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代,北京向北穿過燕山山脈的通道有三條——居庸關、古北口及墻子路關。(攝影:大可)

如今,居庸關和古北口如雷貫耳,墻子路關卻默默無聞。(攝影:大可)

墻子路地處北京密雲與河北興隆的交界處,這裡山勢險要,是從東北進關之交通要道。(攝影:大可)

入口處兩座山峰對峙,山高溝窄,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墻子雄關”。(攝影:大可)

墻子路原名墻子嶺。明代全國在軍事上分為九鎮,九鎮之一的薊鎮,統帥西、中、東三協,每協分四路。以石匣為中心的西協四路即墻子嶺、曹家寨、石塘嶺、古北口。(攝影:大可)

明代最重要的長城文獻《四鎮三關志 》中記載:“墻子嶺關,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窩鋪頂,正關月城河口俱通眾騎,極衝,余山險緩。”(攝影:大可)

墻子路營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城周長850多米,置東、西、南三門,東曰永熙門,西曰安邊門,南曰墻子路。(攝影:大可)

整個城池建築全部為磚石結構,城基為條石,城墻為磚,墻高二丈五尺許,寬約二丈,城郭為長方形,北墻隨山勢呈半圓形。城樓為磚石結構,堅固無比。(攝影:大可)

關口北面是懸崖峭壁,上面修有1米多長的城墻。關前兩裏處的山頂上築有烽火臺,可望見數十里外的敵人,一有敵情,即刻點燃狼煙發出信號。(攝影:大可)

墻子路長城全長115.5千米,而現在最為著名的是其中一段“V”字長城,它是全國唯一的明長城遺跡“V”字長城。(攝影:大可)

長城圖案中那展現勝利的“V”字,體現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慶祝,更代表中華民族精神鑄就的鋼鐵長城。(攝影: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