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1986〕133號
  2. [發佈日期] 1986-10-03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轉市農林辦公室《“七五”期間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意見》的通知

京政發[1986]133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有關總公司: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農林辦公室《“七五”期間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意見》,現批轉給你們,請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認真組織落實。

  建設首都現代化的商品菜基地,是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的重要措施,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蔬菜現代化基地建設涉及面廣,關係到群眾的實際生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級領導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菜區(縣)、鄉要抓緊提出本地區蔬菜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各有關委、辦、局、總公司都要積極支援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

“七五”期間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意見

  一、郊區商品菜基地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市農村經濟體制和産銷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調動了蔬菜生産者的積極性,郊區蔬菜生産在産量、品質、品種和均衡上市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和改善,為保證首都市場供應做出很大貢獻。但由於首都國際交往的增多、旅游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郊區蔬菜生産仍不適應各方面的需要,主要問題是:菜田生産基地不穩固,基礎設施差、不配套;機械化水準低,基本停留在手工操作上;經營規模小而分散,防禦自然災害能力低,土地潛力沒有充分發揮;産後銷售服務工作跟不上;商品品質差、品種少,淡旺季矛盾突出等。這與中央對首都建設的要求和現代化發展趨勢都不相適應。因此,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的建設已勢在必行。

  二、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的方針和目標

  “七五”期間,我市蔬菜生産的方針是:立足本市,穩定提高近郊,大力發展遠郊,充分利用外埠優勢。

  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的目標是:按照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要求,採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建設和改造商品菜生産基地,逐步實現蔬菜品種良種化、育苗專業化、栽培標準化、田間作業機械化、排灌科學化、採後處理、貯藏、加工、運輸系列化和科技、資訊服務社會化,為建設穩産、高産、優質、低耗、高效的蔬菜生産體系打下基礎,為首都市場提供數量充足、品質優良、品種多樣的蔬菜。

  三、調整菜田佈局、劃定基本菜田

  在近郊(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和南郊農場)劃定基本菜田十七萬畝,制定菜田保護規章。對已確定的基本菜田登記造冊,建立檔案,依法管理,任何單位不得侵佔。同時,有計劃地在適合種菜的地區(順義、大興、昌平、平谷、延慶、通縣)發展新菜田生産基地七萬畝,其中常年菜田四萬畝,季節菜田三萬畝,使全郊區調市商品菜田面積達二十四萬畝,全年上市商品菜達二十億斤,加上外埠調入,每天每人平均供應蔬菜保持五百克左右。

  近郊蔬菜生産逐步轉向以生産春秋和冬季多品種細菜為主,積極發展保護地生産。

  四、商品菜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1、良種系列:

  建立健全種子的新品種選育、原(良)種繁育、加工包裝和檢驗、檢疫的完整體系。制定種子管理規章,抓好新品種試驗和審定工作,實行“三證”制度(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品質合格證、種子流通檢疫證),加強種子品質管理。加強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到一九九○年使蔬菜的配套優良品種推廣面積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加強原(良)種繁殖基地建設,制定原(良)種繁育技術規程,提高原(良)種品質,到一九九○年,使主要蔬菜原種和商品種子品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引進和研製種子加工設備,逐步實現種子加工機械化、小粒種子包衣丸粒化、種子包裝規格化。

  2、栽培系列:

  (1)對近郊基本菜田,有步驟地、因地制宜地進行田間規劃,成方連片,原則上按五十畝割方,做到排灌渠道、田間道路和生産設施配套。一千畝左右菜地建一個育苗站(中心),集中育苗,統一供苗,到一九九○年統一供苗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2)積極發展保護地生産和細小品種蔬菜生産,到一九九○年近郊保護地面積由現在的二萬六千畝發展到五萬一千畝,保護地生産面積由現在佔菜田的百分之十四發展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3)建立小品種、特種蔬菜生産基地一千五百畝,使特種菜、小品種供應基本滿足首都市場需要,到一九九○年,爭取不再從外國進口蔬菜。

  (4)菜田培肥,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利用好現有城市肥料,積極發展養殖業和高溫堆肥。建立有機肥料加工廠和菜田專用混合肥料廠。增加腐殖酸肥料和複合肥料的生産,合理使用氮肥,適當增加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同時完善和加強營養診斷、測土施肥的服務,使配方施肥的面積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到一九九○年郊區菜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平均達到百分之二點五以上,全氮含量達到百分之零點一以上,速效鉀和速效磷含量滿足蔬菜正常生産的需要。

  (5)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發展生物防治,減少農藥對蔬菜的污染,使用高效低殘毒農藥和綜合防治的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化學除草面積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韭菜、蔥類及傘形花科蔬菜全部使用化學除草。

  (6)制定大白菜、蘿蔔、黃瓜、番茄、茄子、大椒、架豆、洋白菜、菜花、芹菜、韭菜等主要蔬菜的栽培技術規程,做到栽培管理規範化。

  3、排灌系列:

  加強菜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改造和管理,更新和適當補充機井、揚水站等水源工程。主要渠道實現管道輸水或水泥襯砌,露天菜田適當發展噴灌,保護地菜田推廣微灌或滴灌,力爭菜田灌溉用水節省四分之一,節地百分之二。繼續整治骨幹排水工程,使排水標準達到十年一遇。統一設計各村之間的排水溝,分片包乾,限期完成,使田間排水溝配套齊全。在漬澇威脅嚴重的地區,試驗推廣“鼠洞”或暗管排水,防止瀝澇、漬澇。

  4、農機系列:

  在抓好國外引進菜田機具試驗、示範的同時,加速國內菜田機具的研製和配套。到一九九○年,在菜田整地、開溝、作畦、鋪膜、播種、中耕除草、噴藥等項管理上,基本實現機械化或半機械化,使勞均種植菜田面積力爭由目前的二點五畝增加到十畝左右。

  5、採後處理、貯藏、加工系列:

  提高主要蔬菜分級、包裝、預冷、加工、貯藏、運輸等配套技術,提高蔬菜上市品質和商品化程度,制定蔬菜上市品質標準,做到産地加工,凈菜上市,逐步配備蔬菜採後處理和包裝機械。興辦蔬菜採後處理加工廠,提高産地的採後處理和貯存能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果類菜做到分級上市,百分之五十的小葉菜做到小捆、小包裝上市。完成三十種蔬菜周年優質供應試點。

  五、加強服務,提高管理水準

  1、建立健全蔬菜科學技術推廣體系,區建立技術推廣中心,鄉建立技術服務站,大隊(村)建立科學技術服務組,其任務是:在種子、栽培、植保、土肥等方面開展技術服務,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經驗。

  2、開展資訊服務。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全市主要蔬菜生産指導計劃。在郊區建立十個鄉、五十個村、一百個點的農情資訊網。採用現代化資訊傳遞手段,掌握産銷動態,及時指導生産,組織生産。

  3、加強菜區農業技術幹部和管理幹部的學習和培訓,制定相應的幹部管理辦法和鼓勵政策,使其安心在基層工作。同時利用大專院校、職業高中,培養技術人才,逐步做到每個鄉平均有二至三名達到大專水準和四至五名達到中專水準的技術人員,每個大隊有一至二名達到中專水準的技術人員,加強對農民技術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訓練和考核,逐步推廣農民技術職稱制和職務聘任制。

  六、增加基地建設投入

  1、堅持並完善以工補菜政策。鄉鎮企業和蔬菜生産要相互促進。補菜、支菜資金的來源是:從鄉、村企業稅後利潤中提取一部分(一般不低於百分之十);在從事工業、商業、建築、運輸、服務業的個人和聯合體上交提留的資金中提取百分之五十;原生産隊的一部分積累;以及徵用土地的補償費的大部分。

  2、菜區嚴格執行農村水利建勤工制度(每個勞力一年不少於十五個勞動日),不出建勤工的,要以錢頂工。近郊菜區以鄉為單位,從市對蔬菜生産的補貼金額中提取三分之一,納入鄉財政,專門用於改善蔬菜生産條件,加強菜田基地建設。

  3、新菜田建設基金重點用於菜田基本建設,按確定的菜田基本建設項目,市、區(縣)、鄉匹配投資,實行有償使用和無償補助或貸款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對於這部分資金,銀行專列賬戶,專款專用。

  七、進一步完善蔬菜生産責任制

  所有合作經濟組織,要搞好統分結合、雙重經營的管理體制,加強統的方面,做到種植品種統一佈局、統一育苗、統一排灌、統一植保等。

  責任制形式,要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願,不搞一個模式。要從菜區多种經營發達、集體經濟有相當基礎和蔬菜商品特殊性的實際出發,選擇菜區的責任制形式,提倡專業承包或聯戶承包,有領導、有計劃地逐步擴大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加速蔬菜生産向集約化、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承包的規模要與菜田基地建設相適應,一般為五十畝左右,凡按規劃新發展的保護地、遠郊新建的調市菜地,生産責任制形式以專業承包或聯戶承包為宜。對搞蔬菜專業承包、集約經營的合作經濟組織,要從投資、貸款、物資供應方面給予優惠。

  要認真抓好産後銷售服務,繼續辦好鄉、隊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和集散站。

  八、方法步驟

  為了確保“七五”期間郊區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的順利實施,全市統一組織十六項菜田建設骨幹項目(見附表),由區、縣、局分別承擔,負責實施。每個項目要落實主持單位和協作單位,明確責任,要按要求制定實施計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質、保量按期完成。

  要制定菜田基地建設的詳細規劃和一九八六年度實施計劃,落實十六項骨幹項目的主持單位和協作單位。

  在近郊劃出十七萬畝基本菜田,在遠郊劃出七萬畝調市商品菜田,由市農業局和規劃局負責制定和頒佈菜田保護規章。

  抓好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項目和十八里店菜田基本建設試點。各區、縣也要抓好試點,總結經驗,以點帶面。

  要完成六千畝新增保護地建設項目,爭取年內投入生産。

  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根據菜田建設總體規劃劃定的菜田保護範圍,劃界設標,落實地塊,登記造冊,建立檔案。

  對十六項骨幹建設項目,採用招標方式,確定建設單位,簽訂合同,以平均每年在近郊完成二萬多畝和在遠郊完成二千多畝的速度完成全部項目建設任務。

  到一九九○年,完成十六項骨幹建設項目,基本建成近郊十萬畝、遠郊一萬畝標準較高規模較大的現代化商品菜生産基地。

  九、加強商品菜基地建設的領導

  蔬菜基地建設涉及面廣,關係到群眾的實際生活。為了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在市政府領導下,由市農林辦公室牽頭,組成由市農業局、農林科學院、規劃局、物資局、水利局、農機總公司等有關單位參加的工作班子,具體負責蔬菜基地建設的設計、安排和實施。

  郊區各區、縣政府,要把蔬菜生産現代化基地建設當作一項主要任務,切實加強領導,根據全市規劃劃定本區(縣)的基本菜田和制定一九八六年度的實施方案,多渠道籌集資金,搞好現代化基地建設。

  市、區(縣)、鄉、村要層層落實崗位責任制,明確目標,落實措施,各有關委、辦、局要積極支援現代化商品菜基地建設,認真完成本部門負責的建設項目。

  北京市人民政府農林辦公室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