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配備40余萬分類垃圾桶 推動垃圾分類進村

日期:2020-06-09 08: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順義配備40余萬桶推動垃圾分類進村

  垃圾分類不能忽略了農村地區。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順義區城管委為全區農村地區19個鎮域內村莊配置了40余萬個室內外分類垃圾桶,保證屬地垃圾分類基礎設施配備,助力農村地區推進垃圾分類。

  走進順義區馬坡鎮石家營村,讓人不禁驚訝於這裡的優美環境。寬敞乾淨的道路,整齊的二層小樓,村民家門口的花池裏月季開得正盛,鳥語花香,一幅美麗的鄉村圖卷。

  在村子裏繞了一圈,家家戶戶的大門外墻邊,都擺着一個“二合一”垃圾桶,左半邊是綠色的、寫着“廚余垃圾”字樣,右半邊是灰色的、寫着“其他垃圾”字樣,“都是去年後半年村兒裏新配的,家裏還有兩個呢,瞅瞅,連這小架子都是一塊兒新焊的。”村民胡玉芬指着自家門口的“二合一”垃圾桶笑着説。

  垃圾分類,在石家營村不算新鮮事,可要達到今天這樣家喻戶曉、幾乎人人參與的效果,卻花了近20年的時間。早在2000年左右,石家營村全村只有一個磚砌的垃圾池,什麼垃圾都往裏扔。“那個臭就別提了,夏天誰都繞着走!”胡玉芬説。兩年後,村裏拆掉了磚砌垃圾池,改成方形垃圾桶,把爐灰渣土從村民家日常産生的垃圾中分出來單獨收集消納,可以算是開展垃圾分類的雛形。到了2008年左右,村裏開始推行垃圾定點回收獎勵機制,村裏設了幾個固定回收點扔垃圾,能保證每天都去分類定點投放垃圾的,村裏每戶每天獎勵一元錢,“這樣的獎勵對大家養成垃圾分類有幫助,可那個時候垃圾到底分得對不對,好不好,大家也稀裏糊塗的,有時候差不多就得了,誰也不真為這個較真兒。”胡玉芬説。

  2018年順義區開始創建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石家營村的垃圾分類也步入正軌。原有的定點回收獎勵機制更加細化,全村200余戶村民,每戶配發一組大桶和兩組小桶,都是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二合一”的樣式。大桶放在家門口,小桶分別放在屋內的客廳和廚房。每天早上7點到8點半,村民把自家産生的垃圾從兩個小桶分類倒進家門口的大桶,由保潔員騎着電動車統一收集至村內的3處交投點,再由鎮環衛中心的清運車統一清運處理,形成“戶分類、村收集、鎮清運”的管理閉環。

  “我們給全村配備了6名保潔員,每人30到50戶,包片負責每天到府收集垃圾,至少兩次,同時還要負責路面的保潔工作。”馬坡鎮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主任董紅心表示,村裏目前設有三處垃圾分類交投點,足夠滿足全村需求,“農村地區廚余垃圾産生量小,很多家庭養狗、養雞,養小兔子,菜幫菜葉、剩菜剩飯就都各家‘內部消化’了。”此外,石家營村還在村口處設置了一處專門的再生資源回收交投點,每週一次對接專業回收公司來村裏回收可回收物。

  如今,石家營村不但環境變好了,村民的文明素養也提高了,“街坊四鄰關係都和諧了,看著村裏哪兒都覺得好看!”胡玉芬説。

  2020年,為配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和垃圾分類示範片區三年(2018-2020年)創建任務,順義區城管委已為全區農村地區19個鎮域內村莊配置戶用室內分類垃圾桶24萬餘個、戶用庭院分類垃圾桶19.6萬餘個、公共區域分類垃圾桶2.6萬餘個、分類三輪車1000余輛、再生資源交投點公示牌300余個,保證屬地垃圾分類基礎設施配備。

  同時,順義區還建立起以“環衛中心為主,社會單位為輔”的垃圾運輸模式。農村地區推行“桶站集中,入戶收集”,村內路旁分散的240升垃圾桶移至村外,設置垃圾分類桶站集中點,每戶配備庭院分類垃圾桶,保潔員入戶分類收集生活垃圾,入戶收集三輪車與垃圾分類桶站集中點實行“桶換桶”,確保垃圾不落地。(王天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