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機制改革助推重大原創成果産出 新型研發機構成為創新“引擎”

日期:2024-04-10 08: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在全球首創消化內鏡單目3D成像系統、發佈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開發1024通道腦電信號採集系統……伴隨本市新型研發機構科研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一批重要原創成果陸續涌現。通過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正在實現可持續高品質發展。

  4月9日下午,在北京友誼醫院門急診大樓5層消化內鏡中心的腸鏡室裏,消化內科醫生孫秀靜正帶領團隊進行腸鏡檢查。不同尋常的是,眼前的腸鏡檢查設備共有3塊顯示屏,而檢查的醫生則都佩戴著3D眼鏡。

  左側最大的螢幕上,實時顯示著結直腸內部的3D影像。隨著內鏡的插入,右側顯示屏跳出了黃色的提示框——人工智慧系統提示發現了病變。

  一場看似平平無奇的腸鏡檢查,其實應用了眾多國內外領先的醫療創新科技,消化內鏡的單目3D成像系統及消化道疾病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就是最大亮點。借助這一“黑科技”,醫生在患者乙狀結腸部位發現並取出了一顆僅3毫米的小息肉,規避了發生惡性病變的風險。

  “常規腸鏡檢查設備難以檢出5毫米以下的小息肉或形狀較為扁平的息肉,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友誼醫院消化分中心實驗室副主任朱聖韜介紹,消化內鏡的單目3D成像系統主要適用於有確診需求的篩查患者,目前已完成相關檢查1000多臺。

  “近年來,本市積極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我們在政策的支援下實現了高品質發展。”友誼醫院院長張澍田介紹,2023年,友誼醫院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科院蘇州國科醫工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三方發揮各自優勢、緊密合作,形成“産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

  這一新型研發機構的形成,有力推動了新藥物、新器械、新策略、新體系等消化系統疾病前沿科研創新的進展,消化內鏡的單目3D成像系統就是該實驗室在全球首創的。

  “傳統的腸鏡檢查中,微小或隱藏的病變往往難以識別。如何精準觀察病變,特別是細微病變的真實形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張澍田介紹,基於這樣的需求,實驗室首創了該系統。系統基於單眼立體成像原理,自主研發雙網路超分辨成像演算法,通過高速處理器對內鏡的每一幀圖像信號進行甄別處理,形成真實的左右眼圖像,從而將普通內鏡圖像轉化為3D圖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消化道內部的立體觀察。

  多中心、大樣本、交叉設計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表明,與普通2D腸鏡相比,使用3D腸鏡能夠將息肉檢出率提高1.54倍、腺瘤檢出率提高1.45倍。

  “推動主體多元化、攻關整合化、管理現代化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提高了醫藥領域科學技術和診療水準,從而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更有力的保障。”張澍田説。

  友誼醫院牽頭組建的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只是本市新型研發機構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在賦予新型研發機構充分自主權的前提下,推動機構結合本市優勢和特點,圍繞關鍵技術方向和問題,集中力量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比如,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發佈的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Quafu(夸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實現開放式架構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信距離突破615公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承擔的“智慧腦機系統增強計劃”,已完成1024通道信號採集系統的開發;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佈“悟道3.0”系列大模型,在語言、視覺、多模態等基礎大模型方面取得研究突破……

  一批重要原創科研成果的涌現,體現著本市從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科研活力等方面助力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有力成效。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將組織第三方機構和專家,開展好相關新型研發機構階段性評估和綜合評估,推動機構逐步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吸引合作和社會資金投入,持續提升機構科研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産出更多原創科研成果。(孫樂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