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地區是首都“一核兩翼”的腹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城市南北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北京市先後推進四輪城南行動計劃,集中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和支援政策,重點項目投資總量保持每年1000億元左右。
在一系列重大項目和政策的支援下,城南地區承載力明顯提升,公共服務也邁上了新臺階,百姓生活迎來可喜變化。
“我們這五年”將帶大家領略城南公共服務與文化新風貌。看五年來,城南百姓生活新色彩。
加長補短 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五年來,城南地區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投資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等薄弱領域和區域傾斜,有效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強化優質資源導入,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一)交通先行 搭建南部綜合交通體系主骨架
織密
五年間南部地鐵線路從5條增加到14條,運營里程由90公里增加到230公里,軌道線網規模跨越式增長2.5倍。
提速
隨着大興國際機場建成通航,由城際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為代表的快速綜合交通廊道加快建成。隨着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西延至良鄉站,房山線北延、燕房線建成通車,房山區與中心城區通勤時間縮短到半小時以內。
補缺
隨着地鐵8號線四期、14號線中段和19號線一期等線路開通運營,有效解決麗澤、新發地、大興瀛海等産業、居住密集區域地鐵“空白”問題,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地鐵亦莊線
(二)厚植綠色基礎 生態空間持續有效擴大
大綠大美景觀重現
大興國際機場周邊大尺度造林15萬畝,打通機場周邊7條綠色廊道,“穿過森林去機場”的美好藍圖逐漸呈現。青龍湖森林公園、黃村狼垡公園等一批高品質公園建成開園,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加快建設,綠色版圖持續擴大,每人平均城市綠地面積從30.1平方米增加到47.9平方米,PM2.5從6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城市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品質和環境容量大幅提升。
青龍湖森林公園
見縫插綠 有效增加百姓身邊綠地
向垃圾場、土沙坑、舊貨市場等要空間,南中軸沿線、南海子郊野公園、舊宮城市公園等如今綠蔭華蓋、水系環繞,嘉囿城市休閒公園、久敬莊公園等成為了百姓家門口的公園,新增親民綠化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人居環境和市民幸福感顯著提升。永定河流域生態復蘇步伐加快,河道水面明顯增加,“盧溝曉月”美景重現,綠色生態走廊初步形成,成為市民運動、休閒、親水新空間。
南海子郊野公園
(三)導入優質資源 民生幸福更有厚度
城市南部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已經從滿足基本需求轉向更加注重品質提升階段。緊緊圍繞“七有”“五性”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城南各區積極辦好群眾身邊的事,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教育方面
通過與名校簽約合作辦學、落地市統籌特色優質學校等多種途徑,加快引入優質教育資源,人大附中豐臺學校、北理工附屬實驗學校等14所學校建成啟用,北京第五實驗學校9月開學招生,共新增中小學學位4萬個以上。
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
醫療方面
城南地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吸引一批優質醫療資源向南轉移,五年新增床位4400余張,三級(甲等)醫院數量又加4家,極大地緩解了城南地區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天壇醫院新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經開區院區等已投入運營,北京口腔醫院新院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城南院區等5所醫院正在加快建設,北京兒童醫院、宣武醫院也將落地城南,公共服務水準將進一步提升。
天壇醫院新院區
環境整治方面
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居民穩定增收,城南地區的所有低收入村全部“脫低”,以大興區為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較2017年提高34%,高於全市平均水準。
(四)安全為本 城市服務保障更加有力
城南地區是首都高品質生産生活服務供給的重要保障區,疫情以來,城南各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達産,全力保障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全市生産生活物資供應。
疫情防控及保供方面
豐台區新發地市場,托穩全市“菜籃子”,做好首都農産品保供穩價工作。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和經開區的疫苗、試劑等企業開足馬力,加快研發和生産,城南地區為全國疫情防控提供堅強支援。京南物流基地不斷轉型升級,竇店物流基地加快規劃建設。京東“亞洲一號”啟動土地前期開發,“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的商貿物流體系加快構建。
復工達産方面
城南各區紛紛出臺企業防控幫扶政策,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助企渡難關、謀發展。城南地區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全市抗擊疫情、穩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傳承保護 彰顯城南歷史文脈深厚底蘊
在保障民生之外,城南的文化構建也愈顯厚重。發揮南中軸、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等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打造藍綠交織、文化交融的首都西南部生態文化發展軸帶。
(一)彰顯歷史文脈 打造南中軸生態文化發展軸
位於南中軸上的南苑—大紅門地區是首都城市整體佈局的重要戰略空間。五年來,大紅門地區疏解騰退了45家區域性批發市場,徹底告別服裝商貿業態,拆除違法建設40余萬平方米,騰出了60萬平方米的可利用優質空間,增加綠地面積65萬平方米。
大紅門地區正在實現“華麗轉身”,昔日的區域性批發市場變身政務服務中心和便民圖書館,昔日的服裝商貿城變身國際文化科技園,昔日的舊貨市場變身森林濕地公園。隨着大紅門地區規劃批復實施,未來,將打造博物館群、禮樂雙軸、“南苑風韻”“南囿秋風”等重要文化景觀節點,打造國際一流的文化博覽區。
南苑森林濕地公園效果圖
(二)突出保護與傳承 提升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重要節點
長辛店、盧溝橋—宛平城等紅色資源煥發新活力,打造紅色革命紀念地,賡續紅色精神血脈。被譽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遺址,發掘出眾多文物,成為北京3000年建城史的見證者,將進一步加強保護,啟動遺址申遺工作,重現北京歷史記憶。
霞雲嶺鄉堂上村黨旗廣場
未來,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將有效串聯京西南眾多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節點,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綠水青山和歷史文化遺産,提升文化帶發展活力。
“十四五”時期,城南從夯基壘臺,走向成勢見效。每一步的發展,最終落腳點都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未來,城南將繼續沿着“崛起之路”,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準,打造更加宜居更具魅力的首都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