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代表委員共話更好守護“她權益”
保障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也是社會進步的尺規。從緩解生育焦慮到拓寬就業之路,從關注女性健康到嚴懲拐賣行為……一個個務實可行的議案提案,一句句為更好守護“她權益”的建言獻策,不僅標注了一個國家婦女權益發展的刻度,更彰顯了包容平等、文明和諧的社會底色。
關鍵詞:給生育“減負”
育兒市場供給要跟上
部分年輕人生育意願和生育率不高的問題,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從孕期投入、生理壓力到産後照料、托育困擾,再到教育培養、工作家庭衝突、職業中斷停滯等諸多現實問題,讓部分育齡女性‘不願生’‘不敢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分析原因時説。
為了讓女性有更多“生育安全感”,張樹華建議,推動落實産假、哺乳假等制度,解決延長生育假、男性陪産假等待遇保障。完善相關監督管理制度,針對女性就業權益進行調查、監督,對損害女性就業權益的行為進行處罰。根據用人單位女員工規模及年度生育情況,實行相應的稅收優惠或獎勵,加快完善生育成本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減少用人單位因用工成本而産生的性別歧視。
生育後的托幼服務、入學後的子女接送等照料負擔也使一些女性面臨“想生而不敢生”的尷尬。
“解除女性生娃後顧之憂,育兒市場供給要跟上。”張樹華建議,推動培育服務多樣、價格合理的育兒市場,特別要解決育兒市場中平價育兒産品和服務缺乏的問題,降低家庭的長期撫養成本。還可通過消費券等形式對需要育兒服務的家庭予以持續性補貼。
“廣大家長們特別是雙職工青年夫婦、多胎家庭對優質托育服務呼聲越來越高。”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院長劉林也呼籲,加大優質托育服務供給,建立分級分類服務標準,促進托育服務機構多樣化發展。對於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要同步落實場地、補貼資金等配套支援政策措施;對於市場型托育機構,要及時明確資本准入條件和監管制度,穩定發展預期,健康市場秩序。鼓勵有條件有餘力的幼兒園同步開展2至3歲日托和周末托育服務,一方面拓展托育場地來源,提高公共服務資源利用效益,另一方面有利於建立托、幼一體化發展體系。
關鍵詞:身心發展
將兩癌篩查費用納入醫保 拓寬就業之路
乳腺癌和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兩種癌症。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市衛計委黨委書記、主任方來英建議,將兩癌篩查費用納入醫療保險,推動適齡女性兩癌篩查實現制度化。“早發現、早治療不僅能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還能降低患者醫療負擔。”方來英以乳腺癌舉例,我國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至54歲,美國和歐盟則為55歲至59歲,這意味着乳腺癌給我國女性健康及勞動力帶來了更大的損害。“如果將費用投入到早期篩查過程中,提前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治療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實現制度化安排,也體現在對抗腫瘤藥物的合理使用上。針對一些抗腫瘤藥物價格高的問題,方來英建議,相關部門儘快研究對應的費用扶持政策。“不能只關注價格本身,要重視通過政策進行費用扶持。既要支援腫瘤藥物科研技術攻關,又要適應市場需求,讓科研成果用於民、惠於民。”
“35歲+”的女性,有些人在找工作、換工作時亮起了“紅燈”。“職場和家庭間的選擇幾乎成為每一個成年女性必須面對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香江國際中國地産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北京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楊莉珊呼籲,高度關注並拓寬中高齡女性就業之路,在法律和政策上給予一定傾斜性保護。“勞動法雖然明令禁止‘就業歧視’,但沒有對禁止年齡歧視進行具體規定。”楊莉珊建議,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對聘任中高齡女性就業者的用人單位給予一些補貼,並建立失業保險基金等。與此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女性就業能力和本領,也是應對挑戰的有效方式。楊莉珊建議,在新消費、“網際網路+”等強勢發展的新形勢下,積極開展適合女性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推動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專業化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為中高齡女性求職者提供社群行銷、自媒體運營、心理諮詢等實用性高、針對性強的技能培訓。同時通過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鼓勵中高齡女性創業者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
關鍵詞:權益保障
嚴厲打擊 讓“天下無拐”
拐賣人口犯罪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第三大犯罪現象。不少代表和委員就此問題建言,共同呼籲讓“天下無拐”。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全國政協委員、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建議,修改現行刑法相關條文,提高收買婦女、兒童量刑標準,從嚴從重打擊此類犯罪,同時開展打擊拐賣人口犯罪和清查救治被拐人員專項行動。
“拐賣婦女兒童是對人基本權利的侵害。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起到震懾作用,遏制相關犯罪的發生。”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齊玫認為,目前對“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量刑較輕,假如剝離對後續非法拘禁、故意傷害等行為的懲罰,單純以收買被拐婦女行為定罪,難以起到真正的震懾作用。她在擬提交的議案裏提出,建議提高“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的量刑標準,使收買人面臨更高的犯罪成本。
“為首次登記戶口的人員建立DNA特徵庫,能直接有效的預防、打擊拐賣行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劉紅宇建議,在部分地區試點採集首次登記戶口人員DNA,設立戶籍基因特徵庫,能快速獲取人口拐賣案件的線索,有力震懾犯罪分子,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創造更加安全、公平的環境。“設立戶籍基因特徵庫的法律條件已基本具備,數據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的頒佈,為設立戶籍基因特徵庫提供了法律支撐和保障。”(高枝 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