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亞洲最大構件廠轉型升級 服務副中心雄安新區建設

日期:2020-11-30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變身智慧化的裝配式建築構件生産基地 昔日亞洲最大構件廠轉型升級 服務副中心雄安新區建設

  電子接單、電子派單、全程跟蹤,像點外賣一樣生産樓板與門窗,成型後用於城市副中心建設。位於南六環的北京建工新材大興廠區,前身是1958年投産的北京第一建築構件廠,曾是亞洲最大的構件廠。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生産方式面臨轉型升級。借助大數據、雲平臺、物聯網,老構件廠正變身智慧化的裝配式建築構件生産基地,服務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地的建設工程。

  “提起第一構件廠,當年可是無人不知。”説起62年前的歷史,畢業後就來到這裡的老顧問張小力如數家珍。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對建築材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1955年,北京開始籌建第一建築構件廠,並於1958年正式投入生産。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起來的北京市第一家大型鋼筋混凝土預製構件廠,也曾是亞洲最大構件廠。“投産十年間,廠子共生産各類構件總計約47萬立方米,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而興建的第一批‘十大建築’,建設過程中使用的不少構件都産自這裡。”

  時針撥轉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號角吹響,建築業步入大發展階段,對建築材料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就拿對構件尺寸精度的要求來説,最初是釐米級,後來是毫米級,如今盾構管片已經到了0.1毫米級,只能容忍‘細如髮絲’的偏差。”張小力坦言,每一次變化對構件廠而言都是一次新挑戰。

  “我們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主動轉型升級。”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總經理吳讚説,2000年後,老構件廠開始向“地下”轉型,進入全新的盾構管片生産領域,生産從直徑6米到直徑6.4米的管片。2016年開始,隨著裝配式建築産業“東風”的到來,第二次轉型再啟動,老廠房被改造成裝配式構件生産基地,將樓板、門窗等建築構件的生産工藝標準化,還建立起了一套智慧管理平臺。

  在現場看到,這套以大數據、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智慧管理平臺,就像是一個智慧駕駛艙,不僅可以線上生成電子化訂單,還能將訂單直接派發下去並全程跟蹤生産進度。尺寸是多少?哪些已經發貨?哪些還在生産?廢料有多少……所有數據資訊都能通過智慧平臺搞清楚,讓裝配式構件的生産像點外賣一樣便捷、個性化。

  “除了大興廠區外,我們目前還建立了南口、文安和玉田三個廠區,裝配式構件的生産供應可覆蓋京津冀300公里供應圈,年産量能達到60萬立方米。”吳讚介紹,這些裝配式構件正大量用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航城和雄安新區的建設。而未來,隨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裝配式構件生産基地還將實現自動生産和運輸無人化,讓建築業真正插上智慧的翅膀。(趙瑩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