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居民、著名畫家景浩:繪古鎮留鄉愁

日期:2022-09-29 13:5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通州居民、著名畫家景浩:繪古鎮留鄉愁
  • 通州居民、著名畫家景浩:繪古鎮留鄉愁

  原標題:我的十年 | 通州居民、著名畫家景浩:繪古鎮留鄉愁

通州居民、著名畫家景浩:繪古鎮留鄉愁

  煤鋪、酒家、染坊……鋪開近8米長的彩繪長卷,不僅可以看出一個個古鎮的輪廓,生活細節也看得一清二楚,仿佛當年運河古鎮的喧鬧繁華就在眼前。今年86歲的通州畫家景浩,用6年時間繪製了張家灣、馬駒橋、漷縣、永樂店4幅運河古鎮全景圖,堪稱運河畔的“清明上河圖”。

  生於斯長于斯的景浩是齊白石先生的再傳弟子,著名畫家和古錢幣收藏家。説起繪製古鎮圖,是緣分。前些年,他發現一些講述通州歷史的書籍中配圖很少。“沒有配圖,觀看者只能憑空想像古通州原來的樣子,這對通州歷史很不利。作為本地人我應該讓大家看到通州本來的樣子。”景浩説。

  大運河系列繪畫的創作開始了。第一幅作品便是張家灣古鎮。

  7.6米長的畫卷徐徐展開,詳細描繪了清末民初時張家灣古鎮長街盛景。更難得的是,張家灣城東門外的皇木廠和鹽廠,北門外的鐵錨寺等老建築亦清晰可見。再仔細看,畫面右上角還能看到燃燈塔。古城南門位於畫面中央,西邊就是大花枝巷,巷內可見曹家當鋪和染坊,染坊中還挂著紅藍兩色布料。古城東北角兵營裏營房整齊,士兵正在操練。

  現實中,張家灣皇木廠村今仍在。畫中,則穿越回古城東門外幾百年前的皇木廠。當年,南方船隻往來運河,一根根南來木料漂浮在河面上,工人用繩索拉料上岸送往皇木廠處理好後,裝開工車運往京城。這些珍貴的歷史景象,被景浩收入畫中。

  觀畫者往往驚嘆于畫中歷史內容之詳實,而這也是最讓景浩自豪的地方--無一處不真實。

  動筆前,景浩總要大量考據,反覆打磨。查詢史料、採訪老人、畫出平面與立體草圖,再將草圖拿給老人核實,甚至窗欞是斜的還是直的都要確定無誤後才能下筆。

  張家灣古鎮的畫作中,最難認定的就是鐵錨寺。畫中,一根鐵錨立在廟外,周圍站滿了玩耍的孩子。但還原這個細節,不易。“鐵錨應該在廟裏面。”“不對,是廟外,我小時候還爬上去玩兒呢。”景浩走訪時,當地老人對細節産生了爭論。最終,景浩連跑了多趟張家灣,多方印證,才確定鐵錨在廟外。

  相同的故事還出現在繪製永樂店的畫作中。明萬曆年間,永樂店有一處萬曆皇帝為其母李太后修建的景命殿。景浩不僅詳細繪製了景命殿的佈局,還繪製出了景命殿東西兩側的建築。

  景命殿東側是李太后修建的慈孝華嚴寺,景浩根據史料,還原了漢白玉門樓、鮮艷的紅墻、東北角藏經閣等細節。但寺廟屋頂瓦片的顏色成了難題。

  “這是皇家建築,應該是琉璃瓦,但是我不能想當然,必須核實清楚。”走訪時當地老人的一句話給了他線索。“我記得清朝時,這座寺廟就被拆了,當時一地綠色。”老人説

  綠色?聽起來應該是琉璃瓦,但是景浩依舊不放心,他又翻閱了清朝的《漷陰志略》。巧合的是書中就有關於華嚴寺拆除的描寫,“原文是‘碧瓴墮地銹苔紋’,説明當時用的就是琉璃瓦。”史料和訪查相互印證,景浩這才放心地為屋頂上色。

  張家灣、馬駒橋、漷縣、永樂店,4座古鎮最輝煌的瞬間陸續定格。其中,張家灣和馬駒橋描繪了清末民初的景象,永樂店描繪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景象,漷縣則選取了距今千年前的遼代。

  如今,這些畫作已經成為城市副中心傳承大運河文化歷史脈絡的寶貴資源。景浩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能順利地找到一些了解歷史的老人,幫自己用畫筆留住通州古韻、運河水韻、時代風韻。(張群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