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迎垃圾分類“大考” 廚余垃圾24小時後變有機肥
一車廚余垃圾經過氧化發酵等生化處理,24小時就能變廢為寶,成為遠銷山東等地的有機肥料。日前,探訪位於海淀區迴圈經濟産業園再生能源發電廠的廚余垃圾處理項目,這座設計規模為日處理量400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每天可産生60噸至70噸有機肥料,資源化水準達到95%。
海淀區迴圈經濟産業園坐落於大工村山腳下,遠遠看去,一大片白色建築十分醒目。走進園區,靜悄悄的,既沒聽到噪音,也沒聞到異味。
走進廚余垃圾處理項目的作業車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數百袋堆成小山一樣的有機肥料,一位工作人員正開着小型叉車進行搬運。“這些肥料學名叫做土壤調理劑,填到土裏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像這樣的肥料每天大概能産生60噸到70噸。”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方北京公司項目運營管理部副部長岳建功説。
廚余垃圾是如何變成肥料的?
只見專用的廚余垃圾收運車開到垃圾池邊,駕駛員按下操作按鈕,湯湯水水的廚余垃圾傾瀉而下。進入垃圾池,廚余垃圾就開始了“變身”的過程。預處理系統首先對所有廚余垃圾進行一次篩分,挑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雜質。岳建功説,之所以要進行一次篩分作業,是因為以前大家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廚余垃圾裏混進大件雜物,甚至菜刀、菜板,這些硬物會對後端的生化處理設備造成損害,所以要先挑出來,“雖然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少了,但也要篩選一次,避免遺漏。”之後,經過預處理後的廚余垃圾進入生化處理系統,通過氧化發酵及後續的深加工系統,最終變成鋸末狀的土壤調理劑。而另一邊,經過預處理後所産生的滲瀝液進入油水分離系統,一邊過濾出油脂,另一邊濾出的水分經污水處理系統後成為中水。而整個生化處理過程中産生的雜質、沼渣可送去隔壁的焚燒發電廠資源化處理。
岳建功表示,整個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的無害化程度已達到100%,資源化水準達95%。其中廚余垃圾生産成的土壤調理劑不僅具有改善土壤、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還可以降低重金屬污染、改善農産品品質等。目前,這些土壤調理劑已開始銷往全國,用於包括山東煙臺蘋果的土壤改良、東北黑土地建設等。
據岳建功介紹,大工村的這處廚余垃圾處理項目,設計處理規模為400噸/日,接納了整個海淀區絕大部分廚余垃圾。對於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岳建功表示,2020年5月1日新版條例正式實施後,廚余垃圾的分出量可能會有所增加,“我們的上限是每日可處理400噸,目前來看接納的問題不大,接下來我們也會對處理設備進行一些小的改造,可以適當增加日處理量。”岳建功説。
據市城市管理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介紹,截至2020年3月底,北京全市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44座,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32711噸/日。其中焚燒設施11座,能力達到16650噸/日;生化設施23座,能力達到8130噸/日;填埋設施10座,能力達到7931噸/日。蔡華帥表示,2019年北京全市垃圾生産量為2.77萬噸每天,而目前北京全市的垃圾處理能力接近3.3萬噸,因此,從目前産生量和處理能力來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已做好迎接北京升級版垃圾分類“大考”準備。(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