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1980〕37號
  2. [發佈日期] 1980-05-15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的通知

京政發[1980]37號

各郊區、縣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轉發給你們,望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近兩年來,隨着黨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的兩個文件的貫徹,責任制的健全,科學飼養水準的提高,郊區畜牧生産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必須看到,畜牧生産仍然是個薄弱環節。畜牧業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和肉、蛋等的自給水準還是很低的;畜牧業的經營管理水準還很落後,這方面的潛力還很大;科學飼養和防疫工作,問題還很多;畜牧業內部的結構也不合理,草食動物近年連續下降,大量草山草坡沒有很好利用。為加快首都副食品基地建設,使畜牧業有一個較大發展,各郊區、縣和市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畜牧生産的領導,認真貫徹發展畜牧業的各項政策,把發展畜牧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一年抓幾次,及時研究解決生産中出現的新問題。

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

國發〔1980〕69號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農業部《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轉發你們研究執行。如你們認為需要,可印發至縣級農牧單位。

  畜牧業是農業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加速發展畜牧業,大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提高肉蛋奶在食物中的比重,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畜牧業的領導,把畜牧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一年抓幾次,及時研究解決生産上存在的問題,促進畜牧業的大發展。

  國務院        

  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關於加速發展畜牧業的報告

國務院:

  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農業中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遵照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的兩個文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挖掘自然潛力,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逐步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提高肉、蛋、奶在食品中的比重,改變食物構成,減輕糧食壓力,增加農牧民收入,為輕紡工業和出口提供更多的畜産品,是我們一項迫切任務。

  一、我國畜牧業的現狀

  建國三十年來,我國畜牧業有一定發展,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全國大牲畜由六千零二萬頭髮展到九千三百八十九萬多頭,羊由四千二百三十四萬隻發展到一億六千九百九十三萬隻,豬由五千七百七十五萬頭髮展到三億零一百二十八萬頭,畜牧業産值由三十四億元增加到一百九十三億元。總的來説,畜牧業雖有發展但速度是緩慢的,曲折也是較大的。三十年來牲畜頭數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五,其中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每年遞增百分之九點四;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由於“浮誇風”、“共産風”的錯誤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牲畜頭數下降;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又回升,每年遞增百分之七點七;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八年由於林彪、“四人幫”干擾破壞,有時下降,有時徘徊,就是增長也很緩慢,每年僅遞增百分之二點五。三中全會以後,畜牧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豬、羊存欄頭數有新的增加,大牲畜開始回升,肥豬的出欄量、商品量和鮮蛋收購量大幅度增加,多年來市場供應緊張局面有所緩和。一九七九年收購肥豬一億二千九百萬頭,比一九七八年增加兩千多萬頭,每頭活重增加十一點九斤,共計活重增加四十七億斤。蛋品收購十六點七億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五點五億斤。牛、羊收購量,比一九七八年也有增長。畜牧業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應特別敏感。一年來實踐證明,貫徹執行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所以,繼續貫徹執行三中全會所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發展大好形勢的根本保證。

  我國發展畜牧業的自然資源是豐富的,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大體可劃分為牧區(包括半農半牧區)、農區、大中城市郊區及工礦區。

  從呼倫貝爾盟一直到西藏,這一條線屬於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有四十三億畝草原,面積大,便於大規模經營,但也有高寒、雨量少的缺點。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一百到三百毫米,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由於夏秋是盛草,冬春枯草,牲畜就常常産生“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現象。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有八千多萬頭牲畜,佔我國牲畜總頭數的百分之十四,産肉量佔百分之五左右。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本是我國最廣大的牧業基地,所佔牲畜和提供肉量與草原面積相比是極不相稱的。主要是由於牧區牲畜成倍增長而草畜量比例失調,草場破壞嚴重,建設很差,牧區本來不宜種糧,前幾年還錯誤地提出“牧區口糧自給”的口號,盲目開墾草場,使牧區退化的草場達七億多畝,天然草場産草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對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草原認真進行保護、建設、合理利用,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肉、奶、皮、毛,同時對搞好民族團結和鞏固國防,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農區有牲畜四億八千多萬頭,佔全國牲畜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六,産肉量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給農業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料。農區地處溫帶、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北方年降雨量五百到八百毫米,南方八百到一千毫米,也有一千五百到二千毫米的。農區草山草坡十多億畝,等於五個紐西蘭,自然條件也不比紐西蘭差,但至今尚未充分利用。我們不少省區“七山一水二分田”,農作物秸稈、糠麩、糟粕很多,還可復種、套種、間作青飼料。農區人多勞力充裕,豬、牛、羊、兔、雞、鴨、鵝、蜂、蠶都適合發展。過去農區只注意了發展養豬,對發展草食牲畜還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畜牧業在農區的地位和潛力。只有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全面發展畜牧業,才能廣開門路,充分利用農區自然資源和發揮勞動力的潛力。

  大中城市郊區、工礦區,産奶量佔全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這些地區應實行以生産蔬菜、水果、肉蛋奶為主的方針,依託城市辦飼料工業,發展機械化養牛、養豬、養雞,就近供應城市工礦區需要。  對不同地區的馬、驢、騾、駱駝的飼養,經濟價值高的鹿、貂等動物的飼養,以及設置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動物,都要合理規劃安排。

  我國當前畜牧業的形勢是好的,但也必須看到畜牧業還是很落後的。牧業産值僅佔農業總産值的百分之十三點三,每人平均豬、牛、羊肉十八斤、奶二斤、蛋四斤,大大低於全世界每人平均豬、牛、羊肉五十斤、蛋十二斤、奶二百一十二斤的水準,比一些發達國家相差更遠。一些發達國家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肉、蛋、奶在他們食品中佔了主要地位。畜牧業在農業中比例越來越大,這不僅是充分利用資源,發展生産的需要,也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需要。

  二、實現畜牧業現代化要從三年調整起步

  從我國畜牧業的現狀和資源情況出發,並借鑒國外經驗,在三年調整和“六五”時期發展畜牧業必須有一個符合實際的計劃和設想。全國豬、牛、羊肉總産量,在一九七九年的基礎上,一九八一年要達到二百零五億斤,每人平均二十一斤;一九八五年設想達到三百億斤左右,每人平均三十斤;禽蛋達到一百億斤,每人平均十斤;鮮奶達到一百億斤,每人平均十斤。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細毛羊、半細毛羊,實現毛紡工業原料的基本自給。那時畜牧業産值預計將達到四百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這個設想實現,到一九八五年全國的農業構成和人民的食物構成,將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  在三年調整中,要對我國的農牧關係和畜牧業內部的結構,逐步進行一系列的調整,為今後大發展打好基礎,為實現畜牧業現代化起好步。

  要加快農業的發展,必須要大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沒有畜牧業的大發展,我國的農業也是過不了關的。毛主席説,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畜牧業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經濟部門,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其餘的人類不能直接利用,而通過飼養牲畜,發展畜牧業,則可以大大提高利用率,轉化為供人們直接利用的肉、蛋、奶、皮、毛等畜産品。畜牧業的這種功能是其他任何經濟部門所不能代替的。畜牧業還可以生産大量有機肥料,促進農作物增産。我國各地大量的實踐經驗證明,凡是畜牧業發達的地方,由於有機肥料多,糧食都比較高産穩産。而農業發達的地方,由於農副産品多,畜牧業也比較發達。

  對畜牧業內部的結構,也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進行調整。

  (1)着重提高牲畜出欄率和産品量,改變過去單純追求年底存欄數的觀念和考核成績的標誌。目前,世界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豬的出欄率一般在百分之一百二十以上,每頭豬産肉一百五十斤以上,而我國豬的出欄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三,每頭豬出肉不到一百斤。牲畜飼養期過長,勢必消耗較多的維持飼料。提高牲畜的出欄率和出肉量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2)提高草食牲畜在畜牧業中的比重。一九七八年肉類産量中,豬肉佔百分之九十二點三,羊肉佔百分之四,牛肉佔百分之三點七。必須強調對豬的生産絕不能有任何忽視,否則,肉食供應即會發生問題。在抓好養豬生産的同時,要大抓牛、羊、兔等草食牲畜。目前世界上畜牧業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牛、羊的發展,牛、羊肉的産量佔肉類總産量的一半以上。實踐證明,發展養豬業和發展草食牲畜並不矛盾,因為豬是雜食動物,許多農作物秸稈和草山、草坡的草,豬不能直接利用,而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則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東西,將其轉化為動物蛋白。

  (3)改變畜群結構,增加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轉。目前世界上畜牧業發達國家的畜群結構,繁殖母牛的比例一般佔百分之五十左右,繁殖母羊的比例一般佔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商品肉畜的飼養期又短,畜群周轉很快。一般肉牛一歲半屠宰,每頭胴體重三百斤左右。羔羊六個月育肥屠宰,每只胴體重三十五斤左右。肉牛的屠宰頭數可達牛群的三分之一,羊的屠宰只數可達羊群的一半。現在我國的畜群結構,適齡母畜比例,牛只佔百分之三十,羊只佔百分之四十左右,育肥期在幾年以上。一九七八年羊的屠宰頭數只佔總數的百分之二十點六,每只出肉二十斤,牛的屠宰頭數僅佔總頭數的百分之六點四,每頭出肉僅一百三十七斤。這種不合理的畜群結構要逐步改變,要多留母畜,提高適齡母畜比例,充分利用草的季節優勢和幼齡牲畜生長快的優勢,縮短育肥期,提高産品率。提倡肉牛一歲半屠宰,羯羊當年育肥,在秋季最肥時宰殺。不能繁殖的牲畜及時淘汰。

  (4)隨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役牛逐步向肉乳役兼用方向發展。推廣乳肉役兼用的牛種,如黃牛用西門塔爾牛改良,水牛用摩拉、尼裏水牛改良。這些種牛改良的後代,母牛可以擠奶,一般年産奶一噸到二噸,公牛可以役用或肉用。

  我們調整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使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用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多的畜産品。

  三、正確貫徹發展畜牧業的各項政策

  繼續批判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落實黨的發展畜牧業的各項政策,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發展畜牧業的關鍵。

  (1)要切實把繼續鼓勵社員養豬、養牛、養羊、養兔、養禽、養蜂,積極發展集體養豬、養牛、養羊、養兔、養禽、養蜂的政策落到實處。對社員家庭養畜要分配給一定數量的飼料糧,或在有條件的地方分配一些飼料地,對社員養畜向集體投肥作價要合理,糧肥掛鉤,納入生産隊當年分配。採取多種措施扶持困難戶養牛、養羊。對集體養畜要建立定額管理責任制和超産獎勵制度。飼養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由社隊建立專業場、專業隊、專業組飼養,也可以由社員包養。社員飼養集體母牛繁殖的小牛,實行比例分成,給社員“一條腿”或“兩條腿”。國營畜牧場、種畜場也要貫徹執行多勞多得原則,實行定額管理、崗位責任制和超産獎勵的政策。 在牧區,要認真落實社員自留畜政策,允許社員養肉畜、奶畜、乘畜。

  (2)各省、區要按照經濟區域規劃,確定牧業縣、半牧業縣,這些縣向國家提供牲畜和畜産品的任務一律納入國家計劃指標。

  要逐步調整牧業縣、半牧業縣現行糧食徵購和供應指標,使牧業為主的方針真正得到落實。

  (3)開放牲畜市場,活躍牲畜交流。前幾年,牲畜交易市場基本關閉,不利於牲畜發展。今後在完成上交徵購合同任務之後,允許社員和生産隊上市出售和購買牲畜。價格由雙方議定,改變省、地、縣互相封鎖禁運的錯誤作法,恢復固有的牲畜流轉渠道。

  (4)取消禁宰牛的政策。過去禁宰牛的規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必要的。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繼續維持這些政策不但沒有必要,而且將嚴重阻礙養牛事業的發展。為此,要廢除禁宰牛的規定。集體的牛由生産隊自行決定,社員私有的牛由社員自行決定。但要注意保護耕畜和適齡母畜。

  (5)堅持收購畜産品的獎勵政策。多年來,國家堅持實行收購肥豬獎售飼料糧,收購其他牲畜和畜産品獎售物資的辦法,這是在兩種市場、兩種價格並存的情況下,對生産者的一種價格上的補差,它對畜牧業生産有重大作用,絕不能輕易改變。

  (6)要正確貫徹執行畜産品的收購價格。一九七九年國家對部分畜産品提高了收購價格,縮小了“剪刀差”,要把提高收購價格的好處,不折不扣地全部給予生産者。

  對牛、羊收購採用大群估皮斷肉的方法很不科學,要按照國務院〔1979〕26號文件規定,“實行逐頭過稱,分級定價,不許壓級壓價,不許看群估價”。

  四、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措施

  (1)繼續辦好牧業現代化試點和牧業基地。

  要集中一些財力物力,認真辦好一批牧業現代化試點,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方式組織畜牧業生産,充分顯示現代化畜牧業的優越性,使國外畜牧業現代化經驗與我國實踐相結合,摸索出在我國條件下搞現代化畜牧業的經驗。有了自己的現代化樣板,就便於逐步推廣。還要根據各地情況,建設若干商品性的牧業基地,使基地畜牧業迅速發展起來。辦牧業現代化試點和基地,要發揮中央、省、地、縣各級的積極性,大家一齊動手來辦。通過現代化試點和基地建設,推動整個畜牧業的逐步現代化。

  在辦牧業現代化試點和牧業基地的地區,可試辦農工商、牧工商聯合企業。先辦內蒙古後旗、右旗、新疆富蘊、河北圍場、黑龍江安達、杜爾伯特、四川若爾蓋等七個縣旗的牧工商聯合企業,對畜産品生産、加工、冷藏、運輸、銷售體系的建設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要儘快解決牲畜長途趕運掉膘損失的問題。 (2)建立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做好畜禽品種改良工作。

  畜禽品種優良與否,生産性能差別很大。良種牛一年半可以長到五、六百斤,良種奶牛年産奶八、九千斤,良種細毛羊年産毛十斤左右,都比現有普通品種産量高得多。我國畜牧業落後,一個重要方面是牲畜品種差,産品率低,要建設現代化畜牧業,大幅度提高畜産品産量,必須在畜禽良種化上下功夫,要像重視農作物良種那樣重視畜禽良種,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推廣工作。

  要搞好種畜場的佈局,辦好種畜場,繁殖供應大量國內外優良種畜,滿足改良品種的需要。要搞好冷凍精液站、配種站的建設,大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逐步把各類畜禽品種育種委員會或育種協會建立起來,把有關産區和種畜場組織起來,進行良種畜禽的選育提高。

  (3)充分利用飼草飼料資源,大搞飼草飼料建設,是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畜禽是有生命的,吃多少草料轉化成多少肉、蛋、奶等畜産品,這是一個物質轉化過程,它是有一定規律的。沒有足夠的營養齊全的草料,要想獲得豐富的肉蛋奶等畜産品就是一種空想。飼草飼料建設不僅是基礎,而且一定要先行才行。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行的。

  興建一批穩産高産的人工草場,重點解決冬春牲畜缺草問題。自然草場要逐步進行改良,不斷增加人工成份。圍欄輪牧是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場的重大措施,要積極推行。內蒙古巴林右旗自然草場畝産乾草五十斤,圍欄後畝産二百五十斤,再進行改良補播,畝産達五百斤,進行灌溉可達到一千斤。圍欄補播改良一畝草場需資金二、三十元,投資少,收益大,這是改變牧區靠天養畜狀況,避免一遇災害就大批死亡牲畜的根本途徑。

  積極興辦牧區水利,要土洋並舉,首先要解決人畜飲水和人工草場、牧草種子繁殖基地的水利灌溉問題。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草原水利工程設施,地方小型水利應把牧區水利包括在內,列入計劃。以牧為主的地區,水利建設也應以牧為主。半農半牧區水利建設也應既注意農,也注意牧。

  要大搞飼料生産,開闢新的飼草飼料來源。農區要採取間作套種辦法增加青飼料生産,要利用溝壑空地因地制宜種植高産優質飼料。集體養畜場要建立飼料基地。半農半牧區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區,要逐步改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産多收,實行退耕還林、還牧,以草養畜,以草保土,以草肥田。飛機播種牧草,投資小,效果好,要逐步擴大飛播面積。要建立和辦好牧草種子繁殖基地,繁殖供應草種。要大力推廣青貯飼料。在牧區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營造草原防護林、飼用林,以林護草,以草護林,林茂草豐。

  全國現在每年生産有各種餅肥一百多億斤,南方還有一億二千萬畝綠肥作物,都是高蛋白的好飼料,除若干經濟作物需直接施用餅肥外,其他餅肥、綠肥及農作物秸桿,要逐步作到先喂牲畜後肥田,或先作沼氣原料後肥田。做到飼料、肥料和燃料統一安排,綜合利用。

  要逐步建立飼料工業。生産供應配合飼料,提高飼料利用率。

  (4)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防疫滅病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把流行面廣、危害大的幾種疫病限期撲滅下去。在三年調整時期全國範圍要基本控制和撲滅豬瘟、豬丹毒、豬肺疫、雞瘟這四大傳染病。同時還要重點抓好馬傳貧、口蹄疫、豬水泡病、布氏桿菌病、耕牛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

  要辦好獸醫生物藥品廠,保證藥品品質。要做好藥械供應工作。要解決公社畜牧獸醫站人員的工資、口糧和勞保福利等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做好基層畜牧獸醫工作。要堅持畜病合作防治制度。

  (5)抓好牧業機械化。

  畜牧業機械化是畜牧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要圍繞牧草生産和剪毛,解決圍欄、種草、割草、捆草、運草、貯草和剪毛所需的機械,以及畜産品加工、,冷凍、貯存運輸設備等。

  城市要解決好飼料加工工業和工廠化養豬、養雞、養奶牛的成套標準設備,農區重點解決畜牧生産上急需的四大件,即飼料粉碎機、打漿機、鍘草機和運料車子。

  (6)加強畜牧和獸醫的科研教育工作。

  在畜牧科研方面,要對目前的科研佈局加以必要的調整。着手籌建南方草原研究所、全國飼料研究所、養牛研究所,進行草山草坡建設、改良飼料和養育奶牛、肉牛的科學研究工作。目前畜牧獸醫科研手段很落後,要分批分期把全國畜牧和獸醫科研單位裝備起來。

  各省、市、區要多辦些中等畜牧獸醫專業學校,現有的農業院校要辦好畜牧、草原、獸醫專業,培養大量科技和中獸醫人材。

  要開辦各種訓練班,分期分批輪訓在職畜牧獸醫幹部,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術水準。

  總之,要逐步把種畜、良種推廣、草種繁殖、飼料加工、疫病防治、藥械供應、科學研究、技術培訓、牧業機械和畜産品加工、貯存運輸等畜牧工程,建成完整的體系,向畜牧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

  加強領導,是發展畜牧業的關鍵。各地要把畜牧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及時研究畜牧業生産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以加速畜牧業的發展。

  以上報告如可行,請批轉各省、市、自治區。

  農業部        

  一九八○年一月十八日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