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自我照護期間發熱應對專家指引

日期:2023-01-14 07:11    來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
字號:        

  發熱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最常出現的症狀之一,一般情況下做好對症處理、加強支援治療、保證充分能量和營養攝入即可,要關注如何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如何準確把握醫院就診指徵等事項。

  一、感染後發熱表現

  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幹、咽痛、咳嗽等,發熱多為中低熱,部分病例亦可表現為高熱,可達到39℃以上,發熱的病程一般不超過三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覺味覺減退、鼻塞、流涕、腹瀉、結膜炎等。少數患者病情繼續發展,發熱持續,並出現肺炎相關表現。

  二、發熱的對症處理

  輕度的發熱(體溫37.3℃-38.5℃),可以通過飲用水加速代謝,或使用退熱貼,或用溫熱的毛巾擦拭頭部、軀幹、手心、腳心和腹股溝等處進行物理降溫,改善症狀。

  中度或高度的發熱(體溫超過38.5℃,老年人和發生過熱性驚厥的兒童可適當放寬到38℃),可結合自身情況服用解熱鎮痛藥(或稱非甾體類抗炎藥),常用的藥物包括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亦可使用國家發佈的對症中成藥。

  使用退熱藥時要按照藥品説明書服用,不聯用不同的退熱藥,同一品類的中成藥避免同時使用,對於退熱藥物效果不佳、存在退熱藥禁忌者亦可進行物理降溫。

  三、居家觀察與護理

  新冠病毒感染者應加強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心率、靜息和活動後的指氧飽和度等監測。注意觀察患者一般情況,如患者出汗較多、水攝入量不足、尿量少、尿色加深、皮膚及口唇乾燥,提示可能缺水,可飲用溫開水、口服補液鹽或含電解質的溶液。對於有心臟相關基礎疾病如心衰者,推薦小口慢飲,注意平衡每日出入量。患有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如原發病穩定、僅有新冠病毒感染症狀且病情平穩,居家自我照護期間可適當增加監測血糖、血壓的頻率,避免自行調整當前原發病用藥。

  四、特殊人群重點提示

  (一)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通常不典型,部分患者只有低熱甚至不發熱,但容易出現病情迅速惡化及進展的情況,需加強對病情的監測,除上述居家觀察的指標外,還需額外關注老年人進食情況、神志、大小便等,如出現明顯異常的相關症狀、體徵,應就近選擇醫療機構儘快就醫。

  (二)兒童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症狀以發熱為主,熱型不定,多數嬰幼兒有高熱,部分兒童感染後尤其嬰幼兒可因為體溫迅速上升導致驚厥,監護人需根據月齡、體重、熱性驚厥史選用合適的降溫方法、合理的退熱藥物,密切關注兒童精神狀態、呼吸頻率、飲食情況、脫水徵等病情變化,一旦出現醫院就診指徵應及時就醫。

  (三)孕産婦

  一般孕期及哺乳期解熱鎮痛藥首選對乙酰氨基酚,孕早期禁用布洛芬,哺乳期應用布洛芬需謹慎。如體溫持續超過39℃且服用退熱藥後效果不佳需及時就診。

  五、醫院就診指徵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時出現發熱症狀,可首選向居住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生進行健康諮詢,如病情較重,出現下列症狀,應前往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急診就醫。

  1.經藥物治療後體溫仍超過38.5℃,並持續超過3天,或體溫35℃及以下;

  2.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點93%;

  3.持續不能飲食,或腹瀉/嘔吐超過2天,出現電解質紊亂症狀,如組織水腫、皮膚失去彈性、口渴、肌無力、少尿、無尿等症狀;

  4腹痛、胸部感到持續疼痛或持續壓迫感;

  5.呼吸困難或氣促(<2月齡,呼吸頻率點60次/分;2~12月齡,呼吸頻率點50次/分;1~5歲,呼吸頻率點40次/分;>5歲兒童及成人,呼吸頻率點30次/分);

  6.痙攣抽搐、皮膚嘴唇或指甲床蒼白、灰色或發青;

  7.頭暈、意識障礙、精神狀態明顯變化、失語、不能行動、不能保持清醒;

  8.兒童出現鼻翼扇動、三凹徵、喘鳴、喘息、驚厥、拒食、餵養困難、有脫水症等情況;

  9.孕婦出現頭痛、心慌、憋氣等症狀,或出現腹痛、胎動異常、陰道出血或流液等情況;

  10.原有基礎疾病等明顯加重。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