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説十年丨區域功能調整優化 新空間格局加快構建

日期:2022-10-08 17:21    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分享:
字號:        
  • 報告十一
  • 報告十一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謀劃首都未來可持續發展新藍圖,北京市編制實施了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1,提出建立“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城市空間結構,加快構建北京城市發展新格局。2014年以來,“一核”“一主”“一副”“多點”“一區”5個區域2圍繞功能定位,落實首都發展、減量集約、創新驅動和改善民生等要求,堅持疏解與提升統籌推進,區域高品質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核心區政務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品質提升

  全市深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批復精神,編制實施《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緊抓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核心區中央政務環境持續改善,人口密度下降,經濟發展品質提升。

  中央政務環境改善。核心區致力於形成政務活動運作高效、環境優美和諧、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推動以中南海—長安街沿線為重點的環境整治提升,完成北大紅樓周邊、王府井片區、愛民街片區以及天橋片區等環境綜合治理,打造一批“有裏有面”的精品街巷。高品質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實現了邊角地、畸零地、閒置地的播綠、植綠,讓綠蔭走近百姓生活。2021年核心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高於全市平均水準約8個百分點。

  人口密度降低。2021年核心區常住人口為181.2萬人,其中東城區70.8萬人,西城區110.4萬人,分別比2014年減少20.4萬人和20.8萬人。核心區常住人口密度由2014年的2.41萬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21年的1.96萬人/平方公里。

  經濟發展品質提升。2021年核心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601.2億元,佔全市經濟的比重為21.4%;其中第三産業增加值為8233.8億元,佔區域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由2014年的94.3%上升到2021年的95.7%。現代服務業中的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增加值合計佔區域地區生産總值的58.5%,較2014年上升9.4個百分點。核心區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勞動生産率穩居全市前列。

  二、中心城區聚焦發展定位,首都功能進一步增強

  中心城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著力推進重點産業發展,在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主導地位鞏固。中心城區依託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加快科技、網際網路等數字經濟賦能,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新聞資訊服務、內容創作生産等領域特色突出。2021年中心城區擁有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4850家,佔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數的84.8%;實現收入1.6萬億元,佔全市收入的90.5%,較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提升0.1個百分點,其中新聞資訊服務和內容創作生産領域收入佔全市同領域收入的比重分別提升0.7個和1.7個百分點。

  國際交往功能突出。中心城區聚焦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國際化資源優勢突出,區域國際組織總部和代表機構數量佔全市比重超過9成,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佔全市比重超過8成。進一步強化國際交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第四使館區等項目工程。圓滿完成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服務保障任務。吸引國際高端要素,提升首都國際化能級,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2021年區域實際利用外資額佔全市的比重達到80%以上,較2014年提高約4個百分點。

  科技引領作用增強。中心城區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主要區域和中關村科學城所在地,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從研發投入看,中心城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由2014年的746.9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667.8億元,年均增長12.2%,佔全市比重由58.9%提升至63.4%。從研發産出看,2021年區域發明專利擁有量35.8萬件,是2014年的3.8倍,佔全市比重為88.5%。數字經濟集聚發展,2021年中心城區數字經濟增加值為1.3萬億元,佔全市比重達到83%。

  三、副中心和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功能疏解,發展步伐加快

  副中心和平原新城積極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優質産業項目落地實施,加快補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短板,區域綜合承載能力有效提升。

  人口承載能力增強。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常住人口合計為874.7萬人,較2014年增加188萬人,佔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31.6%提升至40%。其中,副中心常住人口為184.3萬人,較2014年增加47.8萬人;平原新城常住人口為690.4萬人,較2014年增加140.2萬人。

  建設投資規模擴大。2014年以來,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運河商務區、環球主題公園、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固定資産投資合計佔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由2014年的42.2%提升至2021年45.6%。在綜合交通樞紐主體結構施工、東六環加寬(入地)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帶動下,副中心連續兩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千億元以上。

  産業承接穩步推進。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區生産總值合計佔全市經濟的比重為23.6%,較2014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59.9%提升至2021年的68.8%,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全市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13.8%提升至2021年的15.2%。副中心聚焦“3+1”主導功能,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主導行業3增加值合計為364.8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30.2%,比2014年提高9.5個百分點。

  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區域延伸。隨著産業、人口的轉移承載,區域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高,醫療教育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近年來,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北京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陸續建成使用。北京大學、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如期投用,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北京小學大興分校亦莊學校建成招生,2021年兩個區域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約70萬人,比2014年增加17萬人以上。

  四、生態涵養區生態屏障功能增強,綠色發展取得成效

  生態涵養區以提升生態涵養功能為核心,強化環境改善與生態修復,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加快構建綠色經濟結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涵養區空氣品質一直保持5個區域?中最優水準。2021年區域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31.3微克/立方米,較全市平均水準(33微克/立方米)低1.7微克/立方米。通過實施百萬畝造林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各區森林覆蓋率均在48%以上,懷柔區、密雲區、平谷區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市前列。

  綠色産業穩步發展。生態涵養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水準有所提升,各區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打造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消費模式新樣板。門頭溝依託精品民宿“門頭溝小院”,舉辦“喊你來串門”小院藝術節,通過小院音樂會、山間茶會、手工藝傳習坊等活動豐富“民宿+”內容;密雲區通過“魚王文化節”“密雲·波爾多葡萄酒節”“農民豐收節”“冰雪嘉年華”等系列活動,促進産業實現快速發展。2021年生態涵養區休閒農業園和鄉村旅遊收入分別為8.5億元和11.5億元,佔全市比重為46%和81.5%。區域設施農業生産效率不斷提升,2021年每公頃設施農業播種面積産值超過30萬元,比2014年增加6萬元以上。

  2014年以來,北京堅持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積極推動區域統籌發展,構建與首都功能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不斷優化城市空間佈局,為實現首都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註釋:

  [1]《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2]“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區,文中簡稱核心區,統計範圍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一主”指中心城區,統計範圍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和海澱區;“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中簡稱副中心,統計範圍為通州區;“多點”指平原新城,統計範圍包括房山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和亦莊開發區;“一區”指生態涵養區,統計範圍包括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密雲區和延慶區。

  [3]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3+1”主導功能定位,主導行業統計範圍為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共6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

  [4]指核心區、中心城區、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5個區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