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5年 宏偉藍圖徐徐落地 生機勃發 千年之城正崛起

日期:2021-06-05 08:4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5年,宏偉藍圖徐徐落地 生機勃發 千年之城正崛起

藍天白雲下,遠眺北京城市副中心鬱鬱蔥蔥,綠心三大建築正在火熱施工中。

藍天白雲下,遠眺北京城市副中心鬱鬱蔥蔥,綠心三大建築正在火熱施工中。(蔡代徵 攝)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由此開啟了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的宏偉新篇。作為北京重要一翼,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成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5年來,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陸續完成,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開。宏偉藍圖徐徐落地,一座生機勃發的未來城市正在崛起。面向“十四五”,城市副中心框架將基本形成。

  “繡花”築城 消除“城市病”

  萬畝綠心,總面積比3個頤和園還要大,正迎來開園後第一個生機勃發的夏天。12萬株喬木、90萬株灌木,森林入城美如畫,每天吸引數千游客到此“打卡”。先植新綠,後築新城。城市綠心公園的鋪陳落地,可以説是城市副中心建設未來城市新理念的一個生動實踐。

  “這跟過去城市建設迥然不同。過去是先建房子,再搞綠化,現在是倒着來!”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投集團”)是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平臺企業,回顧城市副中心的發展歷程時,北投集團董事長李長利表示,身為建設參與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國家戰略正逐步落地成為現實。

  綠心公園西北角,被稱為“運河之舟”“森林書苑”“文化糧倉”的城市副中心博物館、圖書館、劇院正拔地而起。但除三大文化建築外,放眼城市副中心,這幾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其實並不多,項目落子也往往慎之又慎。

  “為什麼人們要到這裡來?”這是在建設中李長利經常反問自己的一句話。他表示,建設城市副中心是建設未來城市的全新實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像“繡花”一樣慢慢來,要為未來城市發展提供韌性和空間。

  規劃之初,城市副中心就提出要打造沒有“城市病”的城區。這一理念也在變為現實。東六環穿通州城區而過,將城市分割成兩片,讓多條東西向道路成為斷頭路,交通擁堵現象時有發生。2019年底開工的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成為“破題一筆”——完工後,原東六環車流將從“地下隧道”通過,減輕過境交通的干擾,東西向道路將貫通。

  消除“城市病”,更要防患於未然。萬盛南路是連接文化旅游區的重要通道,近期已完工。這條路地下,不僅有奔跑的地鐵7號線,還有一條長達5.6公里的綜合管廊,沿着墻壁鋪設多條通信纜線和供水管線。地鐵、管廊、道路三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建設,這在北京還是頭一次實現。這樣的綜合管廊未來將在城市副中心連片成網,根治“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城市頑疾。

  築巢引鳳 匯聚“高精尖”

  三峽集團、中核礦業、路孚特等一批企業和區域總部紛紛落戶;上田八木、華夏理財、國際財富管理研究院等全國全市首創性項目落地……五河交匯的運河商務區是承載中心城區商務功能疏解的重要載體,隨着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産業項目陸續落地,商務區已初具規模。

  坐落在運河商務區內的北京國際財富中心,見證着這一切。這幾年,一場場財富管理高端會議在此舉行,吸引大批商業精英紛至遝來,為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財富管理中心“添磚加瓦”。

  5月底,一場城市副中心優化營商環境暨“兩區”建設推介大會在這裡舉行,36家重點企業機構簽約落戶——這也是城市副中心近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項目集中簽約。

  一次簽約“囊括”36家重點企業機構,不難看出,經過多年築巢引鳳,城市副中心這片投資熱土的前景,正被廣泛看好。搶灘城市副中心,已成為中外高精尖企業的共識。“我們非常迫切地想要融入到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裏,享受‘兩區’政策紅利,全方位參與城市副中心建設。”普華永道諮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周星坦言。

  “除綠色金融、財富管理,還將圍繞大運河文化,發力文化旅游、設計科技等産業,營造發展空間。”李長利表示,在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格局中,設計小鎮正發揮着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華燈初上的張家灣設計小鎮,未來設計園區內星光璀璨,18米高的“光立方”成為園區夜間地標,為千年古鎮添了一抹亮色。昔日的工業大院,如今已成為“設計+城市科技”為主導功能的設計小鎮。

  2020年底,設計小鎮創新中心和北京未來設計園,雙雙開園,張開雙臂擁抱科技創新企業和國際設計與文創類企業,為城市副中心集聚“高精尖”産業家底。目前,設計小鎮註冊企業合計已達132家,人氣越來越旺。

  協同發展 打造“橋頭堡”

  與城市副中心一水之隔,就是廊坊北三縣。為使通州區與北三縣成為京津冀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典範和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支撐,城市副中心扮演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角色日漸突出和重要。

  協同發展,交通先行。在與北三縣對接10條道路,通達21條公交線路的基礎上,聯通兩地的軌道交通平谷線也正在建設。作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這一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近期已進入施工大幹階段。建成後,它將成為首都北京新門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

  北京連續三年舉辦與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120余個項目,意向投資額達到800億元;城市副中心的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進一步向周邊地區延伸……這幾年,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一體化,正一步步進入“深水區”。

  政務服務區域協同,也開始邁出關鍵一步。5月,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政務服務建立“區域通辦”機制,首批以服務“通勤人員”和項目疏解承接為重點,推出453項高頻便民事項和7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施“區域通辦”,將有效避免企業群眾異地辦事“兩頭跑、折返跑”。

  尤值一提的是,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編制,首次實現與廊坊北三縣等地的規劃對接。這相當於從源頭上避免了各自為政、互不咬合的狀況,促使雙方共同繪製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孫傑)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