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辦發[1983]150號
郊區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
赴山東省學習小組《關於赴山東省學習水果生産經驗的情況和發展本市郊區果品生産的意見的報告》,已經市人民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轉發給你們。為使本市郊區果品生産發展在近期內有一個新的突破,請各區縣結合當地具體情況,認真學習山東省的經驗,對報告中關於發展郊區果品生産的意見,認真研究落實,同時,請市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援。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發至公社(鄉政府)〕
關於赴山東省學習水果生産經驗的情況和發展本市郊區果品生産的意見的報告
經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由單昭祥同志帶隊,同市委農村工作部、市農辦、綠化辦、對外經貿委、林業局、農場局、供銷社、糧食局的同志到山東煙臺地區的威海、福山、棲霞、黃縣,考察學習了水果生産經驗,並到濰坊地區的五蓮縣,參觀學習了山區建設。
一、山東省水果生産的基本情況
山東省現有果園面積近四百萬畝,主要品種有蘋果、梨、葡萄、桃、杏等,年産量大年在三十五億斤以上,小年三十億斤左右,今年預計超歷史,可達三十七億斤。在各類水果中,面積最大、産量最多、發展最快的是蘋果。六十年代蘋果産量每年不到二億斤,七十年代每年超過了五億斤,八○年達到二十億斤,現有蘋果園二百七十萬畝,其中結果樹二百多萬畝,今年預計總産二十四億五千萬斤,平均畝産一千一百多斤。目前,山東水果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百分之二十三,其中蘋果佔全國産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煙臺地區是山東水果生産的重點地區,現有果園一百三十萬畝,結果樹佔六十多萬畝,今年預計總産近二十億斤。其中蘋果園八十七萬畝,結果樹有四十多萬畝,總産可達十四億八千萬斤,平均畝産二千六百斤以上。全地區一萬一千多個大隊,九千六百多個大隊有果園;十六個縣、市中,已有棲霞、福山、黃縣、牟平、萊陽、文登六個縣,水果年産量超過一億斤。
煙臺地區的水果,特別是蘋果,有一批高産典型。威海市只有七個公社,今年預計蘋果總産七千多萬斤,平均畝産四千斤以上。棲霞是個山區縣,也是新發展起來的水果産區,今年水果總産可達二億五千萬斤,其中蘋果總産一億八千萬斤,平均畝産三千六百多斤,威海市溫泉公社河西大隊,五十畝蘋果園,已連續七年畝産超過一萬斤。福山縣兜余公社紫埠大隊,十畝實驗蘋果園,今年畝産一萬五千斤以上,其中一畝七分青香蕉蘋果,畝産超過了二萬斤。
煙臺地區隊辦企業發達,糧油産量也高,但果品收入仍佔相當高的比重。全地區果品收入佔農業總産值的百分之十以上,其中福山縣佔百分之二十五,棲霞縣佔百分之十九點八,威海市佔百分之十四。
二、他們的主要經驗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應向山東省、煙臺地區學習。
1、從自然條件、經濟效益出發,明確生産方針,調整農業結構。
三中全會以後,山東省根據中央提出的“決不放鬆糧食生産,積極開展多种經營”方針,對山區提出了“以林果為主,林糧牧結合,多种經營,全面發展”方針。煙臺地區各縣根據山地、丘陵、海灘多的自然條件,以及水果生産有基礎的實際情況,提出要清除“左”的影響,衝破“以糧為綱”的束縛,強調“思想認識轉彎子,農業結構調架子”,打自然優勢仗,算經濟效益帳,組織幹部、群眾進行了反覆討論。在認清“抓了一畝田,丟了幾畝山、灘”的偏向以後,各縣又引導幹部、群眾算了經濟效益帳,結論是:適宜發展果樹的土地,種糧食畝産值一百八十元,種花生畝産值二百多元,一畝高産水果産值可以達到八百元,而且糧食生産成本佔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上下,花生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水果當年成本只佔百分之十左右。由於幹部、群眾認清了自然優勢,看到了經濟效益,所以農業結構調整得比較順利、紮實。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王永幸同志所在的黃縣下丁家,是個山區大隊,三中全會以後,他們提出解放思想,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突出抓樹。近幾年加強了果樹管理,並退耕還林一百多畝。水果增産一百多萬斤。每人平均收入由七八年的一百九十五元增加到了八二年的五百二十二元,其中果品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一。當前正在繼續抓“四個一萬”,即再發展一萬棵梨、一萬棵桃、一萬棵杏、一萬棵山楂。
棲霞縣自七八年以來,已退耕還林、還果六萬多畝,今冬明春還要再搞五萬畝。縣委計劃在現有果樹十六萬畝的基礎上,到九○年發展到四十萬畝,把棲霞建成“水果縣”。
煙臺地區提出,在適合發展果、林的山、灘地上,近年再發展果樹八十萬畝、用材林二十萬畝,使果樹面積在現有一百三十萬畝的基礎上,發展到二百萬畝以上。
需要提出的是,山東糧食包乾時,沒有把山坡開荒等“幫江田”的面積、産量包進去,而且山地、丘陵地區基本沒有缺糧的生産隊。煙臺地區調整結構、退耕還林以後,由於在適合種糧的耕地上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糧食仍然是增産的。
2、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提高果樹生産責任制。
山東落實果樹生産責任制,晚於大田,各地的作法也不同,目前仍在完善、提高。
煙臺地區對生産責任制提出的要求是:“在包字上穩定,在專字上發展,在統字上加強”。全區果樹包到專業隊的佔百分之三十四,包到組的佔百分之四十,包到戶的佔百分之二十四。
從實踐情況看,包到戶以後,樹下管理確實好,但是群眾為了多産,有的不肯疏花、疏果,不考慮樹勢,存在“一年高産,三五年樹勢恢復不過來”的問題,而且有些不會管理果樹的也包了樹,科學技術跟不上,擴大再生産也有了困難。因此,他們非常強調統的工作,即:統一計劃安排;統一技術措施(包括施肥、澆水、打藥、疏花、疏果、採摘、修剪等各環節);統一安排使用機械、水利設施;統一購進、分配化肥、農藥;統一完成交售任務。同時,適應生産責任制的建立,縣、社的技術幹部多數已與基層建立了“超獎虧罰”的技術承包責任制。
新發展果樹,都是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供苗,由集體組織搞的。並且普遍建立了“基建工”制度,即每個勞力每年都要按規定,為集體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動積累(二十天到八十天,各縣數量不等),用於發展林果或山區建設。
省主管部門認為,果樹生産有其自身的特點,即生長周期長,結果有連續性,技術要求比較高。因此,果樹生産不能只顧當前,還要考慮長遠;果樹責任制既要包産量、産值,還要包品質、樹勢,不能“殺雞取蛋”。他們主張搞專業承包,由懂技術的人去包,不能搞“叫行”、投標;而且強調承包年限“宜長不宜短”,需要調整時“調整産量,不調整樹”。
3、大力加強科技工作,注重專業人才培養。
山東省非常注意水果生産的科學技術。全省現有果樹專業技術幹部(不包括林業)二千一百多人。省有果樹科研所,六十八個縣有果樹園藝場,水果産地縣、社都有果樹站。煙臺地區有專門從事水果研究的果樹實驗站,十個縣有果樹園藝場,全地區有果樹技術幹部四百二十多人,並有經過考核的農民果樹技術員二萬多人。
各縣、市的果樹技術推廣工作,也成龍配套。如威海市七個公社,就有果樹技術幹部十八人;每個公社都有定期活動的果樹技術交流網;每個大隊還有兩三名從事果樹生産二十年以上的農民技術員。由於技術力量配套,各項技術措施能夠及時推廣、落實。
為了培養專業人才,山東農學院設有林、果專業,省裏有一所林業中專,一所專門培養在職幹部的農林幹校。省政府要求地、縣,用兩年時間把公社以上農林幹部、農村隊幹部輪訓一遍。各地區除地區農校設有林果專業外,各縣都在積極辦農業中學。棲霞縣現有一所農業技校、一所農業中學,縣委提出近年內每個公社都要辦一所農業中學。五蓮縣七六年辦起了一所縣社合辦的林校,一年一期,學生隊來隊去,七年中培養了林果專業人才四百多人,依靠這四百多名技術力量,又為大隊級培訓了三千七百多名農民林果技術員。
4、繼續抓好農業基本建設,為果樹提供良好的生産條件。
山東的一些山區縣,把抓好農業基本建設,不僅看作是發展果樹、林業的需要,而且提高到培育資源、改善生態條件的高度來認識,多數都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對果樹生産的基礎工作,除了抓土、肥以外,還突出抓了水利、種苗和營林道路。
為使果樹澆上水,從上到下都在抓改善水利條件。下丁家大隊境內已有二十一座小型水庫、塘壩,目前還在修一座庫容一百萬立方的小水庫。這個大隊的果樹,絕大部分都能澆上水,而且多數是自流灌溉。
對果樹苗木,他們強調自己育苗。認為“自己育苗既省開支,成活率也高,還防止了品係雜亂”,所以舍得拿好地、施好肥、下功夫。五蓮縣每年育苗七千畝左右。
為方便社員上山管樹和果品運輸,山區不僅修社、隊路,而且非常強調修“環山營林路”。去年一年,全省林果重點縣修了環山營林路二萬多華里。
隨着林果的發展,幹部、群眾在認識上和用水、施肥、投工上,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反映:“果樹死了,十幾年的工夫白費,等於毀了生産資料;水、肥、用工都要為果樹適當讓路。”從上到下都在為改善果樹生産條件,繼續抓農業基本建設。
5、堅持精細管理,象管糧田那樣管理果樹。
我們看到的果園,普遍是垵大、地凈、土松,確實是“一樹一庫”。而且幹部、群眾很強調投入、産出關係。他們説:“水果、水果,沒水不行”,“果樹挂了一年果,不施肥怎麼行?”
對樹下管理,突出抓了土、肥、水。例如威海市,對山地果樹要求“取石換土”,土層達到八十公分左右;海灘果樹要求“抽沙換土”,每畝壓土四至六萬斤。施肥,每棵果樹每年施有機肥兩三車(手推車);在果樹開花、坐果、採摘前,還要根據樹勢、結果情況,再追三次化肥,一般每棵每年施化肥七、八斤,有的果園在伏天還為果樹壓青草、綠肥。澆水,針對春旱的氣候特點,要求至少每年開春、入冬前澆兩次水,有的果園一年澆三、四次水。
樹上管理,除了防止病蟲害以外,特別強調疏花、疏果和整枝修剪。提高了果品品質,控制了大小年變産幅度,延長了果樹産果期限。
最近,煙臺地區提出,用兩三年時間,把畝産一千斤以下的低産蘋果園,提高到全區平均水準(二千六百斤以上),並在組織技術人員到低産果園搞技術承包。
6、加強組織領導,把果樹生産切實抓到手上。
去年七月,山東省委專門召開了山區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加強山區建設的決定》,重申了山區“以林果為主,林糧牧結合,多种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肯定了山區縣提出的“第一把手抓林”的意見。並且提出,省委、省政府的大門要向山區開,要求省各有關部門,都要支援山區,在山區抓點,為加快山區建設、發展林果生産作出貢獻。
省委山區工作會議後,各山區、丘陵縣,普遍開展了大討論,加強了領導,明確縣、社、大隊都要一把手抓以林果為主的多种經營。有的水果集中産地縣(如福山、棲霞),為適應果品産銷工作的需要,把農林、供銷部門的力量統一組織起來,成立果品辦公室或果品公司,由縣長直接管,産供銷統一抓,實現了生産購銷結合。
在加強組織領導的同時,還相應解決了水果産、銷政策上的一些問題。今年全省蘋果統一實行“購六留四”,超額交售的加價百分之二十。並要求産、銷雙方簽訂合同,互相“雙保”:生産單位保交售數量、品質;供銷部門保收購和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供應。為支援山區調整生産結構,貫徹以林果為主方針,省委山區工作會議,還確定了對山區給予必要的支援。
三、對發展北京郊區果品生産的意見
本市郊區果品生産,已有一定規模。現有果樹一百二十八萬多畝,二千六百多萬株,其中成片果園一百一十多萬畝,一千七百多萬株,有結果樹一千二百六十萬株。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果園管理粗放,單産很低。八二年蘋果平均畝産九百四十斤,比煙臺地區低近百分之六十。幹鮮果總産除七八年達到了三億五千萬斤以外,已連續十年徘徊在三億斤左右,果品已成為當前首都副食品生産中一個突出薄弱環節。
為儘快改變郊區果品生産的落後局面,除要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十一月中旬在平谷召開的山區建設會議精神和會上明確的方針、政策外,我們再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發動群眾,搞好果樹管理,改善果樹生産條件。郊區的果樹由於缺水少肥,病蟲害防治不力,樹上管理跟不上,去年一年就旱死十八萬多棵果樹,目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蘋果樹有腐爛病,不少新發展的果樹,剛進入盛果期,就“未老先衰”,産量下降。必須採取措施,切實加強管理,改善生産條件。要把果樹灌溉納入計劃,現有水利設施要兼顧果樹的需要,同時,要大力解決果樹肥料問題,並在勞力安排上保證果園需要的用工,做到真正像管糧食作物那樣把果樹管上去。
2、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作用,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要進一步發揮市果樹科技顧問團的作用,加強對果樹生産的技術指導。對市林業局、農科院、農場局和供銷社的果樹技術力量,要加強組織,合理分工,形成科研、示範、推廣“一條龍”。對公社、大隊、生産隊的果樹專業隊伍,要抓緊培訓,穩定隊伍,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一年一換”的狀況。同時,要大力辦好農學院和農校的林果專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當前,要大力組織各級技術人員,面向基層,深入果園,提供技術服務,積極推廣技術聯産承包責任制,切實抓好增産潛力大的低産果園,迅速提高各種果樹的單産。
3、為了支援郊區果品生産,建議市農業銀行在一九八四年至八六年的三年中,每年給予開發性貸款二千萬元,用於支援山區果樹基地,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同時,動員經營果品的供銷、商業、外貿等部門,從資金、設備方面,對發展果品、建設果品基地,給予支援。
為使明年郊區果品生産發展有個新局面,我們正在抓緊組織對果樹施肥、澆凍水、冬季修剪、越冬病蟲害防治和苗木準備等工作,對縣、社、隊的技術人員,正在積極準備組織冬訓。
赴山東省學習水果生産小組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