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一覽中軸線壯美風貌 鐘鼓樓周邊恢復第五立面原貌

日期:2022-11-08 14:50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俯瞰鼓樓南北,平緩起伏的民居屋頂秩序與歷史風貌呼應的地安門外大街景觀得以廓清再現。近年來,什剎海街道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持續推進老城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鐘鼓樓周邊平房四合院及沿地安門外大街商業店舖的第五立面風貌、公共空間環境實現整體提升,極大改善了鐘鼓樓俯瞰眺望景觀。

  “微整治 微修繕 微更新”

  恢復鐘鼓樓周邊風貌

  屋頂被稱為建築的第五立面,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是中軸線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墻黃瓦老皇城、青磚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北京民間流傳着這句話,講述的就是老北京城的歷史風貌。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從鐘鼓樓上俯瞰眺望所看到的不再是青磚灰瓦,而是周邊建築屋頂上的私搭亂建、生活設施。隨着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勢在必行。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什剎海街道工委辦事處齊心協力、統籌謀劃,抽調精兵強將25人組建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工作組。工作組根據片區劃分工作小組,本着“微整治、微修繕、微更新”的理念,尊重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時代特徵和歷史資訊,對不符合中軸線申遺要求的屋面進行拆除樓頂違建、改移附屬設施、改造鴿舍等提升改造。

  自2021年6月至今,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共整治點位344處,截至目前,西北片區完成屋頂修繕整治64處,空調室外機全面消隱、屋頂上架太陽能板全部撤除,4條衚同公共空間整治完成,福德庵整體修繕即將收官,地安門派出所降層完畢。東南、西南片區完成了沿地安門外大街9處重點整治對象的屋頂修繕改造,16組院落內二層違建基本拆除,屋頂全部完成修繕整治,空調全面消隱、太陽能板全部撤除。

  眼下正值北京初冬時節,天高雲淡,陽光明媚,此時登上鼓樓憑欄遠眺,藍天白雲、紅墻黃瓦、青磚庭院,盡收眼底。再配上不時傳來的鴿哨聲,讓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一戶一策”

  留住老北京鴿哨聲

  鴿子哨作為北京城的“空中交響樂”,是很多老北京人兒時的回憶。隨着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鴿籠改造也被提上了日程。在鴿籠改造過程中,既要保證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符合中軸線申遺標準,也要保留住屬於老北京的鴿哨聲。

  在鐘鼓樓西北側,一條狹窄的衚同內住着居民老史一家。老史家屋子不大,住着四口人,還養了十幾隻鴿子,鴿籠就架在屋頂上,風吹日曬早已變得灰黃,遠遠一看顯得十分扎眼。什剎海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妥善解決鴿籠改造問題,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作組成員充分發揮居民議事協商機製作用,充分聽取老史等養鴿戶的意見,採取“一戶一策”的方式,或為他們免費置換新鴿籠,或將鴿籠改放到不顯眼的位置。

  如今,老史的新鴿籠頂部被設計成了老房頂的樣式,整體涂成深灰色,與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的風貌融為一體。傍晚時分,老史來到屋頂,打開新鴿籠,把鴿子趕到房子上空,看著連成片的鴿子在鐘鼓樓周邊一圈一圈地盤旋,聽着熟悉的鴿哨聲,感受着老北京獨有的煙火氣息。

  據介紹,隨着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項目的完工,圍繞什剎海的“文化探訪路徑”正式形成。這條“文化探訪路徑”以舊鼓樓大街為起點,經地安門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庫大街、西安門大街、鼓樓西大街,最後回到鼓樓腳下,串聯起多元的老城文化。游客無論是高處俯瞰,還是漫步騎行,都能從中領略到中軸線上的文化精華,感受到老北京城的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