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 | 一剪一紙 現人間千種溫情  2024-03-08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作為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年。逢年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墻上或窗上,成為節日裏裝點門窗的窗花、墻花、燈花,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濃郁喜慶。

宿珈滌是宿家剪紙第五代傳人。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剪紙作品“祖國山河美 迷尚密雲情”被國家黨史館參展並收藏。

宿珈滌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剪紙藝術。在祖母霍淑珍、父親宿連安的精心教授下,僅5歲的宿珈滌已經對他們手中的“剪刀”和“一片千變萬化的紅紙”開始著迷。

宿珈滌最初從模倣奶奶和父親的作品開始,後來自己開始創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非遺的認知,開始創作有特點有特色的剪紙作品。就這樣,這把“剪刀”一拿起來,就再也不曾放下過。

每年端午節、春節,都能夠剪出《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簡單的剪紙。初中時,已經能剪出比較複雜的圖案,裝裱成年畫或窗花。上大學時,在參加大學生藝術展時獲得過多次獎勵。

在學習剪紙藝術中,宿珈滌從祖輩細膩精湛的剪紙作品中獲得很大啟發!臺上的戲劇人物、身邊的花草魚蟲都成了她剪刀下的新花樣。經過多年不斷摸索,感悟到剪紙藝術的高超意境。

她的剪紙作品涵蓋了花鳥魚蟲、人物肖像、景點建築等多個題材,展現了剪紙藝術的無限魅力。

40多年的勤“剪”不輟,加上在富有活力的持續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紙下運剪”“隨手入形”的技藝特色,讓宿珈滌的作品越來越受青睞。

近年來,宿珈滌的作品屢獲殊榮,其代表作有《長城》《母親》《密雲水庫》等。她坦言,剪紙不再是窗花,現在的剪紙是一門藝術,不但可以作為裝飾品,還能作為藝術品提升文化內涵。

為了讓剪紙技藝能夠得以傳承,宿珈滌在十幾所中小學、幼兒園教授剪紙藝術,傳授剪紙技藝方法。她製作的剪紙作品數不勝數,每一張剪紙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蘊藏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

同時,她也在悉心教授農村無業家庭婦女、殘疾人學習剪紙藝術,成為農村婦女和殘疾人增收致富的一項技能。十餘年間,教授在校學生5000余人、社區居民2000余人、農村婦女近千人。

宿珈滌一邊把剪紙技藝帶進校園、走進社區,提高現代人對剪紙的認知和喜愛,一邊不斷地開發新品,讓剪紙融入生活,體現剪紙的自身價值。

宿珈滌説:“剪紙是一個非遺項目,能讓孩子們在剪紙中找到自信,發揮想像力。除了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像力,還能通過剪紙圖案的創作,激發孩子的創新思維和想像力。”

宿珈滌的故事告訴我們,非遺剪紙不僅可以傳承傳統文化,還可以與現代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她用自己的才華和熱情,將剪紙藝術發揚光大,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