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從稻麥阡陌到科創樂城

日期:2019-09-24 16:0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亦莊:從稻麥阡陌到科創樂城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1992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中破土奠基。兩年後,經國務院批准,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首都改革開放的窗口在北京東南向全世界打開。歷經27年的發展建設,截至2018年,已有2萬多家企業、其中近百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經開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完成3800億元,用北京0.35%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近20%的工業增加值,其綜合發展水準在20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中位列第4。2019年初,市委市政府批准經開區管理體制改革並擴大區域範圍從60平方公里到225平方公里,經開區肩負着新時代的職責與使命邁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戰略引領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智城

  掌握前沿科技並迅速應用科技成果是變革生産方式、快速提升綜合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上有源頭,下有落地”為指導,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持續發力:進一步加強精準對接,讓科技成果“找得到”;着力優化服務環境,讓科技成果“引得來”;全力完善承載條件,讓科技成果“落得下”,為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出了可行可鑒的“亦莊模式”。不斷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科學、智慧製造等關鍵性、引領性技術的重大突破。在“政府簽約落地、孵化載體承接、企業自主對接”多方式推動下,世界上首架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在這裡誕生,中國民營運載火箭在這裡實現了零的突破,全國唯一IPv6根伺服器工程中心以及全球最大的重組蛋白庫在這裡建成……2019年上半年,研發新技術32項,完成新産品31項,申報國家級重大專項6項。8月,北京亦莊創新發佈公佈經開區5G産業生態正加速完善,現已建成並達到5G使用標準的基站超200個,年底前可實現5G網路全域覆蓋,包含射頻晶片、通信晶片、基站、檢測認證、終端應用等5G全産業鏈在內的30家企業已入駐,未來將加快打造智慧産業和智慧化資訊服務,促進5G與相關行業深度融合。國際領先的創新環境吸引了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積體電路大會以及世界5G大會落戶北京亦莊。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已聚集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國家級研發機構13家,技術創新中心20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52項,萬人實用發明專利擁有量350件,累計轉化各類專利技術4萬件。經開區每年設立專項資金2億元用於獎勵和扶持領軍人才。截至目前,擁有人才總量超過26萬人,其中兩院院士20名,留學海歸人員超過3500名。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慧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慧製造四大産業集群持續引聚高端智力資源,自主創新競爭力不斷提升、深化。

  和諧發展 打造具有國際高品質的生態綠城

  2019年5月,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經開區作為全國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代表被列入試點範圍。9月,經開區成為第一個通過專家評審的試點,正式進入試點方案實施階段,進入“無廢時間”。

  按照《實施方案》,經開區“無廢城市”試點任務包括:促進園區綠色發展,打造綠色經濟新坐標;推動工業高品質發展,實現工業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創新危險廢物管理機制,提升綜合利用水準;踐行綠色生活,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具有産業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經開區示範模式。

  經開區自成立以來便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業節能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是經開區發展踐行的核心理念。2001年,經開區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並通過認證,2003年被命名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11年建成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2018年成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綠色工業示範園區。

  經開區打造了高品質工業再生水處理生産線,鋪成亞洲里程最長的橡膠路面,建成集文化、娛樂、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環城綠道體系,搭建了“一廊一帶,兩主九副,水綠貫城”的生態結構,建設綠色低碳、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打造現代時尚、特色鮮明的空間面貌。出門見綠,500米見園,1公里見水。經開區堅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追求健康持續的綠色繁榮,是一座高品質、國際范、有內涵的魅力新城。

  融合共生 打造世界一流水準的活力樂城

  “産城融合、職住均衡”,建成自信、活力、一體化的城市綜合服務體與國際品質生活就業圈是亦莊新城規劃的重要目標。

  目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構建了“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了“大交通”數據中心,實現車路協同,路運一體化,打造智慧化管控與協同服務的智慧交通系統,全面提升了交通出行品質和運作效率。

  此外,經開區注重職住平衡建設,以“讓在經開區工作的人在經開區住”為目標,分層供給、精準施策。初步形成了單身藍領公寓、單身白領公寓、人才公租房、共有産權住房、定向銷售商品房、專業園區配套租賃住房、普通商品房、高端商品房八類住房構成的住房供應體系,解決區內職住平衡,讓區內就業人員安居樂業創新發展。62%的産業人口共計16萬人的居住問題在區內得到解決。

  通過産業服務、人才服務和市民服務三個維度,還構建起了行政辦公、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六大類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通過高效集約、分區分級、智慧引領的佈局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的國際化、智慧化發展。

  與此同時,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服務、便民商業服務等體系正在加速打造。據了解,經開區目前已完成和在建學校13所、幼兒園13所,其中不乏人大附中、十一學校、中芯幼兒園、耀華國際學校等優質辦學辦園主體,滿足了高水準、多樣化入學需求。引進同仁醫院、東方醫院等知名醫院,建有各級醫院共7家,實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經開區還不斷完善高品質多元化的便民商業服務體系及文化生活服務體系,建有高檔賓館及經濟型酒店近70家,大型商業綜合體4家,影院劇場5家,每年組織專業演出60余場,承辦和組織市區兩級體育賽事30余場,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

  從當年阡陌縱橫的農墾區到如今科技創新的孵化場,60平方公里到225平方公里,經開區不僅成長為北京經濟的重要引擎,更是一座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高端産業新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