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科學發展普惠市民

日期:2011-01-24 08:39    來源:

分享:
列印
字號:        

  我們的北京,正邁着堅實穩健的步伐,跨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在第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為北京描繪了新的藍圖。

  拿到規劃,採訪了規劃起草人,採訪了市發展改革委等有關委辦局,對“十二五”規劃綱要亮點進行梳理,為讀者精心進行了解讀。

  回望剛剛走過的“十一五”,北京的發展業績驕人。“十二五”規劃綱要用了四個“最”來概括上一個五年: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品質最高、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

  站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們有理由相信,“最”存在於歷史,未來成就於“更”。下一個五年,註定將是北京更好的五年。且看“十二五”展宏圖。 

  “十二五”,北京將建世界之城。

  世界城市,是北京“十二五”藍圖的目標指向,提綱挈領,貫穿整個規劃。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長遠目標得到確立,成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進首都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北京向更高價值目標和更高發展水準邁進。

  “十二五”,北京將建創新之城。

  “創新驅動發展”首次在北京的五年規劃中單獨成篇,並且擺在了規劃總體目標的第一部分。北京的目標是“國家創新中心”。

  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科技資源最為富集的北京責無旁貸。未來5年,北京將舉全市之力,推進“科技北京”戰略,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集中力量打造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南北兩個高端産業聚集區,着力研發和轉化一批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北京將全面打造國際人才聚集高地,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

  “十二五”,北京將建綠色之城。

  “讓森林走進城市”“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十二五”規劃用清新如詩的筆觸,描繪着綠色的北京。

  綠色既是一種生産方式,又是一種生活方式。“十二五”時期要全面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把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持續推進大氣治理,加強綠化建設和生態修復,加快形成綠色生産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大幅提高首都生態文明水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北京建設成為既服務於當代市民,又服務於子孫後代的宜居家園。

  “十二五”,北京將建文化之城。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魅力所在。3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文脈延綿。南北中軸線和朝阜大街,搭起了古都風貌骨架。“十二五”時期,北京着重圍繞這“一軸一線”重構歷史文化魅力走廊,推進舊城保護,重現古都風貌,整體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十二五”,北京將建暢通之城。

  交通擁堵,大城之痛。“十二五”時期,要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引導小客車合理使用,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綜合管理與服務水準,積極倡導文明出行。目標明確:交通擁堵現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0%。

  ……

  立足於新的起點,古老的北京城又一次展開了五年規劃藍圖。

  “十二五”規劃,是藍圖,也是承諾——一座城市給這裡生活的人們許下的承諾,一座城市面向世界許下的承諾。

  我們生活在北京,我們和北京奮鬥共進。

  “十二五”規劃綱要亮點

  GDP增速降了 居民收入增了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各項指標基本都要高於“十一五”,惟如此,才有進步和發展。但歷來列在首要位置的GDP增速,這次卻被“調低”了。北京從1996年的“九五”計劃直到“十一五”規劃,GDP的年均增速預期目標一直為9%,而在“十二五”規劃中則調低為8%。

  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則從“十一五”的年均增6%提高到8%。同樣的8%年均增長速度,居民收入和GDP首次齊頭並進。

  一減一增之下,才有更好的發展。

  市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處長李素芳説,過去很長時間裏,居民收入增長是低於地域經濟增長速度和財政增長速度的。“十二五”規劃可以説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力求通過指標的變化,體現政策取向,實現“發展惠及人民”。所以在規劃綱要中,調高了居民收入增速、調低經濟發展速度,使二者處於均衡發展的狀態。

  同時應該看到的是,長期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主要得益於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確定8%的GDP年均增長速度,主要基於對未來五年國內外宏觀環境的判斷、對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以後北京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而在調低經濟總量增速的同時調高居民收入增速,則意味着收入分配的調整和民生投入的增加。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深入落實國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各項政策,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以確保居民收入和GDP增速齊頭並進不會落空。

  淡化經濟指標 強化社會、生活

  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規劃指標大幅縮減,由39項縮減為25項。這其實也是一個減和增並舉造成的變化。減下去的,基本都是經濟類指標,而增加的則是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指標。

  “十二五”規劃綱要淡化了經濟類指標,強化了社會發展、創新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指標,經濟指標只有四個,佔16%。

  在指標框架上,“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四大類。25個指標中,預期性指標為11個,其餘均為約束性指標,其中綠色發展有10個指標,9個均為約束性指標。

  在指標框架上,綱要突出了主要的、有重大影響力的指標,突出了工作重點。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還增加了一些“十一五”規劃綱要沒有的指標,如最終消費率、年技術交易額、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生活垃圾資源化率。

  縮減的指標中,有些可通過任務去安排,比如入境游人數,而有些指標是已接近或達到100%,比如義務教育入學率。

  命題關注民生 規劃以人為本

  車多了怎麼辦?人多了怎麼辦?垃圾多了怎麼辦?除了關注自主創新、産業升級、空間優化、區域合作等城市發展的宏觀命題外,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成了規劃的重點。市民生活中的“小”事,在“十二五”規劃中成了“大”命題。

  規劃歸根結底的意義是為了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未來五年,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戰略已經確定,宏大目標下,站在市民的角度,最想得到的是什麼?市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處長李素芳是“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起草小組組長,她這樣回答:“市民最關心的,無非是孩子上學、老人看病能夠更方便,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條件能夠不斷改善等等這些切身相關的方面。”

  翻開規劃,“發展惠及人民、城市服務生活”這樣的理念貫穿始終。目標表述得平實而親切:“為勞動者創造充分就業機會、使廣大市民成為健康北京人”……指標數字定得清楚鮮明:“五年新建和改擴建600所幼兒園,養老床位達到12萬張”……

  宏觀統籌和佈局首都未來發展的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回應了新時期人民的新期待和新訴求,充分體現了為民、近民、惠民的時代特色。

  摒棄板正面孔 引入清新文風

  語言風格的創新是“十二五”規劃又一鮮明特色。

  在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綠色遍佈鄉村”“讓河流風貌再現”“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等充滿詩意的字眼隨處可見,“讓每個家庭都有可靠的保障”“使廣大市民成為健康北京人”“努力實現廣大市民住有所居”等質樸易懂的語句俯首可拾。這樣語言出現在以往“面孔板正”的政府規劃文本中,讓人耳目一新。

  這樣的創新還是借鑒了“國際經驗”。為編制北京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起草小組仔細閱讀研究了香港、新加坡、東京、倫敦等地的城市規劃。

  負責起草綠化內容的市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處副處長崔小浩回憶説“東京的規劃,寫的文字很優美,用了很多描述性的句子。”這讓寫慣了政府公文的他很驚訝,“政府規劃能這樣寫”。以前,説到綠化就用“加強綠化”、説到教育就會寫“保障教育體系”之類。他自己也常頭疼,如何儘量讓“十二五”規劃寫得更親民一點。

  李素芳是“十二五”規劃綱要起草小組組長,她説:“規劃是讓廣大市民看的,我們也想把以前的文風改變一下。既然這是一個廣聽民意、廣集民智的規劃,是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落實的規劃,為什麼不讓它變得更有可讀性?”

  可是真把“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這樣的句子寫進“十二五”裏,起草小組也並不托底。但上交市委市政府的規劃草案得到了首肯。

  傾聽民意制規劃 萬餘條市民建言

  2010年5月初,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資訊中心、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所23名業務骨幹組成研究起草工作小組。

  起草小組忙碌着,北京市民也掀起建言“十二五”的熱潮。2010年5月,北京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市民建言徵集活動。市民的熱情,大大超出組織方的想像。

  79歲的顧洪源從報紙上看到了徵集建言的報道,曾參加過制定“一五”計劃的他,寫了滿滿4頁紙的建議。為把建議親手交給組織方,顧洪源不顧天氣炎熱和路途遙遠,乘公交車將建言送到北京市發展改革委。

  當時起草小組處於封閉狀態,顧洪源不願把建議信放在傳達室,堅持要親手交給發改委相關人員,如願的顧洪源才離去。

  公交司機趙恩東,一共寫了23封信。他從自身工作體會出發,提出了公交優先、場站設置、職工工時、醫療保障等多個建議。

  95歲的退休教師黃潔11頁的建言信,讓李素芳印象深刻,“字跡特別工整,一筆一畫。”

  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統計,3個月的時間裏,從九十多歲的老人到十幾歲的中學生,共有18648位市民參加了活動,徵集建言1.7萬餘條,539條建議被各級規劃借鑒和吸收。

  在北京五年規劃編制中,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徵集建議尚屬首次。(董少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