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整促”實施四年 3000余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

日期:2020-10-26 08:0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封堵開墻打洞,修整衚同景觀,實施架空線入地,改善人居環境,“疏整促”實施四年——三千余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

  靜謐、安寧的衚同“慢生活”正在回歸。四年來,隨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開展,全市共有3000余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在環境提升之後,各條背街小巷正按照“七有”“五性”要求,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無障礙設施建設等納入到了整治範圍,提升人居環境的舒適感和便利度。

  老衚同重現靜謐清幽

  風吹蘆葦搖,秋菊吐芬芳,錦鯉閒適游……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秋天的前門三里河更是美得讓人心醉。

  “甭管夏天、秋天,打從這邊兒環境變好了,一年四季都有人來,不光有游客拍照,還有好多是原來搬走的老街坊,專門來故地重游。”今年62歲的丁淑鳳在前門草廠地區住了30多年,在她的印象裏,早年間的三里河“都是大雜院,擠擠挨挨的”。2017年,經過八個多月的整治提升,新“三里河”重見天日,河流還原了歷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紅門灰瓦、青磚石橋、綠蔭低垂、蘆葦搖曳,衚同街區、四合院建築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歷史景觀得以重現。緊接着,草廠地區也開始了大規模疏解整治,衚同裏拆除了煤棚子等私搭亂建,封堵開墻打洞,修整路面,增加百餘處綠植景觀,家家戶戶的空調室外機也穿上了石磚壘成的鏤空“外衣”。用丁淑鳳的話説,如今的草廠,真正的老北京味兒又回來了!

  草廠地區的變化是全市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縮影。2017年,本市制定《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動方案》,率先在東城和西城實施,逐步延伸至城市副中心和中心城區。經過市區兩級城市管理部門和各街道的共同努力,2017年核心區1484條背街小巷啟動整治,2018年,城六區和通州區1141條背街小巷完成環境整治提升,到2019年,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任務順利收官,城六區和通州區累計完成3123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

  同時,市城市管理委聯合市規劃部門編制《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設計管理導則》,從色彩、氣質、風格、肌理等方面,對建築立面、市政設施、城市傢具等十大類36項元素明確管控標準和規範,制定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聘請專家參與街巷規劃編制、指導項目實施、跟蹤規劃落實。三年間,一大批衚同老街恢復了古都風貌,“變身”精品街巷。西城區西海南沿街區域徹底整治之後,西海濕地公園打通環湖步道,與周邊匯通祠等古跡融為一體,成為城區難得的一處天然濕地;東城區隆福寺地區整治後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元素和院落格局,形成新舊融合的風格特點,並引入多家知名文化機構,為街巷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雨兒衚同、楊梅竹斜街、熊家衚同、垂楊柳南街等20條衚同小街還被評為北京“最美街巷”。

  背街小巷拔除2.8萬根電線桿

  前幾天,“90後”姑娘宋欣發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組照片引來親友紛紛點讚。照片中,藍天白雲下的衚同古香古色、寬敞整潔,兩側的樹上黃葉飄落更添景致,遠處是現代氣息濃郁的國貿三期建築群,近處是灰瓦朱門的古樸四合院,“小衚同也能拍出大片兒!”宋欣感慨道。

  但宋欣不知道的是,照片的拍攝地東城區西總布衚同,3年前還空間逼仄、違建林立,站在衚同抬頭看,處處是橫七豎八的架空線。

  2017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北京以三年為行動周期,全面開展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大會戰。當年,在首都核心區範圍內,就完成了58條道路的架空線入地改造,整體工作量是“十二五”期間全部工作量的5倍。到2019年底,北京共完成180公里電力、261公里路燈、23公里電車饋線、652公里通信架空線入地,拔除各類線桿2.8萬餘根,提升了城市品質,實現了視覺清朗。

  此外,為高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間資源,核心區也在同步試點城市道路路燈燈桿、通信桿、信號桿“多桿合一”和電力箱體“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治理。目前,東城區雍和宮大街已經率先完成了改造,900米長的街道上,各類桿體設施由原有的233根整合為77根,150余臺電力通信等箱體全部騰出人行步道,實現“多箱並集”和隱蔽改造,消除了道路安全隱患,還市民暢通無阻步道通行環境。

  從市城市管理委獲悉,隨着新一輪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行動的開始,2020年,全市還啟動118公里電力、71公里路燈、128公里通信架空線入地工作,按照當年啟動、兩年完成的安排壓茬推進實施,目前已全面進場施工,另有18.5公里“多桿合一”、110處電力箱體“三化”和217條背街小巷“線平桿直”治理項目也已全面進場施工。

  按“七有”“五性”提升居住環境

  2019年年底,2017-2019年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圓滿收官,但這並不意味着北京街巷整治工作的結束。相反,未來的街巷環境提升將更加精細化。

  朝陽區三里屯後街,整治前一直被稱為“臟街”“亂街”,整治後除了封堵開墻打洞、美化環境、增種花箱綠植外,還根據附近居民需求修建了街心花園,這讓住在這裡的林女士感到十分貼心,“當初把違建的餐館清出去的時候我就挺高興,想著能得個清凈就知足了,後來又修了這麼一個大花園,真是太意外也太喜歡了!”

  2020年4月,本市啟動了新一輪為期三年的背街小巷整治行動,明確接下來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從核心區向全市域推廣,覆蓋到十六個區建成區域的背街小巷,兼顧拆遷滯留區、規劃不穩定區域、城鄉結合部地區,整治標準也將更加精細化。

  “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已不再是單純的環境治理,而是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市城市管理委整治處相關負責人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新三年行動緊扣“七有”“五性”要求,在突出解決私搭亂建、開墻打洞、車輛亂停亂放、綠化不足等群眾反映問題之餘,還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無障礙設施建設納入到了整治範圍內,着力做好老舊小區改造、校園和醫院周邊環境整治提升、無障礙設施環境建設,補齊街巷衚同的人居環境短板。例如,通州區東果園北街因地處校園周邊,此次新一輪整治中專門增設了長凳方便接送學生的家長休息;西城區鷂兒衚同則着力推進下水管線雨污分流改造,防止雨天衚同、院內積水反流。

  接下來,全市還將陸續完成3261條達標類、精治類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同時做好1026條維護類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王天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