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如何參與老舊小區整治? 再訪“勁松模式”改造成果

日期:2020-05-21 08:5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社會資本如何參與老舊小區整治? 再訪“勁松模式”改造成果

  微風吹過,架松公園木質廊架下的彩色風車緩緩轉了起來,廊架前的小廣場上,納涼端坐的老人,聊的是細碎的日常,是生活秩序回歸正常後的溫馨。

  從2012年起試點抗震加固到納入實事工程,北京老舊小區改造漸入軌道,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成為難題。支援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物業管理,首度寫入《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記者近日回訪了本市首個引入社會資本完成改造的實踐案例——勁松北社區,發現居民已有了付費意識,企業通過增值服務謀求盈利。

  實地探訪 “嘗鮮”社區尊民意

  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勁松北社區,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市第一批成建制樓房住宅區。

  2019年以前的勁松北社區,就和許多老舊小區類似,設施老舊,停車緊張,缺乏文體設施,且沒有物業公司管理。然而,現在再到勁松北社區,外立面整潔,健身器材齊全,停車有序,還有社區公園。

  勁松北社區重新煥發活力的秘訣是什麼?答案是社會資本。這也是本市首個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改造的老舊小區。2018年,街道以勁松一、二區為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從設計、規劃、施工到後期的物業管理,全流程參與改造。最終,3000萬元社會資本成功進入,這一改造也被稱為“勁松模式”。

  “社區改造方案、物業企業的選擇、物業服務標準和物業費的定制,每一次都是在議事規則中走出來的,居民投票實現‘雙過半’。”資本方闔家生活科技執行總裁王永生介紹,由居委會牽頭,通過居民議事協商制度在居民間取得共識,是“勁松模式”的特點之一。“我們對2380位社區居民進行調研,收集了大家對於社區改造的意願。”

  先嘗後買 培養居民付費意識

  記者採訪時,正遇上居民來交納物業費。社會資本進入之初,街道給予了3年扶持期,居民物業服務“先嘗後買”,2020年年初開始對老公房住戶收取0.43元/平方米物業費,目前交費率已達50%。“物業費是虧本的,我們主要通過增值服務獲得收益。”王永生介紹,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是個慢投資模式,街道已授權企業對社區閒置低效空間進行改造提升,他們將通過提供相關服務和運營閒置資源獲取合理收益。

  “想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管理,就得讓其有盈利空間。”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可以拓展老舊小區公共收入渠道。除了盤活閒置空間外,物業和停車管理收費,養老托幼設施的投資,都可以作為吸引資本進入的利益激發點。另一方面,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建立受益者付費機制,培養居民的付費意識。

  解資金難題 “勁松模式”有望推廣

  在北京,與勁松北社區一樣迫切需要改造治理的老舊小區數量眾多。

  “棗營北裏大部分住宅樓已於多年前相繼完成保溫改造,唯獨13號樓一直未進行改造,年久失修,樓內長期無物業管理,懇請儘快將本樓改造列入計劃。”這是棗營北裏社區一位住戶在2020年1月的留言。

  建設時間為1994年的棗營北裏13號樓共7個單元,産權上卻分屬多家,甚至一個單元內的房子,産權單位就有三家。複雜的産權狀況,為13號樓申報綜合整治設置了障礙,因為按照規定,只有全樓産權人統一思想後,才能由街道辦事處向相關部門申報。

  自2012年提出試點至今,本市一批建設於1990年前的老舊小區陸續完成“穿衣戴帽”。以近三年為例,從2017年到2019年,累計又有243個老舊小區納入綜合整治名單。然而,由於既有住宅存量巨大,有改造意願的老舊小區數量仍很龐大,但錢從哪來成為最大難題。

  “目前我國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主要來源仍為財政資金,居民出資意願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收效也不大。”分析人士指出,面對量大面廣的城市既有住宅小區,政府財力投入畢竟有限,老舊小區改造光政府“獨唱”不行。本市在物業管理條例中寫入“支援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物業管理”,意在組成多聲部“合唱”,讓“勁松模式”加快在更多老舊小區落地生根。(趙瑩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