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公告

第3號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于2021年1月27日通過,現予公佈,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主席團    

2021年1月27日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保護體系

  第一節 保護對象

  第二節 老城、三山五園地區等重點保護區域

  第三節 保護名錄

  第三章 保護規劃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五章 保護利用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統籌協調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與城鄉建設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及其相關活動。

  第三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應當堅持科學規劃、分類管理、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共治共用、區域協同的原則,維護歷史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歷史風貌的完整性、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城市功能的多樣性,保持歷史文化底蘊,促進優秀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合,保留人民群眾對北京歷史文化的記憶和情感。

  第四條 本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單位實施、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機制。

  涉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大事項,應當經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審議,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負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統籌安排保護資金,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推進世界遺産申報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落實保護利用、改善民生等責任。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加強對本轄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的巡查,引導動員公眾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協助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工作。

  第六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總體謀劃、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並納入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工作體系。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承擔。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建立專家諮詢機制,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重大事項提供評審、論證、諮詢等服務。

  第七條 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的規劃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和名鎮範圍內文物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修繕技術指導服務。

  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世界遺産申報的具體實施,指導督促革命史跡的保護管理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指導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

  其他相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第八條 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義務,有權對保護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破壞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進行監督、舉報。

  第九條 本市建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多渠道籌集機制。通過下列渠道籌集資金,用於本條例規定的保護對象的普查認定、保護修繕、搶險,以及相關的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學術研究和規劃設計,教育培訓,考古,保護利用等工作:

  (一)市、區人民政府財政預算安排的保護資金;

  (二)社會捐贈;

  (三)歷史文化名城所涉及的國有建築物轉讓、抵押、出租收益;

  (四)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

  第十條 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保護利用、名錄認定、宣傳教育、規劃編制等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對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區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予以表彰或者獎勵。

  第十一條 鼓勵通過組織市民公開課、專題報告、專家講座、場景體驗等多種形式開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宣傳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支援學校開展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的實踐教育活動。

  第十二條 本市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周邊地區的協作,推進京津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建設。

第二章 保護體系

第一節 保護對象

  第十三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範圍涵蓋本市全部行政區域,主要包括老城、三山五園地區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以下統稱三條文化帶)等。

  第十四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包括下列內容:

  (一)世界遺産;

  (二)文物;

  (三)歷史建築和革命史跡;

  (四)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地區和地下文物埋藏區;

  (五)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六)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

  (七)山水格局和城址遺存;

  (八)傳統衚同、歷史街巷和傳統地名;

  (九)風景名勝、歷史名園和古樹名木;

  (十)非物質文化遺産;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保護對象。

  歷史建築包括優秀近現代建築、工業遺産、掛牌保護院落、名人舊(故)居等。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保護對象,法律、行政法規已規定認定標準的,依照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未規定認定標準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應當組織相關部門制定職責範圍內保護對象的認定標準。

  第十五條 本市以連線、成片方式對保護對象實施整體保護,對保護對象周邊傳統風貌、空間環境的建築高度和建築形態、景觀視廊、生態景觀以及其他相關要素實施管控。

第二節 老城、三山五園地區等重點保護區域

  第十六條 老城保護涵蓋明清時期北京城護城河及其遺址以內的區域。本市加強老城整體保護,保護下列內容為重點的歷史傳統風貌和空間格局:

  (一)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

  (二)“凸”字形城廓;

  (三)明清皇城;

  (四)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

  (五)傳統衚同、歷史街巷和傳統地名;

  (六)衚同—四合院建築形態;

  (七)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

  (八)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

  (九)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

  (十)古樹名木和大樹;

  (十一)壇、廟等其他相關遺存。

  第十七條 三山五園地區保護涵蓋以北京西北郊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産,重點保護下列內容:

  (一)古典園林;

  (二)山水相依的景觀格局;

  (三)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

  (四)古村落、古道和傳統地名;

  (五)優秀近現代教育傳播地;

  (六)革命史跡;

  (七)稻田景觀;

  (八)其他相關遺存。

  第十八條 三條文化帶重點保護下列內容:

  (一)元、明、清時期的大運河;

  (二)各歷史時期的長城;

  (三)西山永定河沿線的歷史文化資源密集區;

  (四)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沿線的古村落、古道、山水格局以及其他保護對象。

  第十九條 有關區應當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機構建設,完善機制,充實力量,強化管轄區域內老城和三山五園地區等重點區域保護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

第三節 保護名錄

  第二十條 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年度工作計劃,對歷史建築和革命史跡,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歷史河湖水系,傳統衚同,歷史街巷,歷史名園等保護對象組織開展普查工作。

  第二十一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行保護名錄製度。

  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普查情況,組織專家論證,依據有關認定標準,提出保護名錄初選名單,向社會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示期結束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保護名錄初選名單、專家論證意見和公示結果報送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復審。

  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申報、推薦保護對象。

  對符合認定標準而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初選名單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可以向其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提出列入建議;仍不列入的,可以直接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納入保護名錄的建議。

  第二十二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對區人民政府報送的材料進行評審,擬訂保護名錄,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佈。

  第二十三條 保護對象因不可抗力損毀、滅失或者保護等級、類型發生變化的,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提出保護名錄調整方案,按照原審批程式報送審批。

  第二十四條 尚未納入保護名錄,區人民政府初步確認具有保護價值的,應當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並自確定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向所有權人、使用人發出預先保護通知,告知其應當採取的保護措施。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擅自遷移、拆除預先保護對象。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的,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在預先保護通知發出之日起兩個月內向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提出將預先保護對象納入保護名錄的建議;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應當在收到建議之日起兩個月內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佈。逾期未納入的,預先保護通知自然失效。

第三章 保護規劃

  第二十五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體系包括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老城、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等。

  規劃編制部門應當有計劃地編制保護規劃,並作為專項規劃納入相應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可以與村莊規劃合併編制。

  第二十六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保護範圍、總體目標、保護內容、保護要求、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七條 老城、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保護和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等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保護範圍、保護原則;

  (二)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國土空間規劃用途;

  (三)人口容量;

  (四)需要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周邊歷史環境要素;

  (五)傳統風貌的建築高度、體量、色彩等控制指標;

  (六)建築的分類保護和整治措施;

  (七)保護利用和人居環境改善措施;

  (八)實施保護規劃的具體措施;

  (九)其他應當納入保護規劃的內容。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範圍應當包括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第二十八條 保護規劃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

  (一)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和三山五園地區的保護規劃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二)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由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三)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由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批前依法將保護規劃草案向社會公示,充分徵求專家和公眾意見。公示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第二十九條 保護規劃按照下列規定審批和備案:

  (一)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和三山五園地區的保護規劃經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議,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還應當依法報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備案;

  (二)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審查,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規劃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組織審查,由區人民政府批准,報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備案。

  上述規劃應當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內通過公共媒體向社會公佈。

  第三十條 經依法批准的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修改後的保護規劃,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式報送審批和備案。

  第三十一條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根據保護規劃編制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成片傳統平房區、特色地區內建設項目的規劃綜合實施方案。

  規劃綜合實施方案應當包含建設工程設計要求、土地權屬、規劃指標、市政以及交通條件、實施時序、功能業態、風貌管控、投資主體和工程定額、保護更新模式、房源保障等內容。

  第三十二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體檢評估工作納入本市國土空間規劃體檢工作,對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糾正、處理。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三十三條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行保護責任人制度。

  保護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老城、三山五園地區、三條文化帶的保護責任人為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

  (二)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責任人為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

  (三)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為保護責任人,所有權人下落不明或者權屬不明的,使用人為保護責任人;

  (四)保護對象單獨設立保護管理單位的,該單位為保護責任人;

  (五)保護對象跨轄區的,由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指定保護責任人。

  無法確定保護責任人的,由市、區人民政府指定。

  區人民政府應當在保護名錄公佈後,告知保護責任人應當承擔的保護責任。

  第三十四條 老城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履行下列保護責任:

  (一)禁止破壞各類保護對象和成片傳統平房區,實現應保盡保;

  (二)推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築的騰退,強化文物保護以及周邊環境整治,促進合理開放利用;

  (三)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成片傳統平房區的保護和有機更新,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和建築高度,保護傳統風貌;

  (四)制定優化老城城市功能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

  第三十五條 三山五園地區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履行下列保護責任:

  (一)整體保護山水田園的自然歷史風貌;

  (二)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和建築高度,保護景觀視廊和空間格局;

  (三)逐步開展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恢復大尺度綠色空間。

  第三十六條 三條文化帶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履行下列保護責任:

  (一)保護沿線世界遺産,文物;

  (二)保護與修復沿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

  (三)挖掘、展示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

  (四)支援相關文化産業發展、改善沿線村鎮人居環境。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跨區保護協調機制,統籌協調三條文化帶的保護利用。

  第三十七條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在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施轄區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履行下列保護責任:

  (一)保持保護範圍內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空間尺度和歷史環境要素的完整性;

  (二)開展日常巡查,及時處置危害保護對象的行為,並向相關主管部門報告;

  (三)落實街區保護更新和人居環境改善工作;

  (四)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安全、防災等工作。

  第三十八條 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當對歷史建築履行下列保護責任:

  (一)日常維護和修繕,保持原有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

  (二)保障建築安全,確保防災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發現安全隱患或者險情,及時採取隱患或者風險排除措施,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三)轉讓、出租、出借歷史建築的,與受讓人、承租人、使用人書面約定雙方的保護責任。

  不動産登記機構應當及時將歷史建築産權登記資訊通報歷史建築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

  第三十九條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範圍內,禁止從事下列對保護對象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的活動:

  (一)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活動;

  (二)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産、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

  (四)在歷史建築上刻劃、涂污;

  (五)從事突破建築高度、容積率等控制指標,違反建築體量、色彩等控制要求的建設活動;

  (六)擅自拆除既有建築;

  (七)破壞保護規劃確定的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

  第四十條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範圍內,除必要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按照保護規劃進行風貌恢復建設外,不得進行新建、改建、擴建活動。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範圍內進行必要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按照保護規劃進行風貌恢復建設的,應當嚴格保護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鼓勵聘用傳統工匠,盡可能採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

  在傳統村落的核心保護範圍內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不得改變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建築外立面的維修應當盡可能採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

  第四十一條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嚴格控制建築物、構築物的高度、體量、色彩、容積率等,與核心保護範圍風貌相協調。

  第四十二條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保護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既有建築或者改變既有建築的外立面、屋頂或者結構的,應當向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核發規劃許可,並同時提交保護設計方案;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核發規劃許可應當徵求同級住房和城鄉建設、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

  在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既有建築或者改變既有建築的外立面、屋頂或者結構的,應當按照規定向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規劃許可或者審批手續;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核發規劃許可或者批准,應當徵求區農業農村、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四十三條 在成片傳統平房區和特色地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按照保護要求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和現代設計手法的,應當注重保護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

  第四十四條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範圍、成片傳統平房區和特色地區內改善通風采光、節能保溫、給排水、環境衛生等居住條件的,應當符合風貌管控和公共安全的要求。

  第四十五條 對於危害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安全,破壞老城、三山五園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的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傳統風貌、空間環境,不符合保護規劃有關建築高度、建築形態、景觀視廊等要求,以及嚴重影響居住安全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或者産權單位可以依法通過申請式退租、房屋置換、房屋徵收等方式組織實施騰退或者改造。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六條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文物、經濟信息化等主管部門編制歷史建築保護圖則。保護圖則主要包括基本資訊、歷史價值、風貌特色、保護範圍、保護建議等內容。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主管部門依據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編制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和名鎮保護範圍內文物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修繕技術標準。

  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主管部門編制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範圍內歷史建築和文物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修繕技術標準。

  第四十七條 歷史建築保護責任人對歷史建築進行維護和修繕的,應當按照歷史建築保護圖則和修繕技術標準編制保護設計方案,報區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批;並依據經批准的保護設計方案編制施工方案,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審批。日常保養或者進行不涉及體現歷史風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構造、裝飾等維修除外。

  歷史建築保護責任人應當按照批准的保護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對歷史建築進行維護和修繕。保護責任人按照規定維護和修繕歷史建築的,區人民政府可以給予資金等補助,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提供技術指導。

  第四十八條 具備維護和修繕條件的歷史建築有損毀危險,但是保護責任人拒絕履行維護和修繕義務的,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排除危險,所需費用由保護責任人承擔。

  第四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

  建設工程選址,應當避開歷史建築;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建設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確因公共利益需要進行建設,對歷史建築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供遷移或者拆除的可行性論證報告、遷移新址的資料以及其他資料,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文物主管部門共同審批。必要時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報市人民政府決定。

  不具備維護和修繕條件的歷史建築有損毀危險的,保護責任人可以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原址復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會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文物、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共同審批。必要時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報市人民政府決定。

  拆除歷史建築的,建設單位應當做好標記,保存相關資料;復建歷史建築時,盡可能使用原有建築構件和材料。

  第五十條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所在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集約用地原則,統籌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因實施保護規劃所需的居民、村民住宅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因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需要開闢新址建設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不影響原有村莊格局和風貌的區域內確定選址。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範圍內的居民、村民應當按照有關保護規劃和修繕技術標準,維護和修繕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按照前述要求進行維護和修繕的,區人民政府可以給予資金等補助,區住房和城鄉建設或者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提供技術指導。

  第五十一條 市財政部門會同市農業農村等主管部門和有關區人民政府按照本市規定,建立健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資金籌措機制,統籌相關政策,支援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

  第五十二條 區人民政府應當自市人民政府公佈保護名錄之日起六個月內,在保護對象主要出入口等具有標誌意義的地點設置保護標誌。保護標誌的設置標準和維護要求由市人民政府統一確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拆除或者損毀、塗改、遮擋保護標誌。

  第五十三條 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的保護,應當記錄歷史功能、位置、形態、材料等歷史資訊,並符合下列保護要求:

  (一)不得改變歷史河湖水系的總體走向,盡可能維護河道原有形態和傳統堤岸;

  (二)合理控制水文化遺産的使用強度;

  (三)修繕水文化遺産,盡可能採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

  (四)禁止從事其他損害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的活動。

  第五十四條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內的公共交通站點、照明系統等公共設施的設置、城市景觀的設計等,應當與所在區域的歷史風貌相協調。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各類保護對象涉及的傳統地名。

  第五十五條 市、區人民政府可以發起建立保護基金,支援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領域的發展。

  基金的使用應當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

  基金的捐贈人、受益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第五十六條 本市支援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的傳統工匠的培養、傳統工藝的傳承、傳統材料的生産,依法保護相關知識産權,完善修繕技術專利交易的市場機制。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村等主管部門組織開展傳統工匠專業培訓和職業技能認定,建立傳統工匠等級評定體系。

  鼓勵和支援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力量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第五十七條 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相關建築或者工程不能按照建築間距、建築退線退界、綠化、消防、節能、抗震等標準或者規範要求進行設計、施工的,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文物、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生態環境、水務、交通、應急管理、人民防空、地震等相關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制定適應需要的規劃指標或者保障方案,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議後公佈實施。

第五章 保護利用

  第五十八條 本市鼓勵和支援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等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開放。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根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需求,制定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正面或者負面清單,明確鼓勵、支援或者限制、禁止的活動。

  第五十九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保護對象騰退規劃和實施計劃,做好與非首都功能疏解計劃的銜接。

  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的空間和場所可以用於保護對象騰退單位或者個人的安置。

  第六十條 保護責任人對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應當遵守先保護後利用的原則,注重整體風貌保護,符合正面或者負面清單的要求,合理控制商業開發規模,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傳承傳統文化。

  第六十一條 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統籌各方資源,建立房屋置換、收儲企業運營平臺,引導、鼓勵歷史文化街區、成片傳統平房區和特色地區的房屋所有權人、使用人,自願通過申請式退租、房屋置換等方式改善居住條件。

  第六十二條 公房管理機構應當按照風貌保護要求,對受託管理、申請騰退的直管公房進行保護性修繕,逐步恢復原有院落格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合理使用騰退空間。

  第六十三條 革命史跡的保護利用應當維護革命史跡本體安全和特有的歷史風貌。

  鼓勵結合重大歷史事件等,依託革命史跡組織開展紀念活動,注重發掘整理、宣傳展陳史料和英烈史跡,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精神。

  鼓勵將革命史跡與其他保護對象整合,拓展展示路線和內容;展示利用應當防止過度商業化、娛樂化,杜絕低俗化。

  第六十四條 歷史建築可以依法轉讓、抵押、出租。

  工業遺産等歷史建築在符合規劃、正面清單以及結構、消防、環保等要求的前提下,實際使用用途與權屬登記中土地用途不一致的,可以向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變更使用用途,有關部門按照變更後的用途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第六十五條 鼓勵歷史建築結合自身特點和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實體書店、非遺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務功能;鼓勵歷史名園採取多種方式開放,使歷史名園貼近市民生活。

  第六十六條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根據保護規劃要求,發展多樣化特色産業,適度開展旅遊、傳統工藝和傳統技藝加工製作等與傳統文化相協調的經營活動。

  第六十七條 鼓勵當地居民、村民參與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

  支援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居民、村民從事當地特色手工産業的生産經營等相關活動,促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原有形態、生活方式的延續傳承。

  第六十八條 加強對傳統節日、特色民俗、傳統工藝、方言的研究記錄工作。

  加強對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字號、老物件、老手藝、老劇目等保護利用,形成穩定、經典的傳統文化品牌;合理佈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空間,為其提供生存、傳播和發展的空間。

  鼓勵老字號原址、原貌保護。

  第六十九條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建立統一資訊平臺,對納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建立保護檔案和相關數據庫,記載保護對象的歷史、權屬、測繪數據、利用情況、相關研究成果等資訊;並將保護檔案和相關數據資訊通過網際網路等平臺向社會公開,展示歷史文化資源,為組織和個人查閱資訊、共用研究成果、開展保護利用提供便利;依法應當保密的除外。

  鼓勵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現保護對象的展示與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未履行歷史建築保護責任的,由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歷史建築損毀的,對單位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責令限期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原狀的,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歷史建築保護責任人承擔。

  第七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的,由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照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規定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五)項規定的,依照《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的規定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六)項、第(七)項規定的,由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原狀的,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不利後果的,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未報批保護設計方案或者未按照批准的保護設計方案對歷史建築進行修繕的,由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造成不利後果的,責令限期恢復原狀,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恢復原狀的,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施工方案未經批准擅自施工或者未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的,由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依照前款規定對施工單位進行處罰。

  第七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損壞、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或者預先保護對象的,由規劃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對單位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恢復原狀的,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對單位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無法恢復原狀的,處歷史建築或者預先保護對象重置價三倍至五倍罰款。

  損壞、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損害公共利益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依法對當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追究其損害賠償責任。

  第七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擅自設置、移動、拆除或者損毀、塗改、遮擋保護標誌的,由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五條 違法行為人拒不承擔本條例規定的應當由其承擔的代為維護、修繕、恢復原狀等費用的,執法機關依法加處滯納金。實施加處滯納金超過三十日,經催告當事人仍不履行的,執法機關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七章 附  則

  第七十六條 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三山五園是對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産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

  (二)歷史建築,是指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且尚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三)優秀近現代建築,是指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期間建造的,現狀遺存保存較為完整,能夠反映北京近現代城市發展歷史,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建築物(群)、構築物(群)和歷史遺跡。

  (四)工業遺産,是指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以及設備、産品、工藝流程等。

  (五)革命史跡,是指自一八四零年起,中國人民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重要遺産。包括革命文物和各種紀念設施,如黨、政、軍、群機關駐地,革命活動、戰役和戰鬥舊址(遺址),烈士陵園,紀念館(堂、亭),紀念碑(像),黨史人物和革命人物舊(故)居等物質遺産,也包括革命故事、歌曲等非物質遺産。

  (六)歷史文化街區,是指保留有一定數量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以及傳統衚同、歷史街巷等歷史環境要素,能夠較完整、真實地體現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七)特色地區,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外,具有一定規模、代表一定時期城市規劃建設探索實踐,並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當時城市風貌和社會生活的區域。

  (八)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落。

  (九)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産,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十)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産,是指與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關且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河道、水域以及井、橋、閘等水工建築物、構築物和遺址。

  (十一)傳統衚同,是指清代及以前形成的衚同。

  (十二)歷史街巷,是指二十世紀初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期間經整體規劃形成的街巷。

  (十三)街巷肌理,是指各歷史時期形成的街巷、衚同以及沿線建築物、構築物所共同構成的,能夠反映傳統風貌的空間格局與結構。

  (十四)傳統地名,是指各歷史時期流傳下來或者曾使用過的地名,以街巷和衚同名稱為主。

  (十五)歷史名園,是指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並能體現傳統造園技藝的園林,也包括依託文物古跡建設的園林。

  (十六)成片傳統平房區,是指集中體現北京傳統風貌、面積在一公頃以上的尚未納入歷史文化街區的成片平房區。

  (十七)大樹,是指胸徑在二十釐米以上的落葉喬木和胸徑在十五釐米以上的常綠喬木。

  第七十七條 本條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3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同時廢止。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