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0〕2號
  2. [發佈日期] 2010-06-08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的通知

京政發[2010]2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九日    

北京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資訊業等的複合型服務産業,是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正常運轉、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産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國發〔2009〕8號,以下簡稱《通知》)精神,促進本市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特製定本實施方案。本實施方案與本市“十二五”期間物流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側重於近3年的目標與任務。

  一、發展現狀

  本市物流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進入21世紀以來,全市物流業總體規模快速擴張、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空間佈局不斷優化、發展水準顯著提高、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互為補充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和“三環、五帶、多中心”的發展空間佈局,物流業務網路輻射全國。

  (一)總體規模快速擴張。

  2008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達4.1萬億元,近3年年均增長27%;從業人員45.1萬人,佔第三産業從業人員的6.2%,佔全市從業人員的4.5%。

  (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2006至2008年,本市物流業固定資産投資累計900.5億元,年均增長27%。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03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777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956公里,電氣化線路營業里程達339公里;首都機場通航國家達88個,通航城市187個,貨郵吞吐量近137萬噸。

  (三)空間佈局不斷優化。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物流業發展規劃》(京發改〔2007〕377號)要求,本市加快順義空港、通州馬駒橋等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規劃與建設,初步構建了以物流基地為支撐,專業物流為特色的多層次、專業化、規模化節點佈局,形成了與交通幹線有效銜接的物流網路。

  (四)發展水準顯著提高。

  2008年,全市共有限額以上專業化物流企業733家,業務涵蓋“海、陸、空”各個領域。在2008年度中國物流百強企業中,前4名均設在北京,前50名中有10家設在北京。“總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電子商務+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形,現代物流已成為推動本市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五)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2007年,本市首次發佈實施了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確定了“十一五”時期全市物流業發展目標和各項保障措施。2009年,國務院《通知》明確將本市列入21個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為本市物流業的振興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儘管近幾年本市物流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物流基地引導物流資源聚集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二是以承擔社會化物流為主的第三方物流所佔比例較低;三是部分物流企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促進物流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振興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落實國務院《通知》精神為契機,以服務“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為基本立足點,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城市物流配送,積極拓展區域物流,着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提升物流業的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水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構建符合首都城市功能要求的現代物流體系。

  (二)基本原則。

  1.加強規劃指導,着眼長遠發展。結合首都發展要求,針對物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做好物流業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大型物流項目建設,完善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物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完善物流體系,實現協調發展。進一步明確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發展方向和規模,努力實現差異化定位、錯位發展。加快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設,調整城區內傳統倉儲物流設施佈局和功能,形成佈局合理、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物流節點空間格局。着力培育發展專業化的城市物流配送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産、生活需要和城市的正常運作。

  3.整合資源功能,實現集聚發展。加快城市物流用地、設施裝備、資訊系統等各種社會物流資源的整合,鼓勵物流企業向物流基地聚集,使各類物流資源相互協調、優勢互補。

  4.依託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首都信息化水準高、科技資源豐富等優勢,鼓勵開展物流業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綠色物流技術,促進節能減排,提升物流業整體效率。

  5.優化政策環境,實現高端發展。研究調整價格、交通等政策,為物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積極引進高端物流服務業務,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京設立總部和營運中心。鼓勵創建自主物流服務品牌,培育一批服務水準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現代物流企業。

  (三)振興目標。

  保持物流業持續快速發展,實現近3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年均遞增25%左右,到2011年突破7萬億元;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2%左右,到2011年突破600億元,成為本市的支柱産業。

  加快以順義空港、通州馬駒橋、房山良鄉、平谷馬坊和大興京南物流基地(以下統稱五大物流基地)為重點的物流設施建設,扶持培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物流企業,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都市型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提升對城市運作的服務保障能力。

  優化物流發展環境,發揮物流樞紐的吸引輻射作用,實現高端物流業務集聚發展,使本市成為具有區域和國際影響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基地功能。

  繼續推進物流基地道路改造、市政管線、場地平整、配套設施等工程項目建設,完善五大物流基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增加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帶動社會投資。

  加強分類引導,強化特色功能。加快推進天竺綜合保稅區建設,充分發揮其政策功能,吸引跨國公司國際分撥中心入駐;順義空港物流基地要充分發揮北京臨空經濟區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展體現首都特色和優勢的航空物流産業;平谷馬坊物流基地要在完善設施和功能的基礎上,加快與天津港實現口岸直通,通過海陸聯運發展國際物流,為本市外向型企業拓展新的海運通道;通州馬駒橋物流基地要加緊推進設施建設,為實現朝陽口岸功能平移創造條件;房山良鄉物流基地和大興京南物流基地要充分利用公路鐵路聯運優勢,積極吸引物流企業入駐。

  通過完善基地設施及功能,力爭近3年內五大物流基地物流業務營業收入總額年均遞增30%以上,到2011年達到500億元。

  (二)完善城市配送網路,建立應急物流體系。

  調整優化城市物流配送設施佈局,完善市內一級市場向二級市場的物流配送網路建設。支援發展專業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藥品、農産品、冷鏈等物流配送體系。到2011年,基本建成比較完備的城市專業化物流網路,進一步提高品牌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水準,增強城市運作服務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城市應急物流體系。制定應急物流預案,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市的應急物流保障系統,選擇和培育一批具有應急能力的物流企業,提高危機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能力。

  (三)引進、培育品牌企業,加快結構優化調整。

  加快吸引國際知名物流企業和有實力的內資民營物流企業在本市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力爭在3年內引進國際知名物流企業8至10家,引進國內百強物流企業15至20家。促進物流總部發展,支援開展資金結算、營運控制、資訊管理等高端物流業務,提升本市物流業影響力,強化物流樞紐地位。

  實施品牌物流企業培育工程。整合政策資源,加強分類指導,扶持龍頭企業。到2011年,重點培育年營業收入百億元、具有全國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3至5家;培育年營業收入超5億元、以配送為主業、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第三方物流企業5至10家;培育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食品、煙草、汽車等特色鮮明、運轉高效的專業化物流企業10至15家。通過整合社會物流資源,進一步提高産業集中度,推進行業內部結構優化調整。

  (四)推進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聯動發展,提升物流發展的社會化程度。

  引導工商企業外包物流業務,擴大社會物流需求。開展製造業和物流業聯動試點工程,選擇10傢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作為聯動示範企業,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援,促成製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結成供應鏈合作夥伴,形成聯動發展試點組合。適應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發展的需要,實施共同配送工程,發展面向商業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通過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聯動發展,力爭使試點物流企業增加物流業務收入30億元。

  (五)強化區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業發展空間。

  發揮首都的綜合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區域物流合作,建立政府、企業、中介組織等多層次緊密合作機制,創辦環渤海區域物流合作論壇。加強協調,推進區域間口岸合作,加快“大通關”建設,積極探索公、鐵、海、空聯合運輸的新模式,提升物流基地口岸服務功能。發揮本市産業高端化優勢,對於參與外埠市場競爭、輸出技術和管理並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援,幫助企業拓展發展空間。

  (六)打造三大平臺,建立物流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建立政策支撐平臺。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試點物流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208號)要求,幫助企業解決重復納稅問題;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實現物流企業用氣與工業企業同價;認真梳理針對物流企業的各項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完善現行交通管理政策,借鑒奧運期間的經驗,推動組建城市生活必需品綠色運輸車隊,使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物流系統實現常態化運作。

  建立科技支撐平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組織實施北京現代物流關鍵技術支撐專項,開展現代物流關鍵技術、管理技術和綠色物流技術的研究開發;培育一批在物流技術及管理模式上具有示範效應的園區和企業;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物流裝備、資訊系統及管理方法,提高企業信息化、自動化、標準化水準;支援“電子商務+物流”新模式,推進電子商務與物流共同發展;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物流科技支撐體系,保持本市物流企業整體技術水準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建立資訊支撐平臺。支援建立北京公共物流資訊服務平臺,實現區域間、區域內物流節點及物流企業之間的資訊資源共用和無縫銜接;健全本市物流統計監測體系及行業發展評價體系,為政府部門決策、引導物流企業發展提供資訊支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充分發揮本市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的作用,加強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組織和協調,研究解決全市物流業發展的有關重大問題。

  (二)編制本市“十二五”期間物流業發展規劃及專項規劃。

  認真編制好本市“十二五”期間物流業發展規劃,確立“十二五”期間本市物流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以“高端、專業、冷鏈、綠色、應急”等物流為重點,編制專項物流規劃,明確關鍵突破點、責任分工和需要採取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政府對物流業調整、振興、創新的資金支援。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納入本方案的重點項目給予資金補助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援,大力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物流業,支援金融、擔保機構為物流産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

  (四)加快物流人才培養和引進。

  充分發揮首都科技、教育資源優勢,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的力度。制定物流人才激勵政策,引進國內外優秀物流專業人才,尤其是熟悉國際物流業務運作的高級人才,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五)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充分發揮北京物流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履行行業自律和服務協調職能,發揮在政策建議、企業行為規範、區域交流與合作、社會化諮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成為政府與企業聯繫的橋梁和紐帶。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