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氣環境治理“挖潛”支招 從工業園和移動源要PM2.5減量

日期:2020-01-17 09: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為大氣環境治理“挖潛”支招 從工業園和移動源要PM2.5減量

  正在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績單,北京的PM2.5濃度降幅跑贏了京津冀及周邊整體區域。”市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日前表示,“新的一年,北京應當聚焦工業園區和移動源的污染減排,PM2.5還有下降空間。”

  賀克斌表示,2018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是51微克/立方米,2019年下降了足足9微克,自開展監測以來首次跑進了“4”字頭。而同時段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的PM2.5濃度同比降幅是3微克,北京跑贏了區域平均降幅。

  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有三方面的助力因素。首先是北京大力推進污染減排,特別是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揚塵污染治理等領域持續發力,積極調整能源、運輸、産業、用地四大結構,從市到區、鄉鎮街道,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一微克一微克減排,“這是久久為功的結果。”其次,北京大氣品質的改善也與2019年的氣象條件有利密不可分,2019年氣象因素的“幫忙”力度比2017年北京順利完成“大氣十條”任務時還要大。最後,北京大氣品質改善也離不開區域減排,“2+26”城市也在推進減排,PM2.5濃度也下降了,只不過降幅沒有北京大而已。

  面對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盡最大努力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在賀克斌看來,2020年的大氣品質能否有更進一步的改善,依然取決於自身減排、氣象因素和區域聯防聯控的效果。他説,如果北京和周邊區域都能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北京PM2.5仍然有繼續下降的空間,“要是今年老天爺依然幫忙,氣象條件依然跟去年一樣給力,PM2.5濃度進入‘3’字頭也不是沒有可能。”他説。

  當然賀克斌也明確表示,對於大氣品質改善中的氣象因素,無論是北京還是整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解,“現在減排難度越來越大,如果遭遇不利氣象條件,可能還會出現反彈。”

  在賀克斌看來,2020年的減排效果還取決於各項措施的落實程度,以及當遭遇重污染過程時能否有效實現“削峰降速”。至於減排潛力,賀克斌説,工業園區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們現在講‘一市一策’‘一廠一策’開展治理,但很多時候忽略了工業園區這個污染源相對集中的單元,它們的排放其實很集中,應該成為治理的重點。比如燕山石化整個園區,就應該明確它在揮發性有機物方面的減排義務。”

  另外一方面的減排潛力就是移動污染源,包括機動車以及鏟車、挖掘機等非道路移動機械。賀克斌非常關注要在本次大會上審議表決的《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草案)》,認為這部條例意義重大。賀克斌説,2018年北京發佈的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排放的PM2.5中,45%來自移動源,是第一大源頭,相比2014年的源解析結果,比例明顯升高。如今近兩年過去,移動源的佔比越來越明顯,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加以治理。(張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