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區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公示 513處傳承古都歷史文脈地名入選

日期:2022-11-30 07:4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核心區第二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公示 513處傳承古都歷史文脈地名入選

  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更是首都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9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衚同第二批)》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東城區政府、西城區政府網站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在首批公佈598處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基礎上,經進一步篩選與評估,北京擬將核心區513處傳統地名列入第二批保護名錄。

  街巷衚同類傳統地名應保盡保

  首都功能核心區範圍內,形成了歷史底蘊深厚的地名文化遺産。2021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已組織篩選並公佈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衚同第一批)》,收錄598處街巷衚同類傳統地名。在此基礎上,按照“應保盡保”目標要求,第二批保護名錄應運而生,擬列入513處傳統地名,推動實現地名文化價值動態評估和名錄有序補充。

  按照新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傳統地名指各歷史時期流傳下來或者曾使用過的地名,以街巷和衚同名稱為主。此次篩選傳統地名時間下限截止到20世紀70年代。

  本次公示的地名類型豐富多樣,充分體現了北京大國都城、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例如,以都城衙署機構命名的鐘鼓衚同,以明代鐘鼓司設在此處得名,中軸線重要節點鐘鼓樓正是由鐘鼓司派人“值守”;老錢局衚同,因明清時期鑄造錢幣的機構設此得名;教場口街、營房寬街等曾為駐軍之地。四道灣、毛家灣等則體現歷史時期北京“八水繞京華”環境特點。

  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一些在20世紀60年代有過調整的地名,本着“相容並包”的精神,在現用傳統地名後括注了原名。如惜薪衚同由惜薪司衚同簡化而來,此次保護名錄從歷史文化角度,將新舊名並列,形式為“惜薪衚同(惜薪司衚同)”。

  新中國特色地名大幅增加

  與第一批地名相比,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體現了“厚古不薄今”的特點,明清民國直至20世紀70年代,尤其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稱比例大幅增加,體現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據悉,這類地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地標性建築衍生命名,二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形成的街巷道路名稱。比如,北京火車站是20世紀50年代與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等並列的十大建築之一,北京站前道路在街巷道路規範化時,被命名為北京站街。而龍潭街道幸福大街、光明中街、福光路等,是新形成的街巷道路名稱,主要集中於南城地區。“1949年以前,這些區域荒草叢生,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此相繼建成居民住宅樓區,梳理水系、改善環境、興建道路,在街巷道路命名上也充分體現了居住環境的變化。”相關負責人説。

  45處片狀地名上榜

  東四、西四等片狀地名是北京傳統地名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較強的空間指位功能,也承載了重要歷史文化意義。據悉,此次編制團隊在已有工作基礎上,結合片狀地名産生時代、影響範圍大小、歷史文化豐富程度等因素,初步篩選出45處片狀地名列入保護名單。

  從時代上來看,45處列入保護名錄的片狀地名形成時間從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後跨越數百年時間,其中元代1處,為白紙坊;明代25處,包括安定門、地安門等;清代11處,包括北新橋、磁器口等;民國5處,包括沙灘、王府井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形成的有3處,為天安門廣場、車公莊和三里河。

  45處片狀地名的影響範圍基本涵蓋整個首都功能核心區。從片狀地名核心位置看,大部分列入保護名錄的片狀地名位於中軸線上或沿中軸線對稱分佈。位於中軸線上的,包括永定門、前門、天安門等;沿中軸線對稱分佈的如左安門對右安門、廣安門對廣渠門、建國門對復興門等。

  地名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據悉,名錄初稿完成後,編制團隊廣泛動員並徵集了相關街道、責任規劃師與地方專家的意見,對名錄進行刪減補充。未來,該名錄還將繼續根據公示期間公眾反饋意見進行校核調整。(陳雪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