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3平方公里 打造立體都市圈 運河商務區啟動區將建“地下城”

日期:2021-08-04 09:3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涵蓋3平方公里 打造立體都市圈 運河商務區啟動區將建“地下城”

  地上是鱗次櫛比的商務樓宇,地下是車水馬龍的環形隧道和商業街,半空中還有連廊串接,在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啟動區,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設計讓土地利用更加高效。隨着地下環形隧道、中間地帶、商業區的陸續建設,一座3平方公里範圍的“地下城”正加速形成。

  地下空間別有洞天

  運河商務區位於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其中啟動區規劃面積約3平方公里,包含52個地塊、16個開發項目,涵蓋商業、辦公、公寓、酒店、住宅等多種類型。作為本市首個紅線內外、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設計區域,未來,商務北區地上將建成熱鬧的分時商業步行街,地下一層大部分區域也將繼續承接地上拓展商業業態,地下二層以下主要是機動車停車區域,半空中將架起連廊連接地面主要樓宇、商業區,打造立體的都市生活圈。

  運河商務區地下空間別有洞天。已經建成通車的北環環隧在地下二層將運河商務區22個地塊連接起來,駕車駛入地下環隧後,通過與相鄰地塊的出入口可方便進出商業建築、寫字樓和配套公寓的地下停車庫。大量機動車流被引入地下,實現人車分流後,地面將充分打造連續商業空間,並將道路空間完全交給游客行人使用。

  地下二層走車、停車,地下一層做什麼?在16個開發項目之一的新光大中心,一座立體沙盤把地上地下空間的使用方向展示得明明白白。項目的地下一層,未來將全部用於商業用途。“新光大中心一期地下將建手作市集、通州之心、游藝園林等不同主題空間,便利店、咖啡廳、餐廳等一應俱全,人們到了這兒就像是進入了地下商場。”新光大中心産業運營總監沈海清介紹,這處地下商業空間與外界相連,“地鐵6號線通州北關站從項目東側穿過,地下一層將來開放後將與地鐵站連通,西側將來也將打通與綠地廣場的地下通道,整個街區將會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龐大的地下‘商業世界’。”

  首創“中間地帶”開發模式

  仔細觀察新光大中心的項目沙盤,會發現其地下一層的商業空間並非全盤打通,而是被一些中間地帶、地下通道等分成了若干區域。“沒有完全打通,是因為地下空間的權屬不同。商業地塊的地下空間為開發商持有産權,而市政道路地下投影空間的産權仍屬於國家所有。”通州區新城管委規劃科負責人馮宇解釋。

  按照傳統的建設模式,不連貫的地下商業空間,通常是各開發各的,從而分離成了一個個“商業孤島”。比如按傳統建設模式,行人如果想從新光大中心地下空間前往綠地廣場地下空間,需要先上到地面,穿過馬路後再下樓,由於道路的物理分隔,無法形成連續商業價值。而兩側的開發企業雖然有連通意願,也願意出資建設,但由於無法取得道路下方空間的土地使用權而無法進行建設。

  為實現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通州區創新了合作建設模式。馮宇介紹,運河商務區管委會從2015年開始對運河商務區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進行探索,首創了地上連廊、地下通道、中間地帶由開發企業建設、管理和使用,産權仍歸國家所有的開發模式。其中連廊通道由開發企業無償使用50年,中間地帶由開發企業無償使用15年。這樣一來,可充分實現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的先進商業街區模式、增加商圈活力、提升商業價值,同時不突破國家基本的土地開發政策。

  具體到新光大中心項目,沙盤上顯示的一條條地下通道就是連通相互分離的商業空間的重要通道。目前,運河商務區共有連通道59處,像這樣的地下通道有21條,另外地上連廊19條,環隧上方人行連通道16條,中間地帶3個,總建築面積約9.1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多數已開工建設,未來將隨周邊商業項目同步完工,總體上將圍繞地鐵通州北關站、通運門站、北運河西站,分別形成商務北區、商務南區和上營片區三個龐大的地下商業空間。

  此外,運河商務區管委會還針對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連通區域開展了特殊消防性能化設計,建設並上線運作了地下空間智慧消防平臺,將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工程的消防設施納入統一監控和管理。根據智慧消防設施實時回傳數據,系統可實現實時監控,依據數據分析有針對性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地下一站式完成吃購行

  運河商務區地下空間相連的商業地塊多具有TOD屬性,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進行商業項目的整體開發設計,這其中地下通道就發揮了重要連接作用,將公共交通與地下商業進行連通,人們在地下就可以一站式完成換乘、購物、飲食。

  近日開工建設的運河核心區Ⅷ-08地塊和Ⅷ-07地塊地下連接通道,就是兩個地塊地下連接的重要基礎設施。運河核心區Ⅷ-08地塊地下是重要交通樞紐,內含地鐵M6號線和S6號線的交叉換乘站,Ⅷ-07地塊是運河商務區綠地項目,地下連接通道投入使用後,將有效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同時完成人車分流。

  地鐵通運門站也將按照地上地下一體化設計建設,項目融合了文物保護、地鐵換乘、商業開發等多重功能。地面上是甕城遺址公園,地下一層為原址回遷的甕城遺址展示區、非機動車停放區、便民服務空間等區域;地下二層為機動車停車區、地鐵6號線、地鐵S6線以及遠期的103線三線地鐵換乘空間,通過拓展建設便利店、飲品店等便民設施,方便換乘市民及游客停留休憩,提供良好的換乘和游玩體驗。(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