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協作大考中交出首善答卷——北京2019年脫貧攻堅考核居全國前列

日期:2020-04-29 10: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在扶貧協作大考中交出首善答卷——北京2019年脫貧攻堅考核居全國前列

  日前,中央公佈了2019年脫貧攻堅的“成績單”:北京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考核中綜合評價為“好”,位居全國前列。在北京扶貧協作的河北、內蒙古,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綜合評價同樣是“好”。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任務帶來的新困難和新挑戰,北京用好成績證明了堅決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力和信心。

  首要意識“打硬仗”

  脫貧攻堅戰是一場硬仗,信心來自於真抓實幹。2019年,北京市領導班子開展了一輪密集調研,調研坐標不是北京城,而是內蒙古、河北等北京扶貧協作地區。與此同時,各區也積極主動到結對旗縣對接工作,走村入戶,送暖問需。

  2019年,全市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扶貧支援領導小組會等21次,研究推動扶貧支援工作。市領導召開京蒙、京冀高層聯席會議7次,定期研究推動工作,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年度項目落實見效。

  “北京市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扶貧支援作為光榮的政治任務、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分內之事,始終樹牢首要意識,堅持首善標準,發揚首創精神,發揮首都優勢,爭創首位效益,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市扶貧支援辦黨組書記、主任馬新明介紹。

  在高位統籌推進下,北京扶貧協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在頂層設計上,制定實施《北京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北京市關於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20多項制度。北京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46個擴大到55個,設立10個專項工作組,加大統籌協調重點工作力度。在工作體系上,架構起組織、政策、動員、責任、培訓、監督、考核、宣傳等八大工作體系。

  北京提出了“抓黨建促援建”的創新工作模式,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扶貧攻堅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通過抓落實、抓考核、抓整治,涌現出“鬥軍灣村扶貧協作黨員驛站”“農民智慧書屋”“小組團黨政援建機制”等基層黨建扶貧創新模式。

  在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場上,沒有旁觀者。北京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構建全市“一盤棋”的大扶貧格局:3200多家學校、醫院、鄉鎮、行政村紮實開展結對幫扶;市屬媒體深度參與扶貧,捐助公益廣告時段資源9.7億元;1.3萬家社會組織、28.9萬名愛心人士參與幫扶。扶貧支援,不但是北京的分內之事,也走進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首善標準“補短板”

  對口扶貧支援工作,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重在“精準”倆字。如何做到精準,首先看貧困地區急需什麼。中央提出,脫貧攻堅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多年的扶貧實踐表明,教育、醫療、住房是貧困地區民生最大的短板,這三塊短板就是“三保障”的內容。

  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重要指示精神,會同受援地全面排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做好資金項目傾斜的同時,北京市追加2億元支援河北、內蒙古補齊短板工作。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2019年,北京投入2779.8萬元支援38個教育扶貧項目,資助貧困學生改善貧困鄉村辦學條件,開展京蒙京冀之間教師雙向交流,在提高貧困地區教學水準的同時,逐步形成北京特色的教育扶貧模式。

  疾病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最大“攔路虎”。2019年,北京市緊扣河北、內蒙古因病致貧返貧率高的問題,瞄準地方病“靶子”,充分發揮首都優質醫療資源集聚的優勢,安排1.26億資金改善鄉村衛生院(室)醫療設施,推動醫療服務下沉,提升醫療服務水準。全年三級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單位向河北、內蒙古選派專家開展專業技術交流509人次,培訓受援地專業技術人才26337人次,開展義診會診65706人次,救治貧困患者59933人次。

  為了讓困難群眾住上安全房、喝上健康水,北京在受援地實施了住房和飲水安全工程。在張北縣,西城區安排幫扶資金解決了當地716戶貧困戶的安全住房問題。在蔚縣,密雲區支援6個鄉鎮9個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受益群眾5747人,其中貧困人口1266人。此外,北京市還積極協調動員中國地質調查局繼續在河北阜平、張北,內蒙古喀喇沁、鄂倫春等旗縣開展打井找水調查等工作,為內蒙古高氟、高砷貧困地區安裝凈水機14807台。

  首創精神“亮招牌”

  在普通人眼裏,一把小小的笤帚除了可以清掃之外沒有啥大用處。而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卻成了當地一個特色産業,並由此徹底摘掉貧困“帽子”。小笤帚做出脫貧大文章,得益於順義區在對口支援赤峰市巴林左旗脫貧中的創新之舉。

  利用京蒙扶貧協作資金,順義區在巴林左旗援建笤帚苗産業園區1個、笤帚苗加工廠12家,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年産原苗3500萬公斤以上,加工轉化能力每年約8000萬把(件),年産值達5.6億元,帶動了9138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小笤帚”帶動了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背後是北京在産業脫貧中的探索與創新。北京聚焦産業扶貧更深遠的問題,因地制宜,把受援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了北京特色的扶貧支援模式。

  在河北豐寧,北京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歷史機遇,助力河北脫貧攻堅。目前,懷柔區與豐寧縣共建的“懷豐産業園”已有17家北京市企業落戶園區,吸納貧困勞動力100餘人穩定就業。在河北淶水,總投資193億元的北京公交製造産業園落地,將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

  針對燕山太行山山區貧困縣交通不便、耕地少、土壤差、氣溫低的特點,北京市投入2515.05萬元協作資金,撬動社會資金3億元,在淶源縣建設亞洲最大的黑木耳種植和加工基地;針對內蒙古草原資源豐富的優勢,首農月盛齋公司在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投資1.53億元建成現代畜牧業産業園項目,已帶動339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在做好産業扶貧的前提下,北京把産銷對接當做重點工作來抓,充分發揮北京特大型城市的消費能力,大力推進消費扶貧。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成立一年來,消費扶貧總額達177億元。

  過去一年,北京市投入財政資金65.44億元、社會捐助16.3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839個;選派挂職幹部人才2252人,培訓各類人員9.75萬人次;銷售扶貧産品總額177億元;助力39個旗縣摘帽、50.6萬貧困人口脫貧……一串串的數字,是全市上下共同拼搏的明證。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馬新明表示,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北京市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王琪鵬 魏民峰)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