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2012〕39號
  2. [發佈日期] 2012-12-28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 農業科技工作的意見

 

 

京政發[2012]39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
農業科技工作的意見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全市農業科技工作,強化創新驅動,完善創新體系,加快成果轉化,充實人才隊伍,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適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要求,現就有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 1 -  


 

 
 
  一、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與重點
  1.突出高端高效引領。圍繞建設與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相適應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物技術、資訊技術和環境友好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優勢,開展協同創新,打造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源和輻射源。到“十二五”末,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2%以上。
  2.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加強低碳迴圈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修復、土壤肥力提升、疫病綜合防控、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等技術的創新研究與推廣應用,破解首都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束縛,推動農業生産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顯著提高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
  3.促進産業優化升級。按照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需求部署農業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著力突破與産業緊密結合的關鍵共性技術,健全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和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強化科技對設施農業、“菜籃子”、溝域經濟等重點工程的支撐作用,促進優勢主導産業優化升級,提升首都農業應急保障能力、産品品質安全保障水準和品牌影響力。向休閒農業、會展農業等多種業態導入科技元素,提高首都農業的融合性和創意性。
  4.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農業交流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優良種質、先進技術、現代裝備和發展理念,豐富首都農業科技資源。重點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海外人才創業園建設,積極吸引海外高端農業人才和團隊來京創新創業。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
 - 2 -  
 

 
 
養、智力交流等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
  二、深入推進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
  1.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開展跨部門、跨學科,多種形式、多個層面的協同創新。建立與産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技術成果轉化機制,探索促進技術交易、成果託管的新途徑。完善農業科研分類評價機制和科技項目管理制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鼓勵支援涉農企業開展應用研究,儘快成為商業化育種、新型農業投入品、現代農業裝備、農産品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主體。加強農業知識産權創造、應用和保護。深化市屬農業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學術環境。
  2.搭建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引導在京農業科技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建立農業科技網路、金融、産業化促進、良種創制和種業交易、國際合作交流等五大中心。強化科技資源共建共用,提升農業科研基礎條件水準,年均認定10個以上重點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一批專業性強、輻射面廣,科技與服務緊密結合,具有現代農業高端業態特點的科技産業園區。積極組織市屬企事業單位承擔或參與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積極吸引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大型企業承擔的科研項目落戶。
  3.實施“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北京創新團隊建設工程”。以農産品為單元、以産業為主線,突出創新團隊在應用研究、
 - 3 -  
 

 
 
成果轉化和示範應用等方面的明顯特點,將科技資源優勢凝聚成産業發展優勢。進一步完善北京創新團隊管理運作體系,實現與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有效對接。根據産業發展需求,逐步優化調整北京創新團隊結構,強化能力建設。
  4.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成果惠民工程”和“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助農工程”。著眼于高端、高效、安全、生態目標,瞄準生産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廣泛整合在京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項目,每年重點扶持10項以上。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引導科研教學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示範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和實用技術,每年重點實施30項以上。
  三、加快現代種業科技創新
  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意見》(京政發〔2012〕5號),加快推進“種業之都”建設。實施“良種培育工程”,依託舉辦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北京種子大會和建設國際種業園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種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系列技術平臺和國際種子檢驗檢測平臺,建成全國種業分子標記中心、基因規模化挖掘中心、基因測序和種子檢驗檢測中心。吸引國內外知名種業企業、科研機構入駐國際種業園區,促進國內外新品種培育、引進、展示和交易。支援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研發聯合體,加快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步伐,培育企業自主創新和“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加強植物新品
 - 4 -  
 

 
 
種權保護,提升本市現代種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十二五”末,商業化育種及種業科技創新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培育優良農作物新品種100個以上。
  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
  1.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市、區縣、鄉鎮三級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2.深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明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的公益性定位。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一銜接兩覆蓋工程”。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根據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保障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工作經費,落實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確保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準相銜接。按照不低於國家補助標準的原則,市、區縣政府落實配套資金,實現遠郊區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全覆蓋、涉農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全覆蓋。根據區域産業特點,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配備必要的儀器裝備,切實改善其工作條件,提高服務能力。
  3.探索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新形式。實施“村級全科農技員隊伍建設工程”,建立村級全科農業技術員公益性崗位制度。全面推進遠郊區縣村級全科農技員隊伍建設,市、區縣兩級財政共同
 - 5 -  
 

 
 
承擔人員補貼、教育培訓、隊伍建設等經費。開展農業科技綜合服務試驗站建設試點,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新機制、新模式。組織相關單位在遠郊區縣建立區域農業科技綜合服務試驗站,開展相關科研協作攻關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市相關部門要儘快制定鼓勵政策,積極引導高等學校涉農專業畢業生投身鄉鎮農業公共服務工作。
  五、著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
  1.著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實施“千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從在京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涉農企業擇優培養一批領軍型農業科研人才,支援其深入開展自主創新研究、科技創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分行業、分領域、分批次開展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和學歷教育,培訓工作要向基層和一線傾斜,每年培訓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1000人次以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體系,評價標準向基層傾斜。實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逐步擴大實施範圍和專業領域。力爭到“十二五”末,重點培養100名現代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新增一批農業技術推廣高級人才,農業人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2.進一步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實施“百萬農民科技素質提升工程”,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科研教育機構和社會團體的作用,廣泛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農民田間學校、骨幹農民
 - 6 -  
 

 
 
境內外研修、鄉土專家培養、遠端教育等各類培訓,每年組織農民參加各類科技培訓50萬人次以上,促進農民充分就業。依法開展農業職業技能鑒定和農民技術職稱評定,逐步完善參評激勵制度。力爭到“十二五”末,使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5萬名。
  六、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
  充分發揮政府對農業科技投入的主導作用,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市、區縣兩級財政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本市各級政府要在財政預算內保障農業技術推廣資金,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投入結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導向,積極引導銀行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9日

 - 7 -  (全文結束)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