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總體要求,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引導重大項目和優質資源要素優先在城南精準佈局,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功能,城南地區發展短板不斷補齊、發展格局逐步清晰、發展要素加快集聚。
城南地區,正在崛起!
今天的“我們這五年”,讓我們一起巡禮,重溫城南“生長”這五年。
功能引領 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
五年來,城南地區生産總值由2017年的457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956億元,增長52%,佔全市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佔比提高5.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由5570億元增長到9063億元,增長63%,産業結構從一般製造業向高端裝備製造和智慧製造全面轉變。
(一)融入新發展格局 聚焦打造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區
北京城南牢牢把握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這一定位,建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開啟北京航空“雙樞紐”時代,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臨空經濟區,整合注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自貿區和綜保區創新政策,大力推進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消費樞紐等一批重大項目,全力打造國家對外開放新窗口。
開放發展邁出新步伐,設立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累計對接以日企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機構項目460家,設立20億元中日産業基金,建成全國首個氫能交流中心、全球最大加氫站,着力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載體。
海珀爾加氫站
瞄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戰略任務,經開區推動積體電路、國家信創基地等專項實現新突破,信創園已聚集100余家“四梁八柱”信創企業,4個國家級平臺試運作,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助力經開區規上工業總産值五年實現跨越兩個千億台階。
(二)強化龍頭項目帶動 産業集群化優勢凸顯
推動功能區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深耕細作重點領域和細分行業,着力打造千億級和百級億産業集群。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城南地區涌現出了軌道交通、航空航太、高端汽車、産業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等6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培育了智慧製造、新材料等若干個百億級産業集群,産業發展由企業簡單聚集不斷向集群創新、轉型跨越轉變。
以經開區為例,高端汽車是經開區的四大主導産業之一,佈局了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以及燃料電池産業,已形成以賓士、北汽新能源等為龍頭,以國家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創新型研發機構為代表,以百度阿波羅公園自動駕駛基地、小馬智行等智慧網聯翹楚企業為依託的産業集群,成為經開區乃至全市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三)注重強鏈補鏈 構建優質産業生態圈
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打造“藥物研發—動物實驗—臨床研究—成果轉化”全産業鏈的醫藥創新體系,園區聚集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12個國家級院所,科興中維、熱景生物等159個高精尖項目,經過多年夯基壘臺,2021年迎來爆發式增長,提前躋身千億級産業集群。
以嶺藥業
“三環裏新城看麗澤”,圍繞金融創新示範區建設,麗澤金融商務區釋放了190萬平方米發展空間,吸引了銀河證券、長城資産等眾多明星企業入駐,舉辦首屆數字金融論壇,隨着國際金融城、城市航廈等重大項目實施,麗澤金融商務區正成為本市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以京東方、集創北方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為牽引,創新鏈和産業鏈雙向賦能,聚集起了眾多上下游産業鏈企業,實現全産業鏈協同發展。2021年産值突破千億,在京經濟貢獻比重進一步提升。2022年以來,經開區全力服務保障企業復工復産、穩産達産,推動開展閉環生産、實現關鍵環節核心崗位不停擺,通過所有政策,投入2.1億元資金助企紓困,暢通穩定産業鏈供應鏈,保通保障貨運物流,充分發揮了全市製造業壓艙石作用。
(四)“一核兩翼”的腹地功能持續彰顯
五年來,城南地區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通車,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北京豐臺站即將啟用,市郊鐵路副中心線西延開通運營,京雄商高鐵、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等加快建設。
加強産業分工協作,會同河北省共同申報自貿區、共建臨空經濟區管理機制和利益機制,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已經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又一橋頭堡”;經開區與河北共建北京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大興區會同本市相關區、津冀相關地市聯合申報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房山區連續舉辦京津冀石墨烯大會,城南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功能作用全面提升。
把握機遇 加快打造投資消費熱土
(一)釋放資源優勢 城南正在成為投資熱點區域
産業發展空間優勢逐步釋放,經開區已由60平方公里擴大到225平方公里,麗澤金融商務區還有約280萬平方米産業承載空間,大興生物醫藥基地、良鄉大學城擴區工作加緊落地,南苑—大紅門地區疏解騰退後釋放了寶貴發展空間。
重大項目不斷向城南傾斜,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投資項目多、投資量增大,二是産業項目明顯增多,第一階段行動計劃(2010—2012年)平均每年完成投資80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佔比63%、産業佔比15%,第四階段行動計劃(2021—2025年)平均每年投資1000億元,産業投資佔比超過50%,基礎設施投資佔比16%。
從投資結構上可以看出,城南地區由打基礎、補短板階段,全面轉向築高地、上水準、産業加快落地的高品質發展階段。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投到城南的比重由30%增加到36%。未來,城南發展後勁強勁,2022年保持投資力度不減,推動重點項目超過200項,預計完成投資1070億元。隨着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消費樞紐等重大功能性項目落地,還將持續釋放發展動能。
(二)打造城市活力中心 城南不斷釋放消費潛力
近幾年,隨着城市建設的加快推進,城南消費亮點頻現,房山區龍湖天街、熙悅天街、麗澤天街等一批區域性地標級商業中心建成投用,首創奧特萊斯、花鄉奧特萊斯等一批熱點商圈正在不斷擴大服務半徑,首店、網紅打卡地不斷推出,城南地區逐步成為城市消費熱點地區。
首創奧特萊斯
目前,城南地區正在打造“亦城之心”、大興市場路、軌道微中心等不同規模、多種形態的城市活力中心,織補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未來,將通過深入實施城市更新項目,提供更多有品質、聚人氣、多元化的城市活力空間。
改革創新 激發不竭發展動力
城南地區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用改革創新努力破解機制性障礙和政策性瓶頸,在“兩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産業用地改革、集體土地入市等重點領域,探索實施了一系列先行先試舉措,不斷釋放發展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為全國全市土地制度改革貢獻了“城南方案”
大興區緊抓國家農村土地三項制度改革試點機遇,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破冰入市,累計成交土地22宗,率先構建了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用的入市制度,開創了鄉鎮統籌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的新模式,探索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産權房的創新路徑,為土地管理法修訂提供了典型樣本。經開區土地集約利用輸出“亦莊模式”,系統性重構土地管理政策,推行土地彈性出讓、試點代建廠房,實行分區域土地一級開發成本統籌平衡,出臺全市首個城市更新産業升級政策,制定《亦莊新城産業用地規劃建設指標使用管理辦法》,深化産業用地標準化改革經驗在全市自貿區推廣。
(二)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部分領域領跑全市
經開區發揮“兩區”建設政策優勢,持續優化工作流程,壓縮辦理環節、精簡辦事材料、縮短辦理時限,提高行政效率,“一業一證”、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跨省通辦等改革領跑全市,打造“拿地即開工”審批新模式,為項目落地按下“加速鍵”。大興區用好市級賦權,實現“臨空經濟區的事,臨空經濟區辦”,實施“區域評估+標準地+告知承諾+綜合服務”改革,打造更加高效的審批機制;深化“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成立全市首家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接訴即辦綜合排名穩居全市前列。豐台區、房山區積極推進智慧政務,豐台區啟動“網際網路+不動産登記”改革試點,房山區推行智慧政務“5G+遠端幫辦+應用場景”服務模式,實現了“一窗辦理”“不見面審批”。
經濟技術開發區BDA環島
(三)乘着“兩區”建設的東風 加速開放發展進程
經開區系統推進制度機制創新,形成全市首創、全國領先的改革創新實踐案例12項,其中全市複製推廣案例4項;特色化、精準化推動政策創新,落地實施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國際消費城市、商圈高水準發展等8項政策。大興區出臺全市首個支援“兩區”高品質發展專項政策,入庫項目穩居全市前列,全國唯一“雙自貿區”正式掛牌,推動自貿區創新中心、臨空發展服務中心建成開園。豐台區出臺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優惠、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首批全市試點等一批含金量高的“兩區”政策,形成“構建科技創新智慧服務大生態”“構建‘金融+’數字人民幣應用生態圈”等“兩區”首創成果。
未來,城南地區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四個中心”功能和“四個服務”水準,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五子”重點領域持續發力,釋放更多發展空間,聚集更多優質資源要素,承載更多首都功能,在減量發展剛性約束下,努力成為超大城市高品質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