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相關情況

日期:2020-04-25 16:24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為持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北京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醫療保障組從2月起增設了重症救治分組,對重症患者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救治工作。截至4月24日,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體外膜肺氧合治療4例,使用最長時間為35天,年紀最大的患者78歲,撤除單獨使用呼吸機的10例,使用最長時間為42天,年紀最大的患者85歲。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建立有效救治機制

  按照救治要求,建立救治機制。一是專家挂帥。從2月15日起,市衛生健康委、醫管中心在此前已建立的醫療救治專家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由重症醫學、體外迴圈、中醫藥、護理等專家組成的重症救治專家組,由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孫兵教授帶隊進駐佑安醫院重症醫學科,加強救治力量統籌。二是集團支援。落實優秀醫務人員和優質醫療資源救治重症患者的原則,從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和清華長庚醫院,選派高年資醫師、呼吸治療師、體外迴圈科和重症醫學科護士,組成21人的團隊進駐佑安醫院重症醫學科;組織7家市屬醫院14名經驗豐富的護士支援地壇醫院重症醫學科。同時,緊急調配體外膜肺氧合儀、床旁凝血監測儀等設備3000余臺件,以及耗材和試劑等支援地壇、佑安兩家定點醫院。三是一人一策。重症專家組對危重型患者堅持每日會診,制訂了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和體外膜肺氧合等治療的標準化流程。四是每日篩查。建立了對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每日篩查制度,專人對患者的體溫、呼吸、氧和指數等重要指標進行篩查,發現潛在風險及時進行預警,早期進行干預。

  二、不斷完善救治方案

  重症專家組充分吸取國內外同行的救治經驗,不斷完善標準化救治方案,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加強疾病早期識別。發病後10天左右是疾病轉歸的分水嶺,針對血淋巴細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標、肺部影像學的變化,及早給予診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轉化。二是規範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於常規氧療無效者,使用經鼻高流量氧療和無創通氣,並對肺復張性和順應性進行評估,規範採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都採取了俯臥位通氣,有效率超過90%以上。三是維持迴圈穩定。危重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止一次的感染性休克,維持迴圈的穩定非常重要,對於合併休克的患者,儘早進行容量反應性評估,實施限制性液體治療。四是規範使用抗生素。患者後期易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觀察痰液性狀並及時留取進行細菌學培養,根據具體致病菌制定抗感染方案。五是腸道功能的管理。危重型患者常合併消化道瀰漫性潰瘍甚至出血,通過胃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在內鏡下治療病變。六是中西醫協同作戰。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對每個病人的核心病機及不同階段辨證施治、個性化給藥。在疾病進展期以解毒涼血、通腑瀉肺為主,疾病恢復期以益氣養陰和培土生金為主,通過口服、鼻飼、灌腸、外敷等多種途徑給藥,在退熱、改善呼吸道症狀、恢復胃腸功能、止血和增強患者體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療效。七是做好精心護理。護理專家組制定多項操作流程,特別針對危重患者的護理採取集束化管理措施,如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壓力性損傷、下肢靜脈血栓等,進行精細化護理,以提升護理品質。八是恢復期重症患者的管理。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體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濾過撤機指南,專家組制定了每日評估撤機及撤機具體操作規程,一旦符合條件即啟動撤機。重症患者在撤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後往往肺順應性差,專家組每日進行自主呼吸試驗和肌力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並早期進行康復鍛煉。

  更為重要的感受是,所有醫務人員積極努力、不言放棄,面對困難和危險毫無畏懼,體現出高度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是重症患者得到積極有效救治的關鍵所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