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歷史風貌 創新保護模式 三條文化帶亮出京味兒故事

日期:2022-07-21 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西海濕地公園裏荷花盛開。

西海濕地公園裏荷花盛開。(王海欣 攝)

  什剎海西海歷史濕地景觀風貌恢復,琉璃河遺址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五年來,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下,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上,新亮點不斷呈現。

  7月25日至7月26日即將舉辦的北京文化論壇上,三條文化帶上的京味兒故事將在以“傳承歷史文脈 增強文化自信”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分論壇中娓娓道來。

  老舍筆下的什剎海風貌重現

  大運河文化帶上,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裏,柳林環堤,千頃荷花,蘆葦叢叢,水鴨為群,蟬聲鼎沸……老舍筆下的老北京什剎海,如今風貌重現。

  “我們營造了約2萬平方米的水生種植區,包括荷花種植區、菖蒲、蘆葦區等,水生植物50余種,其中僅荷花品種就多達30余種。”站在成片盛開的荷花前,薊城山水集團西海濕地負責人李慧介紹,園內不僅植物景觀賞心悅目,還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鴨島和2個約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區,通過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種鳥類生境的營建,共同構建出城市濕地的生態系統。“現在,公園裏經常能見到綠頭鴨、鴛鴦等野生鳥類,像黑天鵝這樣在市區不常見的鳥類也曾到訪。”

  近幾年來,什剎海西海通過拆除違建、疏通堵點亮出岸線,還湖於民,讓西海“靜”下來。西海濕地全線共新建7處總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成為市民休憩觀景的親水之地。

  一條千年古運河,講述著傳承與發展。

  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進一步加強。萬壽寺周邊搬遷騰退順利完成,八里橋實現功能性退役,“三廟一塔”恢復古建築歷史格局,一批重點文物得到保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快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實現開工,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一期已具備開園條件。

  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主體工程完工,蕭太后河(朝陽段)全線河道實現貫通;持續開展亮馬河綜合治理工程,國際風情水岸建成了約80萬平方米的景觀廊道……大運河北京段涉及斷面實現全面監測,主要河段水質已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

  2022年,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城市副中心劇院三大文化設施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未來將成為大運河沿線文化新地標。這條流淌著的“發展之河”,生生不息。

  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建

  從距今50萬年以上的人類歷史遺存點週口店遺址,到3000年前的“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遺址,再到距今800餘年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歷史更加悠久。

  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陳列室裏,收藏著琉璃河遺址考古的新發現:一套青銅尊、青銅卣和青銅爵組成的青銅禮器組合,器內珍貴銘文實證了北京3000餘年建城史;一件青銅簋紋飾與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兩器重聚首,進一步證實了西周的名、字制度;還有一件銅鼎底部保存了幾塊羊的骨骼,為考古人員研究西周祭祀和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據……

  “2019年琉璃河遺址考古研究工作啟動以來,遺址發掘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發現眾多西周時期的遺跡、文物,北京城的城市之源在考古發現中不斷得到證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説,在前期墓葬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2022年,考古人員將開啟對遺址宮殿區的考古發掘,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的調查和勘探,“我們將進一步摸清重要遺存的分佈與保護現狀,為科學闡釋和展示琉璃河遺址整體格局、歷史沿革和社會面貌提供依據。”

  以考古成果為依據,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開啟,城址區內的城墻及城壕遺址、宮殿區、祭祀區、墓葬遺址區等都將作為重點展示區域,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與公眾見面。

  不止琉璃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多處遺址保護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市推進《週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完成週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正式向公眾開放;推進《金中都城遺跡保護規劃》編制,實施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開展金中都城遺址公園概念性設計。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將進一步加強,推動遺産整體環境風貌恢復提升;三山五園還入選了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一系列保護重點工作提速,三山五園藝術中心主體結構實現封頂。

  本市還持續推動建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主題片區建設發展;組織實施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盧溝橋宛平城保護修繕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和周邊環境整治工程,統籌協調推動“進京趕考之路”保護利用。

  歷史遺存也將釋放新活力。本市以服務保障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利用首鋼工業遺存改建國家冬訓中心、滑雪大跳臺等場館設施;改造首鋼三高爐為高端秀場和展覽中心;以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為核心打造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門頭溝琉璃渠村停業廠區轉型建設的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計劃2022年內開園,將促進琉璃燒造非遺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滿足故宮、頤和園等重要文物古建修繕需要,開發“非遺+”特色文化産品或服務。

  探索長城保護的“北京經驗”

  在北京,長城保護不是論長度修繕,而是空間範疇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數據顯示,北京長城文化帶貫穿北京北部生態涵養區,約佔北京市域面積的30%。近年來,本市更是將長城作為遺産保護和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形成以遺産保護為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為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的北京長城保護新格局。

  盤踞在山林裏的長城,每年都會啟動搶險修繕工程。截至2022年6月,5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已組織實施。修繕過程在堅持“最小干預原則”的前提下,透著“新”意。箭扣長城腳下已掛牌成立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箭扣長城和大莊科長城開展研究性修繕,通過考古發掘、地質勘探、勘察設計、數字化跟蹤等步驟和手段,不斷探索長城保護修繕可複製、可推廣的“北京經驗”。長城沿線6個區都已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488名長城保護員織成了一張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産保護網路。

  這些都是進行時,還有未來時。本市持續探索長城保護長效機制,出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編制長城沿線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點組團規劃。八達嶺世界遺産核心展示區,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馬臺、將軍關—黃松峪、沿河城—黃草梁等一系列特色文旅融合示範區將逐漸亮出來。融“交通、文化、體驗、遊憩”于一體的“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將建成。另外,文物部門與高校合作,打造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長城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探索長城文化保護利用的創新之路。(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