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建言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 推動科技文化深度融合 釋放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正在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多位代表圍繞加強基礎研究科研攻關、以“科技+文化”推動産業升級、激發創新動力等話題建言獻策,助力首都高品質發展。
郝平代表:加強基礎學科佈局 服務科教興國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説,這些年,北大充分發揮基礎學科的“四梁八柱”作用,努力在基礎研究領域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郝平介紹,北大面向科學前沿,着力加強基礎學科佈局,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把62%的中央專項經費投向基礎學科,守護好學科根基。此外,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研攻關方向,建立健全有組織的科研攻關機制。近年來,北大多個高水準科研團隊在光電器件裝置、新一代幹細胞技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匯聚了一批領軍人才,建設了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等前沿研究機構。
郝平談到,下一步,北大將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改革攻關機制,打造多層次的有組織的科研體系。同時,深度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持續提升學術管理服務品質,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進一步在基礎研究的科研範式、組織模式、評價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努力産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談到如何服務好科教興國戰略,郝平説,我國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學就必須肩負起更加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主動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和戰略先鋒力量。”
王少峰代表:打造文化科技園 助力産業轉型
南中軸地區是豐臺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功能組團,由國際商務區、國際文化科技園區、國家級博物館群以及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等多個功能組團組成。其産業升級發展,也是2023年豐台區着力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們將通過重點項目和功能園區的帶動,從傳統服裝批發業態升級為科技、文化、國際商務等高端産業,帶動地區全面轉型與活力復蘇。”全國人大代表、豐台區委書記王少峰説。
王少峰表示,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將打造“空間+投資+服務”於一體的園區,引領大紅門地區“華麗轉身”。2022年12月30日,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正式開園,54家企業落地,包括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國家高新企業16家。目前園區二期項目正加快推動工程建設和招商蓄客,預計2023年底前將全園開放,入駐企業達到100家。
“未來,南中軸大紅門地區將推動國家級博物館群等重要文化設施群落地,着力打造高品質的首都商務新區,規劃建設大紅門藝術公園,加快佈局文化演藝和文化展示設施,打造文化藝術新地標,形成禮樂雙軸空間格局。”王少峰説,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作為南中軸地區建設的先導區和標桿性項目,將打造國際一流“科技+文化”新地標和數字經濟新高地,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創新發展生態,為推動地區功能重塑、産業升級和品質提升,推進高精尖産業向南中軸地區集聚發展按下“加速鍵”。
王合生代表: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 加快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海淀區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豐富,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也是主力軍。”全國人大代表、海淀區委書記、中關村科學城黨工委書記(兼)王合生説,海淀區將進一步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驅動,努力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走在前列。
教育方面,海淀區將支援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産學研融合發展,使高校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科技創新方面,海淀區將立足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加快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服務保障好重組後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支援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資訊等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平臺作用,支援他們聚焦前沿領域進行關鍵技術攻關,支援龍頭企業和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進行通用底層技術佈局,以底層關鍵技術突破帶動産業發展,培育更多的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上市公司。“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推動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王合生説,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境外主體和創新人才到海淀區工作,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我們將不斷提高專業化、國際化和市場化服務水準,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在人才方面,海淀區將聚焦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和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通過實施“薪火共燃”計劃,培養更多的企業家;通過舉辦中關村論壇,聚集更多的創新主體和創新團隊。
伊彤代表: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資源 提升文化産業科創能力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數字技術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引擎,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文化産業獲得廣泛應用。國家層面陸續出臺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戰略舉措,高新技術廣泛滲透到文化産業的生産、傳播、消費、體驗等各個層面和環節,線上虛擬文化消費和體驗不斷增長。”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建議,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在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促進文化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業態創新。
伊彤談到,北京在以科技賦能文化産業發展方面有着先天優勢。一方面,北京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博物館、景區資源亟待進一步開發。另一方面,無論是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數字文化娛樂獨角獸企業數量,還是“全國文化企業30強”數量、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數量等,北京均居全國首位。
伊彤建議,加速落實國家和本市出臺的有關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産業數字化等相關規劃與政策,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資源,分層分級,打造特色文化資源IP,針對不同行業實施差異化IP開發運營策略。抓住元宇宙給文化産業帶來的新機遇,加強文化元宇宙底層技術的佈局與研發。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支援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此外,還應加大文化科技融合財稅金融支援力度與文化産業的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王廣燕 張蕾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