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亦莊,近兩年來涌現20余家商業航太企業,成為中國民營航太“軍團”的中堅力量 飛天路上民企逐夢
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太自主研發的三級運載火箭“朱雀一號”發射升空。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永恒的夢想。近兩年來,中國人逐夢太空的步伐越走越快,除了傳統的“國家隊”,民營企業也身影頻現。藍箭航太、零壹空間、翎客航太、星際榮耀、星途探索、靈動飛天……僅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又稱“北京亦莊”),新涌現的商業航太企業就有20余家,其中,民營火箭企業達9家。
民企掀起商業航太熱潮
700多條鐳射焊縫,每一條都嚴絲合縫,機器人完成鐳射焊接後,這個周身閃着銀光的大傢夥如同工藝極其精美的金屬“大喇叭”。它的名字叫噴管。作為火箭發動機推力室的重要裝置,噴管是火箭推進劑燃燒産生的高溫高壓熱能轉化為動能的關鍵裝置。從這個“大喇叭”出口噴射的燃氣,速度達到每秒鐘3500米。
半個月前,藍箭航太自主研發、國內首創鐳射焊接夾層噴管技術,噴管機器人全自動鐳射焊接的首臺噴管順利下線。這成為民營火箭企業在重大核心技術領域的成功突破。
距離藍箭航太不到2公里,另一家火箭企業星際榮耀也迎來新進展——2019年上半年,星際榮耀將進行首枚入軌運載火箭發射。
從星際榮耀驅車幾公里,便到了零壹空間的所在地。這家2015年首批進入商業航太領域的民營企業,也計劃於2019年3月底發射其自主研發的首枚商業入軌火箭,目前該枚火箭已經完成總裝。
截至2019年1月,成立2年多的星際榮耀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逾7億元,而比星際榮耀更早成立的藍箭航太已累計融資超8億元。
民營企業前赴後繼,資本紛紛涌入助力,一大批航太技術及周邊産業帶來的新産品和新服務,讓航太離普通人越來越近。
“過去,商用衛星發射‘一箭難求’,火箭發射一是貴、二是周期長,衛星需要搭載在一些從事重大科研項目的大火箭裏,坐‘順風車’,以後要坐‘專車’了。”藍箭航太相關負責人説。
藍箭航太CEO張昌武認為,隨着商業航太領域向民營企業放開,除了國家航太部門所承擔的深空探測、載人航太、北斗衛星發射等重點任務外,科研院所的科研衛星、民營微小衛星星座等眾多商業衛星的高頻次發射將逐漸更多依靠民營航太企業,與“國家隊”形成互補。
北京創新的“火箭速度”
申請火箭及發動機領域專利等知識産權115項,其中70%都是發明專利——這是藍箭航太一家公司成立不到4年的創新成果。
由於機制靈活、市場化導向等原因,輕裝上陣的民營航太企業相比國家航太院所而言,在創新效率上如同快艦之於巨輪,效率高、成本低是民企能夠發揮特長的優勢所在。
以藍箭航太日前攻克的發動機噴管技術為例,該技術的突破將大幅度降低噴管製造成本,縮短製造周期。而藍箭航太正在研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可復用、環保、高效,而且價格便宜,將非常適合未來高頻、低成本的商業發射。
對於火箭發射“國家隊”與民企的關係,星際榮耀負責人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形容:“國家隊好比是世界盃,好看,但不是天天有;民營火箭公司就好像是俱樂部聯賽,更加市場化、商業化。”
豐台東高地,是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也是中國航太人才的“黃埔軍校”。在緊鄰東高地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民營航太企業紛紛選址於此,也是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爭奪科研人才。
“北京是航太人才的首選。”星際榮耀項目副總裁解放説。張昌武介紹,藍箭航太目前有260多人,其中170人都是研發人員,很多都是具備豐富經驗的航太從業者。
不只是藍箭航太、星際榮耀,在零壹空間、翎客航太等多家公司,技術研發團隊骨幹均為資深航太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多人參加過載人航太工程、探月工程的運載火箭、空間飛行器等重大項目的技術工作,北京密集的航太院所及其人才資源,成為孕育民營航太力量的絕佳土壤。
北京亦莊集聚的大批智慧製造和電子資訊類高精尖企業,也為民營航太企業實現上下游的配套合作以及心無旁騖搞研發、攻市場創造了好條件。
“之所以民營航太企業都願意選擇北京亦莊,是因為這裡的營商環境非常好,”零重空間董事長蘭利東説,“很多手續在手機上就能搞定,非常方便。”星際榮耀負責人透露,全國多地曾邀請他們在當地設立生産基地,多處考察後發現,亦莊政策及辦事流程透明度高、效率高,將總部、研發、設計基地設立於此是很好的選擇。
目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了商業航太企業20余家,涉及商業航太領域火箭動力研發,火箭和衛星總體設計、配套産品研發、産業供應鏈及商業運維等環節。
産業扶持按下飛天“加速鍵”
伴隨着轟隆隆的巨響,一道15米長的藍色火焰從發動機尾部噴出,成功點火,山坳裏騰起蘑菇雲般的塵土。20秒鐘後,響聲停止,觀景臺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是在浙江湖州,藍箭火箭發動機短噴管的推力室進行點火試車的場景,也是國內首個民營大推力液氧甲烷推力室試車。試車所用的,是藍箭航太自建的我國首個民營試車臺。此前,全國只有一家單位有液體發動機試車臺,並且不輕易向民企開放,自建平臺成了民企快速進行技術創新的重要出路。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促進民營航太産業發展,開發區下一步將搭建火箭衛星研發平臺、火箭衛星生産基地,上游與積體電路企業合作,開發航太器使用的元器件,下游與交通、市政、工業等終端應用領域合作,形成涵蓋從空間段、地面段到用戶段的一條完整産業鏈,爭取未來在開發區形成百億元規模産值的民營航太企業集群。
除了設計、研發環節,火箭的生産製造對於生産空間需求也不小。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北京吸引、集聚優秀民營火箭企業拓寬了“造夢”空間。
2018年8月,研製火箭“心臟”的商業航太火箭發動機公司宇航推進將公司總部、研發基地設到北京亦莊,一個月後,其在河北滄州的生産試驗基地正式奠基,並將在2019年5月落成。
與之相似,為航太企業提供輕質化結構等技術産品的愛思達航太科技,2018年10月在北京亦莊設立研發中心和總部,生産製造基地則設在了天津東麗。“在亦莊,我們能把創意和想法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和圖紙,在天津的生産製造基地,我們能把圖紙變成現實。” 愛思達董事長王志勇説。(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