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專家解讀

日期:2018-09-16 09:55    來源:北京市環境保護局

分享:
字號:        

  解讀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北京市跟蹤研究工作組組長 王書肖

  問題1:我們知道您一直在追蹤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變化情況,從官方數據來看,經過五年治理,北京市的空氣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大氣污染的來源結構佔比也發生了改變,從您的研究成果來看,這個結論是否相符?

  王書肖:2013年到2017年北京實施了5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經過這5年,我們的評估也發現,北京市的空氣品質有顯著改善。2017年相比2013年,大氣PM2.5的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5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5.6%,而同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污染物濃度也顯著下降,特別是二氧化硫的濃度,下降了70%以上。空氣品質改善主要是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能源結構調整,特別是民用排放源的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機動車污染治理、揚塵管控、工業提標改造等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經過這樣一輪的大氣污染治理以後,北京市的大氣污染來源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根據我們最新的PM2.5來源解析結果,從區域和北京市本地的相對貢獻來看,北京市本地排放還是主要的,佔到三分之二。那麼在這三分之二里面,北京市的人為源當中,排序上移動源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揚塵,然後是工業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和2014年的大氣PM2.5來源解析的結果相比,有“兩升兩降一凸顯”的變化特徵。兩升主要體現在移動源和揚塵的貢獻率顯著上升,兩降就是工業排放和燃煤源的貢獻率顯著下降,凸顯的是和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面源的排放,它的貢獻開始凸顯。所以從過去五年的大氣污染控制的進程來看,北京市空氣品質確實改善了,同時大氣污染的來源也有顯著的變化。

  問題2:繼五年清空計劃之後,北京市發佈實施了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在您看來,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措施是否有針對性的對新階段北京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對症下藥”?

  王書肖:我剛才也提到了北京市的大氣污染的來源結構發生了變化,所以在制定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是總結了過去五年甚至過去20年大氣污染防治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同時考慮了污染來源結構發生的變化。所以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當中,特別強調對重點源,比如移動源、揚塵這些污染源的控制,而移動源當中更強調重型柴油車的污染控制。所以確實是針對污染的問題來制定三年的行動計劃。那麼另一個方面,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和以前也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像比較容易治理的工業源,它的貢獻減小了,燃煤源的貢獻也減小了;相對的,生活源、移動源的貢獻增大了,這就意味著北京市大氣污染的防治進入到了一個更艱巨的深水區和攻堅區,所以在治理的思路上更加突出精治、共治、法治,一方面是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另一方面要體現科技支撐。

  問題3:在您看來,北京未來三年要採取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能否進一步有效改善北京空氣品質?

  王書肖:首先,從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內容上來看,在採取的措施上更加關注全過程式控制制和源頭控制。也就是説不僅僅關注末端的污染控制,更加關注從運輸結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用地結構等四大結構方面的調整,這樣就意味著我們的污染防治要從原來的治標轉變到標本兼治,甚至更加強調治本,所以説治理有效性是可以預期的。其次,在國家層面上是非常重視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一方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形成了聯防聯控、統一監測、統一標準的體制機制,保證在整個區域層面上空氣品質都會有一個同步的改善。所以從區域聯防聯控的角度來看,也有利於我們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的實現。第三個方面,就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當中,更強調有針對性的去控制重點污染來源,重點源的控制能保證我們計劃實施的有效性。所以説是從國家層面,從我們治理的思路,從體制機制上都有一個顯著的一個提升。

  在重型柴油車的治理方面,原來關注的是每一輛車排放水準的控制,也就不斷加嚴每一輛車的排放標準。但是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裏邊是更加關注運輸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説重型車的使用是由於目前運輸結構過於依賴於公路運輸,通過大力推動“公轉鐵”,將公路運輸轉化成鐵路運輸,就會從根本上減少重型柴油車的使用量,所以我覺得這方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標本兼治的例子。

  揚塵方面,原來可能比較強調的是每一個工地末端的排放治理,那麼現在更加強調是在源頭建立揚塵污染治理機制和體制,並把揚塵污染治理落實到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也就是從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到交通、城市管理、水務、園林綠化、城管執法等部門;從依託現場執法到視頻、線上雙監控;從約談、暫停投標資格到排名、通報、溯源追責、督察整改等。所以從體制、機制、手段上,自上而下形成對揚塵污染排放的精細化、全過程監管和控制。

  再以揮發性有機物作為一個例子,像揮發性有機物,在2013到2017年五年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當中,更加強調的是工業企業的提標改造。那麼我們也注意到,在最新的PM2.5來源解析,工業源對PM2.5的貢獻佔到了12%,也就是説其實生活源和它的貢獻是一樣的了。所以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裏,我們的控制重點不僅僅是工業,更加強調了像建築塗料的使用以及和每一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餐飲業排放的控制,這也是一個顯著的轉變。

  解讀專家: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石愛軍

  問題1: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主攻方向是柴油車、揚塵和揮發性有機物,請問在移動源方面,有什麼新舉措?

  石愛軍:經過2013到2017年這五年的污染防治,北京市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很明顯的進展。2017年,北京市PM2.5達到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的任務目標。最新的PM2.5源解析結果表明,北京市PM2.5本地來源中,有45%是移動源的貢獻,也是本地PM2.5第一大污染來源。移動源主要是包括機動車、非道路機械等。在移動源裏,柴油貨車的數量佔比大概只有4%,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分別佔到整個移動源排放的69%和90%。所以在這一次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裏,重點針對移動源採取四方面治理措施。

  一是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目前,我們整個城市生産生活保障,主要採用公路運輸方式。所以,要減少高排放貨運車污染,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貨物運輸方式,也就是公轉鐵(措施),就是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運輸上來。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鐵路,提高建材、汽車、石化産品等大宗貨物的鐵路運輸比重;另一方面,建設綠色物流體系。到2020年,北京市貨物到發鐵路運輸的比重提高到10%。

  二是推進機動車電動化。對於使用率高的車輛,比如説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等車輛,這些車輛在新增或者在更換的時候,直接用電動車,減少燃油燃燒的排放。對於機場使用車輛,比如地面服務的地勤車輛,也盡可能換成電動車,打造綠色機場。到2020年,北京市電動車達到40萬輛。

  三是通過嚴查嚴管促進高排放車輛的淘汰。有研究表明,一輛高排放車,它的污染排放相當於十幾輛甚至幾十輛合規車輛的排放,所以我們要採取疏堵結合、執法檢查、政策鼓勵等綜合手段把高排放車給管好,概括起來就是“限、疏、查”。在“限”方面,將低排放區進一步擴展到全市域。在“疏”方面,加快老舊車輛淘汰,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到2019年基本淘汰國Ⅲ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在“查”方面,就是通過執法檢查督促機動車達標排放,不能達標的淘汰更新。

  四是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管控。非道路機械主要是施工機械,它的污染物排放比較重,而且涉及多個行業部門,監管比較難。針對這一現狀,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一方面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備案、標識等政策,進一步促進住建、交通、城市管理、園林綠化、水務、農業、質監等行業部門把非道路移動機械管起來,鼓勵使用國四的或者是電動的非道路機械,禁止使用無環保標識、未通過備案或者是排放不達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另一方面逐步擴大非道路機械的低排放區的範圍,將遠郊區的建成區也劃為低排放區,推廣和使用低排放的非道路移動機械。

  問題2:本市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將揚塵污染治理作為第二大攻堅戰,下一階段,在揚塵污染管控方面將採取哪些措施?

  石愛軍:根據最新的PM2.5源解析結果,揚塵污染佔到本地PM2.5來源的16%,是第二大貢獻源。揚塵的主要來源分為三類,包括施工揚塵、道路揚塵、裸地揚塵。這幾年雖然在揚塵管控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措施,但與2014年的那次源解析結果相比,佔比還是上升了,説明揚塵管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從施工揚塵來看,這幾年的施工開復工面積基本上都在2億平米以上,面積還是比較大的。從道路揚塵來看,道路總長度大概是3萬多公里,每天約幾百萬輛車在路上行駛,也會産生揚塵。從裸地揚塵來看,由於沒有採取抑塵措施,風一刮或者車一帶,很容易就起塵。從上面的問題來看,説明對揚塵管控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精細化管理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針對這些問題,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也制定了相應的措施。

  首先,是研究制定施工揚塵的排放相關標準、規範,不止建築施工工地,涉及交通、水務、園林綠化、架空線入地等的工程項目,也要有規範;不止城市道路有清掃保潔標準,背街小巷、高速公路、郊區公路等也要有標準。通過標準和規範的引領和約束,來實現工地規範化管理。

  第二方面,是構建統分結合、行業監管,屬地負責、分級管理的揚塵管控體系,哪些部門來管、發現問題怎麼處理,以及行業部門內部、行業部門之間、行業部門和各區之間如何管等等都要形成制度明確下來,形成閉環管理,這樣才能把揚塵治理的責任實實在在落下去。

  第三個方面,就是要依託技術手段提高揚塵管控的水準。比如建立揚塵線上監測系統,建立覆蓋鄉鎮(街道)的顆粒物監測網路,應用衛星遙感等手段監控裸地,運用車載光散射、走航監測車等新技術來檢測評定主要道路揚塵狀況等等。提高技術手段監控,行業部門能實時掌握工地、道路以及街鄉鎮的揚塵狀況,發現揚塵污染行為能及時反饋給各責任主體,各責任主體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整改,減少揚塵污染。

  問題3:結合目前北京市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

  石愛軍:2013年到2017年北京市通過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淘汰退出了近2000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清理整治了1.1萬家“散亂污”企業,北京的整個産業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根據最新的PM2.5源解析結果,工業源對本地PM2.5的貢獻,從2014年的18%下降到12%,可以説整個工業領域污染排放降幅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北京還有一些石油化工、電子、汽車製造等行業企業,也是還有一定減排空間的,特別是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所以在未來三年中,要繼續優化調整産業結構,加快推進工業領域減量發展、綠色發展。

  第一,要深入推進綠色産業的發展,一些行業污染排放量較大、能耗較高,對整個北京的資源環境壓力比較大。一方面要加強源頭管控,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限目錄,特別是要嚴格限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的行業準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疏解,在這三年裏再調整退出1000家以上污染物排放較大、能耗較高、工藝落後、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

  第二,就是深化治理,保留下來的企業一定要能達標排放。針對不同行業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分行業來制定減排措施和計劃,特別是石化行業重點企業每年能夠實現10%左右的減排。再比如,已經拿到排污許可證的行業企業,要實現從生産原料、生産過程、治污過程到排放整個全過程的監管,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

  問題4: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將要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那麼接下來本市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還有哪些新的舉措?

  石愛軍:在燃煤污染防治污染方面,從2013年到2017年,北京市通過實施燃煤鍋爐改造、散煤清潔能源化替代、淘汰取締小煤爐等,推動整個能源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截至2017年,全市燃煤消耗量已下降到500萬噸以內,全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下降到了個位數,與世界上空氣品質比較好的城市是基本相當的。接下來的這幾年還是要乘勝追擊,打好壓減燃煤收官戰。

  第一,完成平原地區煤改清潔能源收尾。這裡邊包括兩方面,一是完成平原地區45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二是完成平谷、延慶等區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繼續壓減燃煤使用。

  第二,就是北京的山區的散煤,因為山區冬季溫度低、時間長,煤改清潔能源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難度也較大,而且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又比較低,這就需要我們制定科學有效的山區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技術路線,破解採暖期長、溫差大等難題,有序推進山區村莊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

  問題5:這次的三年行動計劃,與五年清空相比,針對生活和農業領域提出了減量化發展的目標,請問有什麼具體要求嗎?

  石愛軍:根據最新的PM2.5源解析結果,生活源佔比達到了12%,基本上與工業源是相當的。生活源的主要污染來源跟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

  第一,鼓勵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建築類塗料和消費品。比如,在房屋裝修,以及房屋建設和維修、市政道路橋梁建設和維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鐵路維護等各類工程中,要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的塗料和膠粘劑;在採購日用消費品的時候,鼓勵廣大市民選擇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産品。

  第二,開展汽車維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一方面,督促一、二、三類汽修企業提質增效,達標排放;另一方面,鼓勵在六環外建立集中的鈑噴中心,逐步在核心區取消噴塗工藝。

  第三,大力整治餐飲油煙。2018年1月份,北京市頒布了餐飲業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進一步減少餐飲油煙污染。這就要求餐飲單位必須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施並穩定運作,不能達標排放的要督促加快整治。

  第四,就是氮氧化物的削減。北京大概還有80萬台左右的燃氣熱水爐,分戶供暖,有一部分老舊熱水爐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在這三年,要制定鼓勵政策,鼓勵大家把老舊的燃氣熱水爐換成低排放的燃氣熱水爐。

  第五,就是減少農業氨排放。通過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能夠減少化肥的氨排放。在畜禽養殖方面,鼓勵那些小的養殖場主動退出,規模以上的養殖場要加強養殖廢氣的治理。

  生活源的排放特點決定了它的治理難度是比較大的,而且治理空間也比較窄。每個人都希望有好的空氣,那麼每個人都要在日常生活過程中主動去使用低排放的産品。在此,我們呼籲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積極行動,綠色出行,綠色生活,低碳減排。

  解讀專家: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主任 劉瑩

  與以往的交通環保工作相比,運輸結構調整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部署的新內容。電氣化的鐵路運輸基本可實現零排放,由以重型柴油貨車為主的公路運輸轉向高效集約的鐵路運輸,是當前交通領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京津冀區域污染物減排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2017年我市貨物運量為2.4億噸,其中公路為絕對主體,佔比81.1%;鐵路佔2.9%。雖然與國外大城市鐵路貨物運輸比例基本一致(倫敦4.5%,紐約3%,巴黎4%),但部分貨品仍有較大潛力,例如商品車,北京市商品車鐵路運輸比例約為5%,全國平均約20%。

  從國際大城市的普遍發展經驗來看,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有兩大關鍵問題。一是需求,二是樞紐。從貨物需求來看,鐵路適運的貨物一般具有大宗重載、計劃性強、運輸距離在400公里以上等特點。北京的商品車、礦建材料、生活必需品、鋼鐵、煤炭五大貨品比較適合鐵路運輸,具備轉移的潛力。從樞紐來看,一級設施實現公鐵融合、二級設施實現公鐵銜接是普遍規律。因此平谷馬坊、大興京南等北京一級物流設施和鐵路28個貨運場站應是未來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轉移的重要節點。

  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是加強貨物運輸結構調整數據基礎和能力建設,在系統摸清城市貨物需求、貨源地、主要通道、基礎設施現狀和運作情況基礎上,開展科學評估和預測;二是加強公鐵運輸組織銜接方面的研究,如公鐵聯合運輸大數據融合分析,樞紐周邊高效集疏運體系設計等;三是公鐵運輸設備設施的標準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