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目前全區在冊非物質文化遺産(簡稱:非遺)資源903項,區級以上非遺項目56項,其中國家級1項,市級5項。平谷區非遺保護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厚植平谷文化底蘊,不斷提升非遺保護水準,讓非遺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活力。
南獨樂河剪紙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南獨樂河剪紙,是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村於福青的剪紙藝術。
於福青承襲剪紙家學傳統,善於運用鏤空,佈局巧妙,重視剪、刻結合,傳統題材主要有“十二生肖”“鴛鴦戲荷”“搖錢樹”,作品具有巧妙構思,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等特點。
代表作品《老北京風俗圖》《八仙過海》等。
平谷民間剪紙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平谷民間剪紙,是大華山鎮小峪子村李明霞的剪紙藝術。
李明霞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刀法精妙,作品強調線條形態美;構圖造型圖案化;形象簡潔誇張中富於節奏感,主要為人物、花鳥魚蟲、吉祥觀念和民俗等題材,鄉土氣息濃郁。
代表作品《平谷十六景》《鄰里互助圖》等。
紅石坎村刺繡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紅石坎村刺繡,是金海湖鎮紅石坎村張曉英的刺繡藝術,它最早由賀王氏首創於清朝末年,受當地農村家庭婦女欽羨,爭相學藝,又經其後輩,四代傳承至今。
紅石坎村刺繡作品多以生活為題材,圖案簡練樸拙、色彩豐富明快,刺繡工藝精湛細膩,富有生命的張力。
代表作品《松鶴延年》《龍鳳呈祥》。
賈家刻紙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賈家刻紙,是王辛莊鎮太后村賈左義的刻紙藝術,賈家刻紙是吸取家傳手藝“皮影雕刻”藝術特點和形式,由刻紙質皮影衍化發展而成。
賈家刻紙來源於生活,歷經四代一脈傳承至今,其作品呈現質樸、純真面貌,題材多以動物、植物、人物為主,多種技法並用,具有韻律、意趣生動等特點。
代表作品《蝶戀花》《年年有餘》。
烙畫葫蘆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烙畫葫蘆,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一種寓意福祿平安,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工藝美術品。
濱河街道居民耿化清的烙畫葫蘆藝術,受其祖輩和父輩影響,傳承至今,他繪畫功底深厚,“烙筆”火候得當,色調層次豐富、細膩,創作題材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主。
代表作品有《福祿壽三星》《天女散花》。
發繡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發繡,又稱墨繡,是以頭髮絲為原料,繪畫與刺繡相結合的藝術。平谷發繡藝術以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村陳芝霞為代表。
陳芝霞受祖母和母親影響,善於利用頭髮的細膩柔滑特性和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用切針、纏針、滾針等不同針法,繡品層次豐富,富有質感。
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圖》《秀髮催生桃花開》。
牙木雕技藝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牙木雕技藝,是夏各莊鎮安固村村民張賀利用雕刻技藝在不同材質上進行創作的藝術。
張賀出生於木匠世家,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係,後於象牙雕刻廠工作。2010年拜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柴慈繼為師。他擅長人物雕刻,以精、雅、靜、美而著稱。
代表作品《梁紅玉》於2015年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山花獎。
面塑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面塑,俗稱面花,又稱禮饃、花糕、捏面人。
孫懷義,平谷鎮太平街村人,早年自學面塑,後拜山東菏澤著名面塑藝人時維玉為師。經40餘年探索,自成一家,他的作品取材現代生活,具有色彩鮮艷、造型生動、形式多樣、小巧玲瓏,易於保存等特點。
代表作品《平谷大桃》《平谷十二果》等。
書法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以線條和空間作為表現形式的獨特藝術。平谷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最早為出土於劉家河村商代青銅器刻有“龜”字的甲骨銘文,此後各朝代均有文物、刻石、書籍陸續發掘,其中尤以丫髻山碑刻為最。
書法藝術在平谷,群眾基礎深厚,以王友誼先生為代表,後有劉建豐、王京陶、袁鶴松、馬耘、馬乾等名家輩出,各騁風流。
2012年,平谷區榮獲“中國書法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