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管理委發佈《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桿合一工作導則》和《北京市城市道路電力箱體三化設置要求》

日期:2020-07-20 10:08    來源: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走在雍和宮大街發現原本桿體林立,電力箱體佔用人行步道等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據了解,作為我市多桿合一和電力箱體“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簡稱:“箱體三化”)試點大街,2019年,東城區為改善公共空間環境和慢行體驗,提升城市傢具品質,打造街區更新示範街,組織對全長900米的雍和宮大街進行了城市道路公共設施規範提質。通過整治,各類桿體設施由原有的233根整合為77根,電力箱體由原有的103台優化為66台,且全部退出人行步道。雍和宮大街城市道路公共設施規範提質後,街道公共空間通透敞亮,人行步道連貫順暢,環境品質和景觀全面得到提升,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和稱讚。

  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功能戰略定位的要求,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塑造宜人的街區公共空間,切實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結合我市工作實際,會同交通、交管、公安、規自、園林等部門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桿合一工作導則》和《北京市城市道路電力箱體三化設置要求》,並於近日發佈。

  《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桿合一工作導則》用於指導我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大修以及環境整治提升中道路照明燈桿、交通標誌桿、交通信號燈桿、視頻監控桿、電車桿、通信基站桿、行人導引類指示牌桿等桿體類設施的整合工作,明確了工作的6個原則,即:

  能合則合原則——按照電車桿、路燈桿、交通設施桿優先順序選擇母桿,對各類桿體、設備、機殼等進行集約化整合,具備條件的綜合桿和綜合機殼宜“桿箱合一”。

  景觀化原則——桿體、機殼及搭載設備的外觀、樣式、色彩、風格應與街區風貌相匹配,與街區環境相協調。

  小型化原則——桿體、機殼及搭載設備應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減小桿徑尺寸和設備箱體體積。

  隱形化原則——桿體、機殼應結合實際,在行道樹設施帶、綠化設施帶統籌布設,不得佔用盲道。

  可持續原則——桿體、機殼及搭載設備應採用綠色環保節能材料,並預留一定的荷載、介面、倉位、管孔等,具備一定拓展功能。

  標準化原則——配件設施應選用標準組件,便於安裝、維護和日常管理。

  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導則》總體突出三個特點,一是突出“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為導向,全面考慮各類城市保障和公共服務功能,前瞻考慮智慧城市相關需求,做到多桿合一搭載相容性全覆蓋;二是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依據城市總體規劃,根據北京街道特點,選擇電車桿、路燈桿或交通設施桿為母桿的三種綜合桿形式,提出“桿箱合一”的設計理念,為城市“雙修”和特色街道創建、環境整治提升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三是突出全過程引導,在考慮技術要求的基礎上,更注重多權屬線桿和搭載設備的相容關係,對多桿合一項目全周期進行引導,明確屬地統籌責任和桿體、機殼、搭載設備權屬單位的聯動機制。

  《北京市城市道路電力箱體三化設置要求》對電力、照明及其他設施供電所需的箱式開閉器、箱式變電站的設置,提出了“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三化具體要求,即:通過遷移入建築物、入地等方式,實現電力箱體隱蔽設置;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現電力箱體外形尺寸、佔地面積最小化;通過外形設計、外觀裝飾等方式,實現電力箱體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同時,明確了電力箱體三化要與城市街區規劃和整體景觀風貌相匹配,滿足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符合無障礙設計和慢行系統建設等標準規範,科學選址,整合資源,箱體減量,減少佔用公共空間資源。電力箱體三化的設置原則包括:一是按照“能隱則隱”的原則,開展電力箱體三化工作。受條件限制無法實現隱形化的電力箱體,按照小型化、景觀化設計改造;二是應根據街區實際合理布設,“一箱一案”進行設計。有條件的實現“多箱合一”或集中設置,集約利用空間,實現箱體減量;三是應滿足交通法規和有關規範要求,不得阻礙行人通行,不得佔用盲道,不得影響市容觀瞻,不得遮擋景觀視線。設置位置按臨近建築物、綠化設施帶、行道樹設施帶、道路隔離帶、其他隱蔽且安全場所的順序優先選擇;四是電力箱體在行道樹設施帶、綠化設施帶設置時,人行道剩餘寬度應符合《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與管理規範》(DB11/T 500)要求;五是電力箱體在道路隔離帶設置時,箱體與隔離帶中心對齊,箱體寬度不得超過隔離頻寬度,且隔離頻寬度小於2米時不應設置。

  2020年,我市將重點推進東城區崇雍大街、朝陽區CBD、海淀區中關村西區等20余條道路“多桿合一”和核心區重點區域、道路100余處電力“箱體三化”的治理工作,落實打造街區更新示範大街,全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商務中心區,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等工作要求,進一步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水準,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做出奠定基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