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發展鞏固高精尖産業。作為實現資訊技術領域自主可控的關鍵,信創産業正成為北京經開區高精尖産業發展中的一顆“明珠”。國家信創園一期項目提速“封頂”,國內首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源安全委員會落地,一款款國産晶片、國産作業系統等自主可控産品相繼推出……截至目前,經開區已落地200余家信創領域企業,集聚起全國90%以上資訊技術頭部企業。
頂層佈局,從無到有
如何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受制於人”的問題?推動自主研發基礎軟、硬體的國産替代,發展信創産業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位於首都東南的經開區,也因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基礎和智慧製造配套環境等優勢,而抓住時代機遇,佈局信創産業。
數據顯示,北京市的信創企業佔全國信創企業總數的40%以上,發揮區域優勢,搭建承擔國家戰略任務的産業園區勢在必行。2019年,在工信部、北京市和經開區的三級支援下,信創園躍升為國家級園區,發展坐上“加速器”。
自2020年開始,經開區依託信創園建設精準招引重點企業。工作人員詳細梳理了信創産業鏈,對標鏈條中晶片、系統軟體、中間件和應用軟體等每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龍頭企業、關鍵性企業,進行一對一招引。以經開區的政策傾斜和“管家式”團隊服務為“雙輪驅動”,當年5月,龍芯、華為、飛騰等首批30家國家信創領域重點企業集中簽約落戶信創園。
聚企成鏈,從有到優
“在經開區信創産業環境和上下游配套服務的吸引下,我們於2021年正式遷入經開區信創園。”國科天迅副總經理徐俊亭説。自落戶以來,國科天迅根據發展需求擴建研發中心和自建産線,圍繞光纖通信、無線通信等新一代高可靠通信技術進行創新攻關。就在2023年1月,該企業推出國內首顆100%國産化高速串列介面晶片——CTN1062系列,可廣泛應用於長距離同軸電纜傳輸高速串列數據的通信系統,解決了該領域的“卡脖子”難題。
從有到優,這也成為經開區引聚企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建電子的落戶完善了協同創新體系,深化“信創+建築”發展生態;湯谷智慧的遷入填補了超大規模數字設計原型驗證軟體工具國內空白,助力信創産業鏈相關上下游企業軟硬體適配工作前移;華翊量子的成立,讓量子電腦在研發的路上不斷突破;宏誠創新總部的遷入,助推國家新基建和生物安全戰略落地……
隨着眾多信創領域企業的加速聚集,經開區也陸續涌現一批突破性産品方案。京微齊力推出國産首顆22nm低功耗高性能工藝的FPGA晶片;龍芯統信體系國産筆記型電腦實現開機時長14秒的飛躍性技術突破;還誕生了包括統信自研作業系統、中興數據庫、青藤雲安全等10余項全球對標産品。
集群生態,梧桐引鳳
産業鏈條日漸完善,經開區初步形成覆蓋高性能晶片、作業系統、數據庫、整機終端、系統整合、網路安全服務等全産業鏈的信創産業集群生態。
“在信創産業轉型升級中,國産作業系統遷移的基礎,是打造一個創新生態。生態圈內除了我們作業系統廠商外,更要聚集整個産業鏈的合作夥伴。”統信軟體有關負責人説。以深度(deepin)社區為基礎,統信軟體希望建設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作業系統根社區,打造中國桌面作業系統的根社區。借助信創園的企業聚集優勢,統信軟體已與龍芯、華為、飛騰等多家企業完成適配,且2022年該企業生態適配數量突破了100萬,生態夥伴數量也達到6000家。
不僅發揮企業之間的牽引力,經開區還通過專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持續擴容信創生態圈。近年來,信創園建成了國家通用軟硬體適配中心、國家資訊技術應用創新展示中心、技術驗證測試平臺、網路安全保障平臺等,打通專業服務鏈,支撐信創産業國産化替代,推動産業自立自強。而隨着國內首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源安全委員會在經開區成立,也將助力開源生態發展,帶來信創産業新的增長極。
接下來,北京經開區將進一步提升信創産業承載力,加強部市區協同,以産業鏈強鏈和産業平臺強基為抓手,以龍頭帶動、平臺驅動、生態推動、供需聯動為路徑,構建國産資訊技術體系,完善自主計算産業鏈,推進向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推廣應用,持續推動信創産業創新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