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辦發[2002]35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市農委、市計委《關於貫徹實施〈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加快“十五”時期本市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二〇〇二年七月十二日關於貫徹實施《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加快“十五” 時期本市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意見(市農委、市計委 二〇〇二年六月十四日)
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五計劃綱要》)確定的首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發展戰略, 2010年本市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目標體現了首都現代化建設對郊區農村經濟的客觀要求,反映了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郊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五”時期,是本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十五計劃綱要》,實現“十五”時期本市郊區農村經濟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特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九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九五”時期,本市郊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裕農民為主線,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出成就。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生活實現小康。“九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7%,200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48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達到4687元。二是産業結構調整成績突出。現代農業初具規模,種植業由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三元結構轉變,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加工農業、觀光農業等迅速興起,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全面推進,區縣工業開發區、鄉鎮工業小區建設加快,郊區旅游業蓬勃發展,農村消費市場活躍。三是農業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科學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因素。200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4.7%,比1995年提高7.1個百分點。四是水利基本建設開創新局面,生態環境建設掀起新高潮。2000年,全市節水設施控制面積達到26.7萬公頃(40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3%。五是山區生産生活條件改善,經濟發展步伐加快。2000年邊遠山區鄉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8億元,全面消除了每人平均勞動所得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六是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民成為農業生産領域的投資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
二、“十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五”時期是首都現代化建設實施“新三步走”的關鍵階段,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既面臨挑戰,又有着難得的機遇。一是舉辦奧運會帶來的歷史性機遇。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必將加快北京經濟發展的步伐,迅速提升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對郊區農村經濟發展也將産生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二是國際市場的機遇與挑戰。隨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郊區農村可以發揮區位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競爭,提高郊區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現代化水準,進一步擴大國際銷售市場,加快內部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但是,郊區農業也將面臨國際市場更加激烈、更加全面的市場競爭,國際市場對農産品的安全性、標準化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資源約束與環境壓力。北京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是郊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另外,土地資源數量有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生態環境基礎脆弱、經濟結構矛盾等問題,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制約郊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十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十五”時期,本市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申奧成功大好機遇,以“新北京、新奧運”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富裕農民為根本出發點,努力提高郊區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生活水準,把郊區農村建設成為首都的現代農業基地、現代工業基地、生態屏障、休閒勝地和市區人口疏散基地,培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區,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都市型郊區經濟。
“十五”時期,本市郊區要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基本目標,堅持以富裕農民為根本出發點,堅持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堅持走城鄉一體化道路,堅持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堅持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十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第二産業,積極發展第三産業,調整加強第一産業,促進郊區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堅持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土地等資源,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構建首都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小城鎮經濟,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積極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準;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2010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時期,本市郊區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加快郊區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全市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以上,2005年超過100億元;郊區二、三産業比重達到87%以上;農業總産值中養殖業比重達到58%;農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農産品全面實現標準化生産,安全食品達到100%;平原地區全面實現農業節水灌溉;郊區城市化率達到4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48%以上;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以上。
四、“十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的發展重點
(一)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建設龍頭企業聯合合作組織、合作組織帶動農戶的農業産業化體系,以農業産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向深度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和扶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二是加強農産品安全生産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與國際標準接軌、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具有生産優勢的名牌産品,加強綠色安全農産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快發展綠色養殖業,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提高安全綠色食品上市量。三是推進種植業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的轉變。重點發展優質、專用糧和制種業,大力發展蔬菜、瓜類、花卉、藥材等經濟作物,加快發展飼料飼草種植。四是加快發展農業高科技産業。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産業化,把郊區建設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的窗口。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籽種産業,重點發展蔬菜種籽種苗、果樹苗木、種畜種禽等商品種業。依託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着力培育以家畜胚胎、新型肥料、生物農藥、畜禽疫苗、生物製劑、農業設施裝備為重點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以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為基地,加快引進和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建設昌平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錦繡大地農業示範園、順義三高農業示範區。加快農業資訊技術的開發應用,擴大智慧化專家決策系統和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及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管理和生産管理中的示範與應用,加快發展以畜牧獸醫應用軟體開發、管理資訊系統、營養與飼料配合系統等為重點的畜牧獸醫科技資訊産業。促進農業技術服務的産業化,以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民營企業為依託,加快發展農業技術服務業。
(二)以高新技術為依託,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形成高新技術産業、都市型工業和用先進技術改造升級的傳統産業並舉的産業結構。重點培育電子資訊、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等新興行業,加快改造和提高農産品加工業、新型建材、輕紡服裝、機電、印刷、傢具、機械製造等行業。郊區工業原則上向區縣工業開發區和鄉鎮工業小區集中。北部以昌平科技園區、延慶八達嶺開發區為主,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電子等産業;東部以順義空港開發區、林河開發區、密雲開發區、懷柔雁棲開發區、平谷興谷開發區為主,重點發展通訊工程、生物工程、軟體工程、汽車、電子、食品飲料、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輕紡服裝等産業;東南部以通州開發區、大興開發區等為主,重點發展光機電一體化、機械、儀錶等産業;西部以門頭溝石龍開發區、房山良鄉開發區為主,重點發展石化、新型建材、新醫藥等産業。
(三)以培育新型服務業為重點,積極發展第三産業。進一步發展郊區旅游業,建立以名勝古跡為龍頭、山水景觀為主體、田園風光為特色的旅游景點體系,形成吃、住、行、娛樂和購物為一體的郊區旅游産業化體系。全面發展觀光農業,以郊區農業文明和農村文化為主線,以農業景觀、農業生産活動及農村文化習俗為主要內容,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檔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觀賞、品嘗、體驗、休閒、度假、教育等多種功能的觀光農業景區、景點。圍繞郊區工農業生産,積極發展中介諮詢、租賃、科技服務、金融保險、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新型服務業,重點培育郊區房地産業和社區服務業,鼓勵興辦民營學校和合作辦學,積極發展郊區養老、療養産業。結合郊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小城鎮建設,加強對郊區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傳統第三産業的改造升級,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配送等新型業態,進一步規範郊區城鎮集貿市場,加快物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四)以推進農村城市化為目標,加快發展衛星城、中心鎮經濟。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增強特色的原則,加強郊區城鎮建設,重點發展通州、昌平、亦莊、黃村、良鄉、順義六個衛星城,使之成為現代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基地,分擔全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物流集散等方面的功能,成為市區人口轉移的主要地區。加快延慶、懷柔、密雲、平谷、門城鎮等衛星城發展,着力培育成為本地區的綜合經濟中心和旅游服務基地。以昌平小湯山、順義後沙峪、通州宋莊、大興西紅門、懷柔楊宋等33個中心鎮為重點,明確城鎮的功能定位,培育主導産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小城鎮經濟,形成一批綜合型、工業型、貿易帶動型、服務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鎮。加快發展依託工業小區的中心鎮,培育以現代工業為主導産業的中心鎮經濟。
(五)圍繞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生態産業。結合山區水土保持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大力推進山區經濟溝的綜合開發。結合平原綠化和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發展速生豐産林。結合城市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産業。進一步發展綠色安全農産品,增加綠色食品的品種、數量,壯大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積極推廣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及有機肥、生物防治等技術,逐步減少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加快畜禽糞便、秸稈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2005年,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六)加強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建設管理。近郊城鄉結合部地區承擔着擴展城市、美化城市、服務城市和對遠郊經濟的連接與輻射作用,必須加強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産業結構調整、舊村改造和經濟社會管理,保持穩定、健康和可持續地發展。綠化隔離地區建設要按照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經濟繁榮、農民致富的目標,根據奧運規劃和全市總體規劃,全面完成第一道綠化面積125平方公里建設任務,加快規劃並建設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經濟發展要以綠色産業為主導,做好規劃,積極擴展三産規模,優化二産結構,拓寬一産功能,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休閒服務産業和都市型農業,保持吸納當地人口就業的能力。在綠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水、電、氣、熱、環衛、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支援農民合作建房和共同出資進行開發建設。在城鄉結合部地區建設中,必須同時加強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經濟管理要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妥善處理好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的關係,充分發揮農民在綠化和新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做好綠化補償、就業安置、社會保障等方面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管理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執法力度,確保社會穩定。
(七)加強出口創匯基地建設,全面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區域優勢,積極培育出口主導産業和産品,進一步發展創匯農業,重點建設好蔬菜、畜産品、花卉和傳統特色産品等出口基地,2005年農産品出口額達到5億美元以上。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培育鄉鎮企業和區縣工業出口産業和産品,建設以天竺出口加工區為龍頭、以機電産品為重點的出口基地,積極鼓勵擴大“三資”企業出口,大力吸引外資企業、外國研究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等在區縣工業開發區和鄉鎮工業小區落戶。
五、“十五”時期郊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穩定土地承包政策,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的基本穩定,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生産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調動農民投資和生産經營的積極性。嚴格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嚴格審批轉變土地使用性質,確保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自願、有償的流轉機制,加強政策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二是改革農村投融資體制,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完善農民家庭經營配套政策,進一步促進農民成為農業生産經營的投資主體。研究探索投資回報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包括外商投資投向郊區水利、生態環境、小城鎮基礎設施等,加快郊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中小企業充分利用擔保制度和國有資産抵押制度申請貸款,鼓勵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拓寬融資渠道和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加強對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引導,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制定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政策,確定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有前景、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擇優予以扶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規範農業産業化各環節的利益關係,積極推行産銷合同制,穩定購銷關係;鼓勵和提倡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金、確定保底收購價、按出售産品數量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形式。鼓勵和提倡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資金等要素入股,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鼓勵和提倡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産業協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四是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大力清理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限制性政策,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和市場准入,在企業開辦、土地使用、資金融通等方面實行與公有制經濟同等待遇,並在技術、管理、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幫助,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郊區水利、生態環境、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鼓勵和支援非公經濟與國有、集體經濟的融合,通過參股、聯營、承包、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的資産重組、産權流動和結構調整。五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效率。積極推進區縣和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圍繞管理公共事業、提高服務水準、監管國有和集體資産等方面,積極推進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強化服務意識,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在全市統一規劃、統一指導下,讓區縣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區縣政府的積極性,增強郊區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規範鄉村政務公開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認真解決新時期農村各種矛盾,確保農村穩定和社會安定。六是積極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入研究和儘快熟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根據規則要求和我國的對外承諾,加快制定郊區各級産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對策措施,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構築包括綠箱政策在內的産業保護體系和經濟安全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為重點,引導外資參與郊區産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努力實現外貿市場多元化,推動外貿主體多元化,減少外貿風險。
(二)大力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農村城市化。一是以明晰産權為核心,深化鄉鎮企業改革,促進産權合理流動,調動所有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加快産權制度的改革, 通過招股、擴股或轉股等形式,對鄉鎮集體企業實行全面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允許股份的自由轉讓,實現産權流動。對於小、微、虧和部分大而虧、大而困、資不抵債的集體企業進行公開拍賣。為進一步激活企業經營管理者積極性,探索實行經營管理者年薪制和股票期權辦法。二是實施高起點、大範圍、寬領域的資本引進戰略,引進增量,盤活存量,擴大總量,徹底改變鄉鎮企業資本結構單一的狀況。按照國家産業政策,淘汰和關停一批污染環境、效益低下的企業。三是以技術進步為核心,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充分發揮首都的科技優勢,逐步建立鄉鎮企業科技創新體制,加強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通過建立技術入股制度,吸引和支援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以合作、聯營、入股等形式,發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改造一批傳統産業,為農民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和機會。四是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安排一定規模的專項資金,對中心鎮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給予支援,並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導向、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切實搞好小城鎮環境整治,加強綠化美化,增加每人平均公用綠地,提高小城鎮綠化覆蓋率,創造優美、舒適、安全的生産、生活環境。五是完善小城鎮發展的政策。建立土地置換和存量調整機制,簡化審批手續和環節,在嚴格規範土地使用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逐步實施土地一級開發。繼續執行中心鎮的戶籍政策,注意提高引進人口的素質。降低本市農民進入小城鎮的門檻,對在衛星城、中心鎮內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合法收入來源的本市農民,可根據本人意願轉為城鎮戶口,並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鼓勵山區人口向小城鎮聚集。積極探索適合小城鎮特點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實現由單一的農村管理向城鄉綜合管理的轉變。完善小城鎮的財政管理體制,培育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迴圈機制。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逐步建立具有國內先進水準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高效轉化科研成果的技術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一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組織農業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在生物技術、農業資訊技術、農業設施裝備技術、農産品儲運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創新農業科技體制,完善科技推廣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或農業相關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鼓勵有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轉化成企業,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民營科技企業。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包括政府推廣機構、龍頭企業、民營企業、科研單位在內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現有政府科技推廣機構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改革力度,有條件的要逐步實現企業化經營。改革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方式,建設由政府資助、按專業、分區域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三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採取有效政策,鼓勵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向郊區流動。跟蹤新産品、新技術、新行業、新領域的發展,及時開展相關知識技能的短期專門性培訓。繼續搞好農民“綠色證書”培訓工程,實行持證上崗。繼續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調動農民學習技術的積極性。四是加快郊區信息化進程,提高農業和農村的信息化水準。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具有較強功能的農口資訊服務網,實現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企業市場信息化。加快普及資訊知識和電腦應用。加快資訊資源開發,提高信息化服務水準。
(四)加強以水利和生態環境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郊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是針對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逐步實現水利建設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的轉變,以開源、保護、節水為主題,堅持開源節流並舉、保護與利用並重,優化水資源配置,兼顧防洪除險,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十五”時期,完成永定河滯洪水庫工程的建設,抓好溫榆河、潮白河、北運河等河系的綜合治理,完成重點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加快雨洪和再生水的利用,大力發展農業節水,全面實現郊區農業的節水灌溉。進一步建設主要河道的攔蓄工程,加強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做好城鎮生活污水和農業生産污水的處理。繼續實施山區水利綜合開發,鼓勵集體、個人以多種方式建設和經營小型水利設施。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大力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二是按照《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以加強水源保護、天然林保護、中幼林撫育管理、風沙區綜合治理、市區和衛星城鎮綠化美化、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防治、平原生態與節水農業建設、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管理系統為重點,進一步增加投入,充分利用首都科技優勢,組織實施好城市隔離地區建設、重點綠色通道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加強宣傳教育,依法建設、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制定科學規劃和具體政策,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山區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探索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投資多元化。三是進一步加強農業科研教育體系、農業良種繁育體系以及農産品加工與出口創匯龍頭企業的建設,努力增加小城鎮和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投入。四是加快農産品市場體系、品質標準和安全生産銷售體系的建設。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農産品批發交易市場和農産品物流配送中心,加緊制訂和實施農産品品質標準,完善檢測檢驗手段,為擴大農産品出口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加快制定有關行業標準和規範。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2年7月1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