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北京 > 趣説北京 > 趣説北京:琉璃廠——墨香四溢的寶藏之地

趣説北京:琉璃廠——墨香四溢的寶藏之地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2-09-30 14:17 
分享:
楊梅竹斜街,西止南新華街,長418.7米,路寬4.7米。西段稱西琉璃廠,東起南新華街,西止南柳巷,長340米,寬9米。
  元朝曾在琉璃廠開設官窯,燒制琉璃瓦。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裏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舖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清代琉璃廠街是以書市為主,文房字畫為輔的商業街。民國年間社會動蕩,書市衰落,古玩和文房市場興盛起來,形成以古玩和文房字畫為主,書市為輔的商業街。
  琉璃廠文化街有許多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萃文閣、一得閣等,而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裡的常客。清末民初時,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
  由於這塊風水寶地曾是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聚居的地方,因此這裡有着層次最為豐富的人文資源。所有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裏“民族靈魂”的一部分。這是今天重新規劃、設計和構想琉璃廠文化産業園區的基礎,也是與其他短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少,而想像空間相對較大的重要區別。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各級政府的支援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歷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作為一個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琉璃廠也成為了國內外游客光顧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

昵稱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