現地上地下統一管理、整體聯動安全防控。建設完善地下管線資訊綜合管理系統,推進城市管廊等基礎設施共建共用。

  五、構建融合創新生態

  (一)促進創新創業

  強化自主創新。重點支援核心晶片、元器件和設備的自主研發及産業化,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作業系統及整合開發平臺,建立開放、安全、雲端融合的應用服務支撐平臺,實現規模化應用和推廣。加強對密碼安全、數據安全、可信計算、訪問控制等領域核心技術和産品的自主研發,突破信息化的基礎、通用、非對稱、前沿、顛覆性技術。

  推進開放創新。推進首都科技資源線上開放,鼓勵第三方機構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科技資源,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等的網路化開放力度,為創業者和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便捷的科技資源服務。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向創新創業主體開放技術、管理等資源。

  發展眾創空間。大力支援網路眾創空間和創新型孵化器發展,完善協同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整合網際網路資源和行業資源,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設計、測試、生産、融資、運營等創新創業服務。鼓勵創業群體圍繞網際網路跨界融合發展需求,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平臺進行創新創業,培育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新業態。

  (二)推動融合升級

  聚焦製造模式創新。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深度應用,培育發展新産品、新工藝、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在北京製造”到“由北京創造”轉型。重點推進感測器、智慧儀控系統等核心裝置和高檔數控機床、智慧機器人等高端智慧裝備的研發和産業化。鼓勵企業進行全流程再造和産業鏈優化,支援開展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眾包、網路製造、雲製造、協同製造等製造模式,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雲和工業電子商務的創新應用。鼓勵發展産品全生命週期、遠端診斷維護等線上服務新模式,加快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引導傳統製造業面向設計等延伸服務領域轉型。

  促進跨界融合創新。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生産性服務業、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文化、旅遊等重點服務業創新服務內容和模式,實現提質增效。支援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推進網際網路金融資産交易平臺和安全風險防控平臺建設。鼓勵和支援新型電商發展,拓展生活服務領域的電商應用,鞏固發展企業對個人、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打造全國領先的網上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推動農業發展創新。深化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北斗導航、智慧設備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推動農業發展改造升級,實現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的精準化智慧化。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用,鼓勵社會資本深度開發和利用農業數據資源,增強農業綜合資訊服務能力。構建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農産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可追溯。

  (三)推進資訊産業發展

  推進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産業發展。加強智慧感測器和工業控制晶片、物聯網晶片、移動通訊晶片等的研發與産業化,加快感測器網路、智慧終端、可穿戴設備、儀器儀錶、智慧分析軟體等軟硬體技術和産品研發。推進物聯網與新一代行動通訊、下一代網際網路、衛星通信等的融合發展。發展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及軟體服務等相關産業,構建完善的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産業鏈。探索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智慧硬體産業鏈上下游協作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

  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産業發展。重點突破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清洗、數據可視化、分析挖掘和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支援相關軟硬體産品發展,帶動晶片、作業系統等核心基礎産品發展。大力發展工業領域和金融、交通、醫療、教育等重點行業雲平臺和大數據解決方案,加快健全完善計量、標準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等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大數據、雲計算産業鏈。深入推進祥雲3.0工程,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平臺型龍頭企業,打造千億元級大數據和雲計算産業集群。

  培育資訊産業發展新增長點。加快資訊物理系統、人工智慧、認知計算、增強現實、第五代行動通訊、未來網路、空天地一體化網路等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産業化,培育産業發展新潛力。加快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等標準研製、推廣應用和産業化,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培育發展移動網際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産品、雲終端、新一代健康診療等資訊消費新熱點。

  六、實施重大戰略專項

  (一)京津冀信息化協同發展專項

  共同推進資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規劃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試點建設,推動重點協同區域無線政務網互聯互通。推進京津冀雲計算數據中心統籌規劃佈局和共建共用,鼓勵開展異地容災備份。

  共同推進數據共用和業務協同。建設京津冀人口動態監測與資訊共用平臺、人口健康資訊協同管理平臺和遠端醫學影像與病理會診中心。推進京津冀全路網交通資訊共用,構建京津冀統一的大氣、水、土壤、地質資源環境、動植物疫病、固體廢棄物等監測預警平臺,實現資訊共用。支援在京高等院校、醫院、養老機構等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拓展服務半徑,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接。

  共同推進信息化對接協作。建立信息化支撐的産業對接協作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用。加快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和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京津冀産權資訊共用及交易平臺,推動區域産權市場一體化。探索“網際網路+”協同製造模式,推動形成覆蓋區域的生産性服務業輻射圈。推進京津冀歷史文化遺産共同保護利用的數據開放共用,推動形成京津冀大旅遊格局。建立京津冀農業農村資訊共用機制,建設區域性農産品監測結果互認和品質可追溯體系,推廣普及精細化農業。

  共同推進科技冬奧籌備。推進2022年北京冬奧會資訊基礎設施、無線電管理專項、綜合資訊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制定綜合資訊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服務標準,研究制定冬奧會資訊服務保障預案,建立冬奧會信息化協同保障工作機制。

  (二)網路空間安全保障專項

  構建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明確將政府部門及金融、能源、電力、通信、交通、公共安全、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的網路基礎設施、重要資訊系統、關鍵數據資源、重要控制系統納入網路安全重點保護對象。明確重點保護對象的管理、建設、運維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監管,開展聯合檢查、安全監測、等級測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與整改,提升重點保護對象關鍵設備的安全可靠水準。加強城市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全生命週期資訊安全管理,著力解決雲計算虛擬化與集約化、物聯網感知與傳輸、智慧位置服務、海量數據存儲應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等方面的資訊安全問題,建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與關鍵數據資源的安全技術和管理保障體系。

  增強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加強網路安全問題研究及標準規範研製,加強安全可控技術和産品的推廣應用。完善身份認證、授權管理和責任認定等資訊共用安全服務,加強網路安全評估、安全定級備案、安全測評和安全審查。推動資訊安全與雲計算、大數據的融合發展,在政務、金融等重點領域部署安全系統,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完善全市資訊安全事件應急響應機制,提高網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七、加大保障力度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健全機制,明確分工,切實加強對信息化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自覺將信息化發展納入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發展規劃,建立數據開放共用的統籌協調機制和以數據生産、開放共用、融合利用為核心的電子政務績效考核機制,開展年度督查考核與跟蹤評估,確保各項工作落實。

  (二)完善政策標準。積極推動《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等法規規章的修訂,加快完善政務數據開放共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等相關政策制度和標準規範,研究制定有利於“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市場監管政策,不斷完善重點行業資訊安全標準規範。

  (三)加大資金支援。統籌利用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産品研發以及公共服務平臺、應用示範項目的支援力度。研究制定支援信息化發展的財政政策,充分利用政府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信息化創新創業扶持基金。

  (四)培養專業隊伍。建立適應信息化發展需要的人才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信息化領域科研成果和知識産權歸屬、利益分配機制,充分運用“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等支援政策,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集聚,加強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人才培養。

  (五)加強交流合作。支援企業參與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國際標準創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與國際科研學術機構交流合作,開展人才交流、聯合設立實驗室等活動。鼓勵資訊技術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通過海外並購和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産業園區等方式拓展發展空間。


分享: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