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議政性常委會專題協商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做大農村産業“蛋糕”

日期:2022-05-26 09:0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市政協議政性常委會專題協商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做大農村産業“蛋糕”

  農業農村工作,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5月25日下午,市政協召開議政性常委會,圍繞“聚焦共同富裕目標,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專題協商議政。市政協成立調研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凝聚共識,並提出對策建議。

  現狀分析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頂梁柱”

  調研組對涉農區進行了普遍調查,梳理近十年來農民四項收入結構變化趨勢、農民增收主體等專題,實地考察20多個重點村,提出,本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穩定、持續、全面增長態勢,城鄉居民收入比正處於緩慢縮小的過程。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2368元增至33303元,平均每年增長9.7%,快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速,也高於全市GDP增速。特別是通過精準幫扶,“十三五”時期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速高達18.4%,超同期全市農村居民平均水準。

  從農村居民收入各項構成來看,2021年農民收入的四部分中,工資性收入佔70.4%,轉移凈收入佔13.7%,財産凈收入佔10.3%,家庭經營凈收入佔5.6%。具體分析,工資性收入逐年增加,是農民增收的“頂梁柱”,但因農民整體就業品質不高、穩定性不足等原因呈現增長降速。轉移凈收入上升為佔農民收入第二位的來源,對增收的作用顯著。未來,轉移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間,經營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則有待挖潛。

  解致富難題

  對重點區域和群體分類施策

  調研組提出,在區域上,應對中心城區、平原發展區、生態涵養區等區域分類施策,解決致富難題。

  具體而言,對中心城區應堅持農村城市化方向,以培育發展集體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為抓手,重點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對平原發展區應加快“騰籠換鳥”,大力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重點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穩工資性收入增收勢頭;對生態涵養區應在政策傾斜的基礎上,拓寬增收渠道,以生態建設優化環境、綠色發展富裕人民為目標,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生態涵養區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子;對特別地區則應出臺特別對策,如對庫區流域應加大財政轉移支援力度,建立專項資金。

  此外,對不同群體應堅持“一群一策”。具體舉措包括,引導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援有意願的超齡農民從事低強度工作,加強針對性公共就業服務。分類研究新生代農民、返鄉入鄉青年、大學生在郊區就業創業,促進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自主健康發展等。

  挖市場潛力

  挖掘農村資源要素價值增加財産性收入

  農民增收的潛力在於市場。調研組提出,應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努力把農村産業的“蛋糕”做大。

  如何充分釋放市場在資源配置和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當中的作用?調研組提出,要挖掘農村資源要素價值,增加財産性收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産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等擔保融資,運用市場機制盤活鄉村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積極探索鄉村産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方式;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健全農民農村財産權能,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産品、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産設施、生豬活體抵押等抵押質押創新擔保模式,充分釋放農村資産的金融效益。

  關鍵環節

  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産增強“造血”功能

  調研組建議,發揮好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作用,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能力。開展村企聯建行動,以産業項目合作為主要載體,形成“一企聯多村”和“多企聯一村”多種模式;支援村集體以出租、合營、入股等多种經營模式與企業、創客等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還應抓住壯大集體經營性資産這一關鍵環節,盤活並增加集體經營性資産,增強村莊自身“造血”功能。

  “沉睡”的資源怎樣才能轉化為産生效益的資本?調研組建議,允許村集體、合作社為載體引入農業、旅游、文創等經營主體,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租售開發等模式;探索將各項財政投入村集體的建設項目資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的股金,有效轉化為集體資産;鼓勵以集體林場、土地等資源性資産以及財政補助形成的資金等作為出資,引入工商資本,發展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武紅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