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徙路上的“首都機場”

日期:2022-04-17 07:4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候鳥遷徙路上的“首都機場”

  暮春京城,候鳥浩蕩過境。

  平谷西峪水庫坐落在群山皺褶之間,是全市88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之一。監測員金海青把摩托車停在山腳下,他脖子上挂着一隻望遠鏡,迷彩服裏塞着記錄本。見記者身着黑色外套,他點頭肯定:“觀鳥就是不能穿鮮艷的衣服。走,咱上大壩瞧瞧!”

  一幅絕美的畫卷在眼前豁然展開。漫山遍野的紫葉李和山桃花怒放,如同淺粉色流雲,水中數百隻鳥兒游憩流連,奏響春天的協奏曲。

  “十來年前,我比現在清閒不少,因為那時候鳥兒少啊,主要的品種就是野鴨子。”金海青説,他負責監測西峪水庫的候鳥已經14年了,最近兩三年,蒼鷺、普通秋沙鴨、銀鷗、鸕鶿、天鵝都來了,有的還經冬不走,成了留鳥。“就説今年吧,不常見的小天鵝一口氣兒來了百來只,上周還觀測到4隻鴛鴦。”

  這樣的變化不止出現在西峪水庫。春風送暖,候鳥北飛,給京城送來驚喜不斷——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防火監控鏡頭,拍到一隻悠閒整理黑羽的大鳥,大家定睛細看,居然是30餘年未曾在此現身的黑鸛。紛紛颺颺的春雪後,15隻“國寶”白枕鶴在通州的農田裏踏雪而行,轟動“鳥圈”。在房山十渡休整的黑豹野生動物監測站站長李理,一推開門竟看到成群的大天鵝盤旋峽谷。家住豐臺彩虹城小區的衣先生,在自家陽臺上也拍攝到了成群的候鳥……

  張志明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從事野生動物監測和保護逾二十年。“今年,來京候鳥的歇腳地明顯多了。”他説,早年間,候鳥主要集中在密雲、官廳水庫等開闊水面。

  近幾年,遍佈城鄉的森林、濕地甚至河岔,都有候鳥造訪。過去不常看到的黑鸛、白尾海雕、震旦鴉雀、疣鼻天鵝等珍稀鳥類,這兩年也都有觀測記錄。

  2021年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佈的北京鳥類名錄顯示,本市的野生鳥十年間從424種增至503種,如果再加上不久前飛臨官廳水庫的丹頂鶴,北京的鳥就增加了整整80種。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唐瑞·湯森德撰文稱讚:“北京是全球鳥類最豐富的幾個首都城市之一。在二十國集團國家首都中,北京的鳥類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巴西利亞。”

  保護好森林、濕地和河湖,是北京送給候鳥最好的禮物,候鳥遷徙途中的“首都機場”才因此越來越繁忙。十幾年前,北京由於環境因素和自然棲息地的萎縮,很多敏感的候鳥都被迫避開了常年的“航道”,青頭潛鴨便是一例。

  青頭潛鴨曾是我國最常見的野鴨品種,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曾有人觀察到數以百計的青頭潛鴨。但近幾年,它們在全球僅存約400隻,已作為極危物種被納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直到近年來,棲息地不斷增加,青頭潛鴨頻頻現身房山大石河、密雲潮白河。

  過去十年,全市新增造林綠化262萬畝,折合成樹木約1.28億株。僅2021年,京城濕地版圖就擴大了1023公頃,相當於1.5個奧森公園的面積。

  如果説,持續增加綠量是在“做加法”,那麼隨着造林營林理念的進步,北京也在同步嘗試“做減法”,將過密的、單一的森林進行疏伐、移植,漸漸改造成近自然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古代哲學逐步應用到了綠化建設中,為鳥類創造更適宜的生境。2018年,本市啟動第二輪百萬畝綠化造林時,就明確提出了植物選擇的原則:“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希望營造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特別提出為小動物栽種山楂、海棠、黑棗等“口糧樹”。此後,還陸續提倡不拔野草、緩掃落葉等做法,在林間開闢小微濕地、本傑士堆和昆蟲旅館。

  清明前,踏訪溫榆河公園朝陽示範區,讓人意外的是,楊柳輕拂的季節裏,蒼茫的湖水中蘆葦依然有一人多高,風吹來,宛如滾滾麥浪。

  按慣例,很多公園往往會在入冬前把蘆葦割除殆盡,以免火災之虞。“我們緩割蘆葦就是為了保護鳥兒的棲居環境。因為茂密的蘆葦叢是絕佳的隱蔽地,鳥類可以安心地取食、繁衍。”公園園林部負責人崔東平解釋説。

  為了防火,公園會在周邊開闢防火道並加強巡視。雖然多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每天靜園之後,公園安靜下來,崔東平和同事們巡查時能看到很多鳥兒從蘆葦裏鑽出來,大搖大擺地溜達。2022年,就連“鳥中活化石”中華秋沙鴨也來了。

  張曉蓮是頤和園的退休職工,每逢春秋,她總要扛着照相機奔園子裏,定格下水鳥的美麗瞬間。“去頤和園拍鳥的人很多,但大傢夥兒都很和諧,不爭不搶,也很自覺不會投喂、不會驚擾鳥類。”張曉蓮説,這讓她真切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眼下正值春季候鳥遷徙季。鳥兒翩飛的身影,是美麗北京的最好詮釋。(朱松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