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北京 > 趣説北京 > 趣説北京:天壇內的“小紫禁城” 大殿門口的銅像大有用途

趣説北京:天壇內的“小紫禁城” 大殿門口的銅像大有用途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0-06-15 09:57 
分享:
從西天門進入天壇,在通天大路的右側,就可以看到一座綠色琉璃瓦的院落,這就是歷代皇帝來祭天時的住所,有“小紫禁城”之稱的齋宮。永樂皇帝建造天壇的時候,因其位置在城外,所以為了保護好皇帝,便特意修建了這座齋宮。今天,就讓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建築歷史研究室研究館員李衛偉,為我們一起揭曉這組建築群的特殊之處。
  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宮內建有正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專用建築,以一重宮墻、一道禦溝圍護。
  齋宮正殿是一座無梁殿。很多盜墓小説裏都提到“無梁殿”。那麼什麼是無梁殿呢?字面意思就是沒有梁、柱的建築。中國的歷史建築形式豐富多樣,木構建築一直作為主流建築類型被長期、廣泛地使用。木構建築在唐朝完成了其形式體系的定型化階段,並相繼于宋朝形成了成熟的模數制和豐富的形體組合方式。磚石建築的建造水準在當時的主要體現是佛塔和橋梁。到了明代,磚的使用普遍化催生了一種全部用磚砌築的建築--無梁殿。
  齋宮的佈局是坐西朝東的,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居住的地方為何不是坐北朝南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封建帝王都自命為“奉天承運的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兒子。祭天的建築坐北朝南,皇帝只能退居到臣子之位,只能坐西朝東了。另外,為了進一步表示對天的尊敬,齋宮的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覆蓋,而不是代表尊貴的黃色琉璃瓦,也是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稱尊。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於皇帝擔心被人暗害,而不敢在天壇齋宮一人獨宿三晝夜,但祭天又是國家大典,不能擅自廢棄典制而不祭。因而,想出了一個內齋與外齋相結合的辦法,即在紫禁城東路南端,另建一座齋宮,稱內宮。每逢祭天先在宮內獨宿三晝兩夜,叫“致內齋”;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間11點鐘,才來到天壇齋宮“致外齋”。實際上皇帝在天壇內的齋宮只停留4-5小時。
  按照明、清兩代帝王典制規定,皇帝須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不吃葷腥蔥蒜,不飲酒,不娛樂,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色,多洗澡,名為“齋戒”,又稱“致齋”。
  齋宮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乾隆皇帝御筆“欽若昊天”匾懸挂正中,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正殿後是五間寢宮,是皇帝祭祀前齋戒的地方。殿前露臺上,左邊為齋戒銅人亭,右邊為時辰牌亭。
  這座銅人像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裝飾品,它肩負著重大“使命”。皇帝來齋戒,必定十分的枯燥乏味,需要有人來監督和敦促,但大臣們誰也沒那個膽子去管皇帝。於是,古人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傳説中的人來監督皇帝,讓皇帝自覺的、誠心敬意地祭祀天。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

昵稱 驗證碼