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正式發佈

日期:2019-01-05 11:3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正式發佈

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正式發佈

  作為新時代的大國首都,如何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重大課題?如何完成治理“大城市病”的艱巨任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又將如何在更廣闊的空間謀劃未來?面對這些重大問題,北京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1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正式發佈。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復共11條,是未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總綱領、總指南,城市副中心控規文本共七章72條,是將來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具體要求。以規劃為藍圖,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設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城市,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作出示範。

  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在規劃中,城市副中心的戰略定位用三個示範區生動概括:將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規劃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彰顯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建設低碳高效的綠色城市,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智慧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緊緊圍繞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規劃提出要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以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為主導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綜合功能。”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説。

  未來,這裡將建設市級行政中心,構建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運作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這裡將建設國際化現代商務區,引導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業總部入駐;這裡將建設文化和旅遊新窗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裡將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實現與亦莊融合發展,與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導功能互為支撐和依託。

  打造“一帶、一軸、多組團”空間結構

  千年大運河北首、百里長安街東端,通州自古為京畿咽喉重鎮,未來將形成長安街東延長線規整有序、端正大氣的畿輔門戶形象。

  以“一帶、一軸”作為城市基本骨架,城市副中心將構建水綠空間格局,將12個民生共用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作為生産生活單元,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在規劃藍圖中,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大尺度生態綠化,每人平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讓居民抬眼見綠蔭、側耳聞鳥鳴。同時營造自然宜人的濱水環境,讓濱水空間回歸居民生活。

  “綠心環翠承古韻,一支塔影認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將得到充分展現。在“一河三城、一道多點”的整體保護格局下,蜿蜒而過的大運河,通州古城、路縣故城、張家灣古鎮三座古城,以及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將與現代城市文明相映成輝,蔚然成景。

  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這看似簡單的16個字中描繪著城市副中心未來的城市風貌。

  減量發展治理“大城市病”

  藍天難現、繁星無影、擁堵難行,“大城市病”不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影響了首都功能的優化提升。建設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就是解決“大城市病”問題,進而讓中心城區也變得更加宜居。

  要治病,首先要減量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城市副中心嚴格控制城市人口、用地、建設規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以舒適宜居為標準,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同時,城市副中心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約9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地區,為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項目預留空間。

  城市副中心將按照“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小汽車”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間,實現道路紅線內人行道、自行車道和綠色空間比重大於50%。到2035年,新建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10公里/平方公里,真正實現小街區、密路網。

  規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將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達到2992平方米,城市副中心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力爭達到7.7張。

  規劃提出,同步推進新城區建設與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為老城區復興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協同發展

  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帶動作用,既意味著與拓展區共同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又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

  未來,通州區將形成城市副中心—亦莊新城(通州部分)—鎮—新型農村社區的空間體系。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視野下“一盤棋”謀劃,城市副中心將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發揮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城市副中心將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産業轉型升級,承擔中試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端製造、配套服務等外溢功能,對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導適宜産業向廊坊北三縣地區轉移,促進本地就業,實現職住均衡發展。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與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多元共治,將推動城市副中心建設得更美好。(陳雪檸)

  解讀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十大關鍵詞

  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標誌著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批復對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建設提出了系列要求,記者帶您詳解批復中的十個關鍵詞。

  一、新時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強調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城市。

  對此,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解讀,就是要通過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典範。

  精心規劃方面,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突出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嚴謹細緻做好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

  精緻建設方面,更加注重濱水、街道、綠化等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細化建設,提升建築品質,建設新時代的精品力作,讓城市經得起品味、耐得住細看。

  精細管理方面,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化管理城市,儘快形成與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建立以家園為單元的城市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城市網格化管理水準,實現街道辦事處管理與家園規劃建設的融合。

  精準服務方面,結合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建設,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閒、交通、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處理好和中心城區的關係,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時更好加強對中心城區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發揮城市副中心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加強中心城區對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更好地做好“四個服務”,有效改善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城市環境,為治理“大城市病”創造條件。

  三、三個示範區和六個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明確要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為首都一個新地標。

  其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和諧文明的美麗家園,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城鎮化示範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形成功能聯動、融合發展、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實現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攜手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四、一帶一軸多組團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遵循中華營城理念、北京建城傳統、通州地域文脈,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佈局,形成“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

  一帶指依託大運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的藍綠交織、凸顯公共空間魅力的生態文明帶,總長度約23公里。一軸指依託六環路建設的功能融合活力地區,是一條清新明亮的創新發展軸,總長度約14公里,現狀六環路入地改造建設六環公園。

  多組團則是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形成的12個民生共用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通過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加強對各組團之間的均衡配置。

  五、北京新的兩翼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堅持高品質發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

  規劃提出要處理好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差異化發展的關係,避免同構化,與雄安新區共同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延伸,實現一核兩翼共同促進首都功能優化提升。

  六、一河三城、一道多點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點”整體保護格局,構築全面覆蓋、亙古及今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

  通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是傳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陸路之通,留下了路縣故城這一重要遺址,又是匯聚大運河文脈的水路之通,沿河築城、因水而興,串聯通州古城、張家灣古鎮,還有“三廟一塔”建築群等一系列文化遺存。

  其中,一河指貫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運河;三城指路縣故城、通州古城和張家灣古鎮;一道指東西向燕山南麓大道,這是歷史上北京地區沿燕山山前通往遼東地區的一條交通廊道;多點包括歷史建築、工業遺産、地下文物埋藏區、傳統村落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規劃提出依託特色景觀與歷史文化遺存劃定文化精華區,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景觀體系,形成全覆蓋的運河文化傳承體系。

  七、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沒有城市病,意味著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良好的職住關係,更優良的生態環境,更堅韌穩固的城市安全體系和更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堅持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構建不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綠色交通系統,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點功能區周邊混合配置公寓,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之間軌道一次換乘即可到達。

  在公共服務方面,結合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構建“5—15—30”分鐘生活圈,實現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達各種便民生活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享有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30分鐘可享有豐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務。

  八、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推進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實現新老城區深度融合,為老城區復興注入新活力”。

  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不是在白地上建設一座新城,而是在原通州新城的基礎之上進行優化提升。因此,要在老城區做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以舒適宜居為標準,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設強度,保持老城區的風貌格局,構建均衡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充分挖潛老城區存量土地資源,優先補充公共設施短板。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附屬設施,增補小微綠地,推進停車位改造和市政設施擴容,打通堵點、理順脈絡,讓老城區脫胎換骨。新老城區將實現水網、綠網、路網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空間、功能、社會深度融合。

  九、城市副中心品質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努力創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城市副中心品質”。要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把高品質發展貫穿到規劃建設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

  這就要求建立高品質發展的標準體系,實現規劃決策、管理、執行的標準化。建立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從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個方面,構建76項核心指標體系。建立高品質發展的政策體系,在土地資源整理、産業發展政策、投融資體制機制、審批制度等重點領域率先進行探索。建立高品質發展的評估體系,建立實時監測、定期報告的統計體系和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

  十、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塑造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的城市風貌。主要體現在以生態空間作為城市基底,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整體空間秩序。

  加強城市設計,統籌城市建築佈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實現城市格局協調有序,體現京華風範;環境景觀藍綠交織、水光映城,凸顯運河風韻;文化藝術傳承歷史、精緻宜人,展現人文風采;建築風貌與古為新、多元包容,展示時代風尚。(陳雪檸)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