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業城均衡”疏解“大城之痛”

日期:2011-01-24 09:11    來源:

分享:
列印
字號:        

  根據國務院2003年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左右。然而,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了1755萬人。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尚未出籠,但按照近年來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長50萬人的速度,1800萬的人口規模已經提前十年到來。

  正在朝着世界城市目標邁步前行的北京,遭遇了所有特大城市普遍棘手的人口問題。交通、就業、入學等一系列難題,或多或少的都由人口問題發端。

  北京,該如何面對這種“大城之痛”?

  “十二五”規劃綱要:

  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完善人口管理制度為重點,切實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服務水準,努力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逐步形成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多元和諧、分佈合理、服務有效、管理嚴格、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功能相適應的人口發展格局。

  解讀 

  以業控人 合理調控規模

  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給北京的城市運作管理和公共服務帶來了很大壓力。“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但對未來五年北京的人口規模並未做出控制性的指標。

  對此,市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處長李素芳説,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受多種因素影響,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比如城市的功能、佈局、經濟結構、産業業態、環境等,都會對人口規模和分佈産生影響,有些並非人的意志或者行政命令能夠決定。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是多少才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很難有標準的答案。所以,“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是“合理調控人口規模”,並未做指標性的限制。

  “但我們可以把握人口增長的規律來逐步解決現存的問題。”李素芳説,“比如要發揮北京科技、人才優勢,發展高端産業,減少勞動密集型産業,從根本上減少經濟發展對人口數量的依賴。”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人口規模調控的根本途徑。持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産業,促進産業發展方式從依靠勞動力數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勞動生産率提高轉變。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資訊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提高商業物流、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等行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提高全員勞動生産率。

  制定、修訂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對低端業態的規範管理,加快低端業態的調整退出。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嚴格工商註冊登記管理,嚴格取締無照非法經營,嚴格執行經營工作場所生産安全、衛生安全、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規,保護生産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十二五”規劃綱要:

  着力改進人口基礎管理,加強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促進人口規模增長適度、結構優化、流動有序。

  解讀 

  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

  提到控制人口規模,很容易被片面理解為限制外地來京人員進京。但“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從未有過此意。

  李素芳説:“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從未改變過開放的胸襟和氣度。作為首都,北京始終致力於服務全國的功能,始終致力於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提供普惠性的政策。”

  外地來京人員為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人口規模的過快增長,也確實給城市運作管理和公共服務帶來了很大壓力。因此,“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

  不過,中國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形成由來已久,縮小這種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外來人口向發達的大城市集中的趨勢也仍將持續。對此,規劃綱要也有着清醒的認識:“十二五”時期,全市人口仍會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北京沒有對想來北京發展的任何一個人“關門”。

  “十二五”期間,北京對人口的管理將更強化服務。規劃綱要提出:適應特大型城市科學發展要求,以完善人口管理制度為主要抓手,着力改進人口基礎管理,加強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促進人口規模增長適度、結構優化、流動有序。實施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全市聯網、部門聯動的“實有人口資訊系統”,按照“來有登記、走有核銷”的基本要求加強流動人口基礎資訊採集,進行實時動態監控,有效提高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細化水準。

  “十二五”規劃綱要: 

  通過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強新城綜合功能、加強區域合作,推動人口空間佈局優化,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

  解讀 

  合理佈局 疏解城市

  在市民普遍感到北京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的同時,人口分佈不均衡的現象也在北京的城市發展中越來越突出。

  據悉,目前北京61.5%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城六區,城六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837人,超過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稱的大倫敦(每平方公里5437人)和東京(每平方公里5984人)。而在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密度更高達每平方公里2.2萬人。但是放眼整個市域,北京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995人,跟其他國際城市比較並不算高。

  李素芳説,人口的集中實際上反映的是城市功能的集中。這種不合理是歷史長期形成的,解決人口的不合理分佈,必須抓準城市功能佈局的根本。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空間發展格局,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積極促進人口按功能區域合理分佈,着力緩解中心城人口過度集聚帶來的運作管理和資源環境壓力。“十二五”期間,要通過疏解中心城功能、增強新城綜合功能、加強區域合作,推動人口空間佈局優化,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

  新城的建設在“十二五”規劃中被賦予了以功能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大力推進中心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轉移。加大文保區人口疏解力度。加快建設定向安置房,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為外遷人口提供便利服務。

  大幅提升新城的吸引力。促進重大功能性項目向新城配置,全面提升新城綜合功能,集中力量打造“業城均衡”的綜合新城,顯著增強新城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促進流動人口在周邊區域就業。深化基礎設施、産業佈局、城鎮發展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以就業引導人口流動,減緩人口流入壓力。

  “十二五”規劃綱要:

  集中力量聚焦通州,重點建設發展新區順義、亦莊—大興、昌平和房山等新城,加快建設門頭溝、延慶、懷柔、密雲、平谷等生態涵養區新城。

  解讀 

  通州將成北京“副中心”

  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通州新城的建設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集中力量聚焦通州”。此前,通州是與順義、亦莊—大興並列的三座重點建設新城之一。而在下一個五年,通州站在了北京新城建設的排頭兵位置。

  北京的新城建設在“十一五”時期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未來五年將處於整體成型的關鍵階段。而這個五年,給新城賦予了新的內涵。

  市發展改革委規劃處處長李素芳介紹,北京新城的定位和發展,過去主要依據的是新城的位置和空間。而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第一次按照城市功能配置劃分了新城建設的定位和方向。以此分類,北京的新城可以分為面向中心城的綜合新城和帶動區域發展的區域新城。前者包括通州、順義、亦莊—大興、房山和昌平,後者分別是門頭溝、延慶、懷柔、密雲、平谷。

  所謂面向中心城,其功能主要是承接中心城的功能和人口。其中,通州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單獨成篇並且要“集中力量聚焦”。“十二五”對通州新城的定位為:“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突出商務、文化、教育、醫療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充分彰顯運河文化及濱水特色,堅持先進理念、技術和標準,將通州新城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

  李素芳介紹,通州與其他幾個綜合新城的定位區別,就在於它要“全面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言下之意,中心城的城市功能,通州都將具備——這顯然超過了一座衛星城的定位,而幾乎要與中心城等量齊觀了。“個人認為,北京確實有必要把通州建設成城市副中心。”李素芳説。

  在北京市規劃的所有新城中,通州距離市中心最近,而轄區內匯聚的大大小小13條河流以及源遠流長2000餘年的運河文化,更具其他新城所不同的文化氣息和歷史底蘊。

  根據規劃,通州新城由16平方公里的運河核心區、48平方公里的運河中心區、155平方公里的新城區3個圈層組成。其中,運河核心區地處五河交匯處,最能體現通州特色且最具發展空間。

  通州新城核心區既是新城建設的起步區,也是“十二五”時期新城建設的重點,到2015年基本建成。位於新城核心區內、面積3平方公里的運河水鄉區目前已經正式啟動建設,建成後的水鄉區內不建高樓,全是12米到15米高的低密度建築,預計兩年內能夠交工。

  通州新城近年來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中等城市的規模,但“有城無業”一直是通州的軟肋,常被人詬病為“睡城”。

  為了改變通州第三産業發展薄弱的現狀,投資超過200億元的“新樂城”項目已經確定落戶通州,未來將形成北京音樂主題産業、旅游休閒産業和演出演藝産業等三大集聚區,同時北京國際航空城、5D炫幻秀等一批投資百億元、十億元以上的項目也都陸續簽約。通州新城將成為本市重要的一站式城市生活及時尚消費目的地。

  新城定位

  通州新城

  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形態,強化新城産業功能,增強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構建“一核三區、三帶四組團”的區域空間格局。

  順義新城

  重點發展航空研發製造、汽車製造兩大千億元産業集群和航空服務、特色金融、現代物流、商務服務、文化創意産業等現代服務業。

  亦莊—大興新城

  深化北京經濟開發區和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共同構建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形成功能互補、聯動發展、有效承載中心城人口疏解的南部雙核新城。

  昌平新城

  打造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包容的京北創新中心、國際科教新城。主動承接中心城區人口與功能疏解,在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同時,着重提升面向中心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成為綜合城市。

  房山新城

  發揮兼具發展新區、生態涵養區的優勢,立足打造首都高端製造業新區和現代生態休閒新城。重點引導發展高端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休閒、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現代都市農業等産業。

  門頭溝新城

  打造首都西部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依託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重點發展文化娛樂、商務服務、旅游休閒等産業。

  延慶新城

  “綠色北京示範區”,在綠色産業發展、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生態環境建設、共用綠色發展成果四個方面做出示範。

  懷柔新城

  依託區域生態環境優勢,重點發展旅游會展、休閒度假、影視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適度發展汽車産業與先進製造業,重點建設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示範區。

  密雲新城

  作為北京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將密雲新城打造成為綠色國際休閒之都和北方山水生態名城。全面推進“密雲國際綠色休閒旅游産業綜合示範區”建設。

  平谷新城

  打造“生態綠谷”、“京津商谷”、“綠能新谷”和“中國樂谷”,建設東部發展帶的生態宜居新城和京津走廊上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引導發展休閒旅游、現代物流、都市型工業和新能源産業等,強化提升內陸口岸、商貿會展等功能。(董少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