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疾控系統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12月18日,在北京市召開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黃春就以上問題做了介紹。
黃春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疾控系統始終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宗旨,以疾病預防控制為主線,以維護城市安全為目標,持續推進首都公共衛生事業創新發展,築牢了首都公共衛生安全屏障。重點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構建全社會參與機制
一是不斷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社會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體系;二是形成全社會廣泛動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傳染病疫情防控“四方責任”,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專業機構支援、全社會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格局;三是構建了覆蓋大專院校、部隊、醫療及疾控機構等高效靈敏的傳染病監測網路,傳染病病原檢測甄別能力覆蓋所有法定報告傳染病。
二、傳染病控製成效顯著 公共衛生防線更加牢固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傳染病處於低流行水準,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從2016年138/10萬降至2019年的123/10萬,降幅11%,2020年1至11月,全市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數較2019年同期下降了32.8%。維持35年無脊髓灰質炎、24年無白喉、19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報告;全人群B型肝炎表面抗原流行率為全國最低;艾滋病疫情處於低流行水準,新報告病例數穩中有降;流腦、日本腦炎等疫苗可預防疾病維持在歷史最低水準。
三、倡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防控成效明顯
一是慢性病綜合防控格局初步形成,全市11個區為國家級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5個區為市級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二是廣泛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三減三健”“萬步有約”逐漸深入人心;三是慢病監測體系日趨完善,能動態掌握慢病及其相關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死因監測、高危人群主動篩查管理品質逐年提高;四是慢病干預適宜技術順利推廣,全市已建立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和糖尿病同伴支援小組超過5000個,覆蓋全市85%以上的村(居)委會。
四、加強能力建設 公共衛生服務水準顯著提升
一是環境衛生方面,生活飲用水監測網路已經覆蓋全市;持續開展PM2.5對人群健康影響研究,為防控空氣污染對健康危害提供科學依據。二是職業病防治和放射衛生方面,職業有害因素、職業健康和放射監測能力水準不斷提高。三是營養與食品衛生方面,構建了覆蓋全市的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網路和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推進了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和致病因子溯源檢測技術應用,完善了居民營養監測干預體系;四是學校衛生方面,積極推廣中小學生近視、肥胖和傳染病等適宜防控技術,完善了學生健康及相關因素的學校衛生監測體系。
五、持續推出惠民措施 全面維護市民健康安全
“十三五”時期,我市持續為60歲以上老人和中小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2018年推出了65歲以上老人免費接種肺炎疫苗的重大惠民舉措;2019年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二類疫苗,為女性市民撐起健康保護傘。舉辦市民喜聞樂見的“健康大課堂”“健康科普大賽”,不斷推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我市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已達到32.3%,較2008年提升了21.6個百分點,顯著高於全國17.1%的平均水準。
六、強化應急能力 圓滿完成公共衛生保障任務
“十三五”時期,全市疾控系統及時發現並有效處置全國首例黃熱病、首例裂谷熱疫情,我市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疫情,妥善處置首起特大城市輸入性肺鼠疫疫情。科學開展泥石流、暴雨洪澇災後防疫工作,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大型政務國務活動公共衛生保障任務,目前正全力投入2022年冬奧會籌備期間的公共衛生保障工作。
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市疾控系統分析推演北京疫情走勢,提交風險評估和政策建議報告;建立北京首個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最短時間內完成病毒全基因測序;發佈全社會防疫指引105個,科普宣傳覆蓋60億人次。面對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我們精準研判,迅速開展流調排查,在2000多萬人口城市中,通過2例病例活動軌跡和環境採樣分析,用16小時就成功溯源,為26天全面控制疫情贏得寶貴時間。
黃春介紹,下一步,北京市疾控系統將繼續完善首都公共衛生監測體系,切實做到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處置,不斷探索疾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工作新模式,堅決守護好首都人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